回忆天津起士林(我记忆里的起士林)
回忆天津起士林(我记忆里的起士林)下图:红纸、白纸上印有地球仪图案的咖啡糖左边是三面玻璃柜台。里边摆着各式西点和面包。有裱着造型各异奶油花的蛋糕,有地球仪图案的红纸、白纸包着的咖啡糖,有玻璃纸包着的含有核桃仁的黑李子糖,有包着玻璃纸的彩条“圣诞拐棍”糖,有沾着白砂糖的彩色多层长方块软糖,有上有小人和花的图案的切片水果糖,还有做成各种动物形状非常硬的散装巧克力,大小包装的板巧克力。在浙江路与建设路交汇处的把角,“起士林”三个大字醒目地高悬在饭店门脸之上。一二层的大玻璃窗上春夏挂着白纱窗帘,秋冬挂着白绸窗帘。隐隐绰绰能看见里边的人影。大玻璃窗下光滑的水磨石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门口踏上一小块水磨石地面,右边是大玻璃窗,左边是带有长铜柄把手的玻璃门。推门进去,天然黄油、奶油、咖啡的混合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弥漫着整个厅堂。每个曾在文革前去过的人都会难忘这种特殊的香气。
编者按:起士林最早是由一位德国厨师开办的西餐厅,原址在解放南路。50年代后与浙江路的维格多利餐厅合并称为起士林。本文作者回忆的是50年代后在浙江路的起士林。
图文|苏华
我儿时的记忆中,小白楼最高级的地方,非起士林莫属。
下图: 起士林餐厅大楼(傅磊 摄影)
在浙江路与建设路交汇处的把角,“起士林”三个大字醒目地高悬在饭店门脸之上。一二层的大玻璃窗上春夏挂着白纱窗帘,秋冬挂着白绸窗帘。隐隐绰绰能看见里边的人影。大玻璃窗下光滑的水磨石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
门口踏上一小块水磨石地面,右边是大玻璃窗,左边是带有长铜柄把手的玻璃门。
推门进去,天然黄油、奶油、咖啡的混合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弥漫着整个厅堂。每个曾在文革前去过的人都会难忘这种特殊的香气。
左边是三面玻璃柜台。里边摆着各式西点和面包。有裱着造型各异奶油花的蛋糕,有地球仪图案的红纸、白纸包着的咖啡糖,有玻璃纸包着的含有核桃仁的黑李子糖,有包着玻璃纸的彩条“圣诞拐棍”糖,有沾着白砂糖的彩色多层长方块软糖,有上有小人和花的图案的切片水果糖,还有做成各种动物形状非常硬的散装巧克力,大小包装的板巧克力。
下图:红纸、白纸上印有地球仪图案的咖啡糖
右边是冷食咖啡茶座,晚上是舞厅。
一个大木桶里边套着个不锈钢桶,木桶与不锈钢桶之间放着碎冰块。不锈钢桶中间有摇把,快速手摇摇把,搅出冰激凌。用特制的冰激凌勺进桶捏出两个冰激凌球,放在磨花的玻璃碟中。如要浇汁的,再从柜台玻璃瓶中舀出液体巧克力,浇在冰激凌上。冰激凌吃在嘴上,能吃出鸡蛋和牛奶的混合香味,能吃出里边的小硬菠萝碎丁。76年大地震以前,冰激凌二毛一个,浇巧克力汁的三毛一个。买一个还是买二个,或是各选一个,可以随意。
水果山德是把冰激凌盛在较大的高脚杯中,上面放上什锦水果罐头中的樱桃,桔子瓣儿,菠萝。杯的边上插上一片苏打饼干。
月亮船是把冰激凌放在两头尖,形状象月牙的白色瓷容器中,也放上什锦水果罐头中的水果。在一头插上一片柠檬和用牙签作的很小的彩旗。所以,水果山德和月亮船都是在冰激凌的基础上,加了花样。一般都是给孩子和恋人购买,76年大地震以前是一块钱,82年左右卖到一块五。
文革前,靠里边的墙两边有鹅黄色绸帷幕和紫色絲绒厚帷幕,作乐队背景之用。傍晚时分,乐手各执自己的乐器出现在拉上的帷幕前。他们身穿白色衬衣,领口扎黑色领花,下穿过肩细皮带的背带裤。他们有的微摇身子吹着萨克斯、小号,有的两手随着节拍摇着沙槌儿,演奏着爵士乐和慢三慢四舞曲。
此时中间的座椅已推向边上。 坐在座位上的人,有的不由自主地走向中间的舞池,翩翩起舞,陶醉于其中。有的则一边用小勺搅动着杯中的咖啡或品呷着冰品,一边静静地欣赏着音乐,欣赏着跳舞人的服装、面部表情及扭动的身躯。
走上迎面的宽阔楼梯,在转角处墙上有一面大镜子。人们走在此处,常停留片刻,望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
走进二楼餐厅,左手是一长溜儿柜台。里边酒柜上摆着味美思和白兰地,平放着一摞摞的各式白色盘子和一盒盒银色的不同用途的刀、叉、勺。不锈钢餐架上倒挂着各式晶莹透亮的高脚酒杯。服务员身穿白色衬衣和黑色马甲。
餐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可以看到下面整个的西点糖果柜台和冷食咖啡茶座。傍晚能看到乐手在演奏音乐。
沿一圈天井围栏和沿窗的桌子是独腿木质方桌,独腿下面连着一木质方座。座位是带有一圈不锈钢扶手的浅墨绿色皮圈椅。里边有长桌,周围是六把或八把圈椅。靠墙是一溜儿车厢式的高靠背皮椅,长桌。
50年代,工商联,基督教女青年会周六在此有聚会,借以联络感情。由前几日接到聘书的人员参加。
至午餐、晚餐时分,坐位基本满员。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双职工带孩子来就餐。听不到任何喧哗。
文革前,还二三次见过有一位头发后面梳着大发髻,夏天身穿黑色拷纱大褂,衣襟上挂着手绢,行动优雅,高个的老太太一个人来此安静就餐,点奶油蘑菇汤或奶油烤杂拌儿,外加一片面包。听服务员说,她住在大沽路江夏里,是这里的常客。
下图:起士林餐厅1980年代外景(王泰 摄影)
文革前,起士林二楼每个餐桌上都摆着一个漂亮的银色金属调味小提,有四个格,中间是一根金属棍儿,棍儿的上面连着一个金属的雕着很多棱的橄榄球状的小球。别的西餐厅上面连着的是一个金属环。每个格里都放着一个六面体的调料磨花玻璃小瓶。盖儿是金属的,有很多小眼儿。每个调料瓶里放一种调料,有盐,辣酱油,白胡椒粉和黑胡椒粉。
当时的辣酱油分蓝牌和黄牌两种。蓝牌是辣酱油瓶子上贴的商标为蓝色,口味较辣,较便宜。黄牌是辣酱油瓶子上贴的商标为黄色,口味稍辣,柔和,稍贵。当时调味瓶里放的是黄牌辣酱油。如要蓝牌的,可向服务员索取,服务员就另给拿来带有蓝牌辣酱油的调味小提。
招呼服务员点菜后,很短时间内就送来客人点的小吃拼盘、酸黄瓜、肝腻子和沙拉子。客人边吃边寒喧交谈。稍后服务员送来有宽边的白色深盘子盛的汤。
奶油蘑菇汤里边放的是切片的白色口蘑,有少量的鸡茸。奶油味道醇厚。汤的上面漂着炸好的面包小丁。
红菜汤里边有二三块牛肉,有圆白菜、紫菜头、胡萝卜和西红柿。上漂着一片香叶。口味淡咸香,稍甜。
喝这两种汤用的勺是不锈钢圆勺。76年地震前价格均是0.80元。
汤快喝完时,服务员送来菜。
奶油烤杂拌儿用底部带碟托的专用长容器盛着。里边有切片的白色口蘑,腌制的火腿肉片,切片的鸡蛋,洋葱,胡萝卜,豌豆。里边掺有少量的黄油炒面,炒得火候恰到好处,口感不粘乎。上面有奶油和面烤制的皮儿,周围一圈奶油花。1976年地震前的价格是0.80元。
下图:奶油烤鱼归
奶油烤鱼归,用大深白盘盛着。里边是片过的没刺的鳜鱼,口味鲜香,不咸也不腥。上面有一层奶酪、奶油、鸡蛋和极少量的黄油炒面烤制的皮儿,吃时能拉出絲。边上有挤的奶油花。76年地震以前的价格是1.50元。
铁盘烤杂拌,用一长方铁盘盛着。上面有煎制好的各种肉。端上来,下面有酒精炉着着,上有个铁架。把铁盘放在架上。服务员同着顾客的面,往铁盘肉上打一个鸡蛋。撕拉一声,随着鸡蛋的下落,从铁盘里冒出一股白烟。76年地震以前的价格是1.50元。
当时的菜品还有罐焖牛肉、咖喱牛肉、煎牛扒。76年地震以前的价格是1.00元。炸猪排,冷酸鱼、红烩鱼、软炸鱼、吉林炸鱼,76年地震以前的价格均是0.80元。
肝腻子,沙拉子,酸黄瓜,1976年地震以前的价格是0.60元。小吃拼盘小盘的0.80元,大盘的1.20元。
诸多菜中最好吃的还属炸大虾。两个大虾全部剝了皮,拍成薄厚均匀的大片儿,外面有脆脆的面包渣儿。吃时自己洒上辣酱油。炸大虾用的是产自渤海湾的大对虾,吃在嘴里口感非常鲜香,并有对虾天然的丝丝甜味。66年文革以前的价格是1.50元。
66年6月份,文革的风暴席卷小白楼。马路上不断有头上戴着高纸帽子,脖子上挂着牌子,被众人押着游街的场面。起士林的大玻璃窗上及水磨石墙面贴上了大字报。认为吃西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起士林的门口立了木牌,写了通知。侧面的玻璃窗上贴了黄纸,也写了通知。通知是:自即日起,停止西餐供应,改为大众食品。早晨卖馄饨、锅巴菜、豆腐脑、烧饼。中午、晚上正餐卖烧白菜,虾子豆腐,小米稀饭。
餐厅里的不锈钢皮圈椅全部撤走,楼上楼下都换成了红色的不锈钢折叠椅。
下图:80年代初期的起士林内景
喝汤用的宽边深白餐盘全部换成了碗。去吃饭的人先去柜台交费,然后自己拿着碗去大锅里盛。餐后自己去碗池刷碗,放到指定地方。
这样,常去的顾客不去了。仅有星星点点的顾客去一楼吃早点,还有来天津出差办事的人,慕起士林之名去二楼吃饭。一下子餐厅冷清了下来。
66-69年,起士林因为客源少,厨师、服务员有的调离到其他单位。
70年,我从云南兵团享受12天的探亲假返津。邀我的同学去起士林共进午餐。此时起士林已经全面恢复了文革前的菜品和价格。
我俩每人点了一菜一汤,外加一份共吃的小吃拼盘和沙拉子。共花了4.80元。菜的味还是过去的味,价还是过去的价,喝汤还是用大白深盘子。不同的是,没有了炸大虾。看不到过去桌上的漂亮调味小提,不锈钢皮圈椅和楼下的惟幕了。
71年,我第二次享受探亲假返津。云南兵团的一个同事来津看我。我邀她去起士林共进午餐。仍然是每人一菜一汤,外加一份共吃的小吃拼盘和沙拉子,仍然花了4.80元。
此时的起士林,顾客比文革前大为减少,有很多空桌。76年大地震后,起士林的菜价全面逐步上调。几次调整后,至八十年代末,已上调了20倍。
下图:起士林二楼内景
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改变起士林萧条的状况,上级提拔起士林原厨师陈宝忠担任经理。
陈经理上任后,增添了音乐茶座。请天津歌舞团的演员及外聘演员在二楼餐厅唱歌。唱的是当时流行的港台曲目。
一次我去观看,见二楼餐厅靠天井的餐桌是吃西餐,里面餐桌是音乐茶座。单买票,五元一张。每人有一杯桔子汁。楼上吃西餐和楼下吃冷食的客人不用另买票。可以听到歌声。
当时是一位男演员,身穿捏褶领口、灯笼袖的白色绸上衣,唱的是刘文正歌曲“飞翔飞翔我要飞翔”。他一边唱一边走到客人当中,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加上音响一流,他获得满头彩。
这样的经营并没有恢复起士林的元气,几个月后音乐茶座就取消了。
87年夏,一个云南老同事带着十岁的孩子来看我。我邀他们到起士林共进午餐。每人点了一个菜,外加共吃的一份土豆沙拉和一大瓶共喝的橙汁。共花了110元。
90年代末,起士林将二楼的西餐全部改成快餐。二楼一进门,在靠近天井处设了银台。挨着左边的柜台放一个有玻璃门的大冷藏柜,里边放着小盘的沙拉、酸黄瓜、肝腻子、泡菜、黄油、果酱、粟子粉。由顾客自选。拿着这些小吃排队去银台,看菜单点菜。由银台会计在复印纸上写上菜名和单价,一式两份,给顾客一份,拿此凭证去长柜台取菜。
下图:起士林三楼内景(作者拍摄)
长柜台上放着一排不锈钢深长方菜盘。有煎牛扒,炸猪排,红烩鱼,冷酸鱼,奶油烤杂拌儿,奶油蘑菇汤,红菜汤。由服务员给盛到小盘里,汤放到小碗里。
此时菜量进行了大幅瘦身,约是过去大盘的四分之一。奶油烤杂拌儿里边的腌制火腿肉换成了火腿肠。奶油蘑菇汤里看不见了口蘑。红菜汤里已没有了牛肉。但因价格便宜,味道不错,受到了新老顾客的欢迎。每天午餐和晚餐二楼座位全部客满,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
冷藏柜里自取的各种小吃价格是3.5-6元。长柜台由服务员给盛的菜和汤价格是8-12元。二个人每人一份小碗汤,共吃五六小盘菜,二种小盘的小吃,再加面包,约100元。
下图:起士林四楼内景
几年后,另换了经理。取消了快餐。封闭了天井。一楼租给了肯德基。
动员三楼、四楼的住户搬走,给了钱。对二楼、三楼和四楼进行了豪华装修。二楼装修成俄式西餐厅,三楼装修成德式西餐厅,四楼装修成法式西餐厅。添置了靠背椅子、桌子和钢琴。
菜品的制作由天然黄油、奶油全部换成人造黄油、奶油。将菜增加了花样,缩了量,由大盘盛放。汤依然用小碗盛着。奶油蘑菇汤的口味及质量远不如必胜客,红菜汤已全然不是过去的味道和模样。已有了炸大虾,但食材没有了过去渤海湾对虾的香甜口感。人均消费需200元。去年三楼德式西餐厅推出了可供二人吃的198元的团购,但顾客依然很少,平日中午只有五六桌。
下图:起士林的楼梯
楼梯拐弯处的歇脚方块地已改为了楼梯。没有了大镜子。墙角已装修成弧形,上面镶嵌有“起士林”三个金色的大字。
精选评论Vivien Chen:原来叫“维多利亚”,起士林在另一条街。
倪祖鑫:淅江路这原本不是起士林。50年代起士林在解放路莫斯科影院对门淅江路这叫维克多利合营時起士林合过来改名起士林,一直到文革他刀叉上还有起士林和巴德的名字。起士林搬来后我不记得一楼还有午厅都员茶坐了,每天下午都会有很多华侨青年聚在一起,基本上一杯5毛大茶呆一下午。
天津yuxing: 义顺和,维格多利,起士林。大楼原本也想建七层,由于1939年大水缘故最后只建了五层。
从哪来: 起士林的鸡茸鲍鱼汤,汤上撒些炸过的小面包丁,味美无穷。还有巧克力山德,这是我的最爱。渡荒时曾和家人共同去吃飯,每次都在上二楼右手有个门是个单间,有个长长的西餐桌,可容纳八至十人。在里面用餐就和外面的客人隔开了。当时的服务生小候,厨师老魏,书记姓李,和家人很熟悉,见到这篇文章,仿佛就在昨天。美好的回忆难以忘怀。感谢作者细致的介绍,细腻的文笔,超赞!
吴大姐:1948年我的满月酒宴在起士林。
卢建津:最喜欢那的罐闷牛肉,俄式面包,红菜湯。 白纸的咖啡糖比红纸的贵,也更好吃! 现在已经吃不到那些味道了。
老西开人:描写得很细致、详尽、准确,当时是这样的。只不过我知道的没有这么全面,可能是当时年龄太小。天津老中医董晓初的长子董建仁的婚礼在这里举行,老董大夫也是为儿子提高声望。
解澄海:文革前这位优雅的老太太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一个人,在楼上用完餐要到一楼冷食部坐好长时间。您描写这老太的梳妆打扮非常细腻准确!文章写的很细,勾起我儿时对起士林的回味!给您点赞!
快乐:写的非常详实,文革前的起士林历历在目。咖啡糖白底兰字比红底兰字的贵,质量好,味好,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圆形冰淇淋香草和巧克力二种球,还可以叧浇汁巧克力,目斯太好吃了,至今想起来都忘不了,椎圆柱形,味道现在再也找不到了,.......西餐的烤鱼归,法式炸鱼,奶油鸡蓉汤,罐焖牛肉,唉,好多好多美味
普兰德:76年起士林的面包房在马小旁崇仁里的小楼里,下午3点飘出的香气和张爱玲描写的一样。
女排李奶奶:提起起士林,是往事的回想,仿佛在眼前,不提莱品,为什么这么好的歺厅沦落成这样,比如和平歺厅,想起就心痛,
yuanyuan:每个天津人都有自己关于起士林的记忆。
牧童短笛:记得少年时代起士林可是高大上的地方,那里的罐闷牛肉和纸包鱼还有红菜汤留下深刻印象。那里的西点也是非常著名,过年还排队。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时还和同学去过。现在物是人非,好像经营也一般了!
偽術大師/僞大人物:“三天以後,起士林見。天津頭牌西餐㕔,好打听。不管你答不答應,你我都有一頓飯的交情。” …… “我想了,揚名,不教眞的。” “起士林的麺飽不花錢,這是在天津惟一的便宜事。” --電影《師父》對白
君子兰:美味~高雅~唯一的起士林~80年代结婚后带着小姑子吃西餐
笑看风云:起士林,是天津的一大名片。过去逢年过节,人们只给关系最亲近的亲朋好友买上两盒起士林糕点去拜访。平日里,自己却舍不得吃。
(海阔天空):父母亲解放后,每次领取中国银行股息后必定吃上一次,解放前他们是这里的常客。我也是这里的常客,80年代每周一次,认识了很多常客,一直到起士林被小贩占领。衰败的起士林。一声叹息。
梅江一只鹿:70年代父辈的结婚纪念日就在起士林的二楼靠里面一侧吃的,当时觉得最好吃的是黄油鸡卷,外面炸得金黄松脆的面包渣裹着鸡肉,里面有一块半融化的黄油。那时市面上基本见不到黄油,当鸡卷被切开时,我手急眼快一勺就把黄油挖到我嘴里,那香气令人难忘!过了一会我姑姑还边找边说:这鸡卷里怎么没有黄油呢?
医疗护理,职业培训:我对起士林的记忆是来自我的姥爷——他是起士林的徒弟!对于我们来说起士林传承的并不仅仅是饮食文化还有家庭教养的传承!
建新:苏华,起士林的建筑很独特很壮观。你的描绘细致入微,从宏观到微观的每一个角落都很细致,包括食品种类……让我们难以忘怀。
喜独郎:如今起士林就是个空架子了,东西做的没有味道,价钱高的没谱,和狗不理包子一样,好听不叫座。
阎恒:苏华: 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写得真好。 我当然也记得起士林。好像你就住在那附近。其实彼时天津最好的西餐,第一当属老市委解放路对面的天津饭店。第二恐怕轮到英国俱乐部(解放后叫干部俱乐部)。这两个是官办,代表天津水平。 印象中起士林卖一种绿色的起司,味道那叫一个足,绝对令人内牛满面!回来到了美国,才知道,此起司在洋人嗜好者里也数最高级。 起士林总是和小白楼联系在一起的。那是似乎有点雅痞,白骨精的味道。而且是天津姑娘的最爱。我们男青年有些不屑于沾边,虽然彼时还没有娘pao一说。 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人,你们16中大名鼎鼎的吴亚明。幼儿园,小学我们都是同学。也许是女孩成熟早,虽然同岁,我始终觉得她是大姐。我父母与她父母亦为同事加好友。她小时叫王中中。多谢。
李柔:起士林是我们曾经每天泡的地方,一杯红茶或是一杯咖啡,几个朋友泡一个下午,红菜汤,法式鱼,罐闷牛肉,奶油鸡卷,…我最喜欢的是饭后来个奶油苜丝(忘了是哪两个字),每个八毛钱,笔者的文章使我回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往事…
康乐人生:儿时常去的地方,六七十年代在我记忆里是起士林较辉煌的时候,正如作者描述那样。我喜欢那里的慕斯,烤鱼归和黄油鸡卷,红莱汤也很好。有幸在八十年代初也是起士林味道的尾声了,在那里办的婚宴。
何乃琳:我每次都告诉爸妈我要吃烤鱼归
梅江一只鹿:还有一道菜叫黄油鸡卷,是将黄油条用鸡肉片卷起沾面包渣炸的,后来2000年前后小成都道上的小城西餐厅还有这道菜。 我父辈哥三个都是起士林的粉丝,我爸和我大伯平时在家也经常仿着起士林的方法做西餐,象炸大虾、奶油杂拌、红菜汤等。
唐允华:起士林的餐饮也是一种带有异国情调的文化,应该很好的保留下来,没有了特色就不是起士林了。老同学的描写细致入微,有着怀旧的情结,很感人。
从哪来:丁至云和武先生,丁至云的三妹和李宝华,同时一起在起士林举行婚礼,那天外面下着雪,宾客踏雪参加婚礼。
Old郝:感谢作者细微的描述,犹如身临其境! 尤其,那汤里的面包块,记忆尤新! 文革后,只得自己在家做,炸的面包块大多了!! 还有一款点心,印象深刻:就是一个小鸭子,里面都是奶油!文革后,不见了! 现在,只是泡芙与她口味类似! 唯,形象相差甚远!憾! 眼下,经常去平山道的金环西餐厅。但,各类点心不能与起士林比拟……
风儿 ⛵️:4 我2015年国庆假期去起士林和友人去餐了一顿,已然让我感觉没有了我记忆中的那个起士林的西餐味道了……环境已经不是文革前的美好(⊙_⊙)静雅的样子了。
风华正茂:将就餐的过程——餐前小菜拼盘、餐前汤、各种主菜描写的如此详细,每个菜的配料、食材的来源、制作、外形、口味、价格都面面俱到。特别是第一段对西餐桌上调味小提描述的精细,“一个金属的雕着很多棱的橄榄球状的小球”“每个格里都放着一个六面体的调料磨花玻璃小瓶”。“蓝、黄辣酱油……”让当时没去过起士林的人感同身受。文革初期对起士林的冲击与文革前的起士林巨大的反差,真实的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使一篇儿时记忆地方的记叙文,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大孙:小时候大概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爸爸妈妈和伯父经常带我和妹妹去起士林,二楼沿着天井有一圈皮椅子都是面对面的,中间一个小桌,坐那儿可以看见楼下大厅,沿着窗户也有一圈皮沙发,也是面对面摆的,中间一个小桌,大玻璃窗下半部分挂着白色窗帘,满屋子弥漫着好闻的奶油味咖啡味,那个气氛至今在脑海里经久不散。我最爱吃的是烤杂伴,奶油肉丁汤和红菜汤,大人们坐在那儿说话闲聊,我和妹妹在座位上玩儿,有时候从窗帘缝里看外面的汽车,和音乐厅门口的人群,因为大人们规定小孩子在饭店不能乱跑,和大声说话,那时吃饭的人不多,大家都是很安静地在那儿用餐,即便是说话也是小声的,没人大声喧哗。现在二楼的天井居然没了,成了一整个楼板了,菜品也少了,味道绝对不是原来的味道,用餐气氛也不行了,乱哄哄的。
普生:老字号,天津西餐的代表。可悲
卢建津:文章写的很细致,但多有失误,尤其是食物的价格方面。好在这不重要。有回忆就行。 关键是起士林是当时天津市最高级的食品厂和餐厅。可说可回忆的内容很多。能写出来已经是天津人高兴的事了。总之知道起士林的人都可以写这类文章。大家高兴就好。
建新:苏华: 你真是个有心人,那时真没留意这些细节,包括当时的价钱,每个时间段的变化,看了文章后加上回忆还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好文章一定收藏,留作永久的回忆,到老了想起来就翻开看看。
风儿 ⛵️:丁至云和老武文革搬到福顺里与我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不知道从哪来先生可与丁姨的孩子有联系吗?
从哪来:风儿你好,我曾在福顺里见到过老武。在我四叔去世时丁至云的二儿子,全峥我见过他。他告诉我老大丁盛戍己去世,还有他和小香,您和小香有联係吗?
Bob:回复 Old : 您说的那个小黄鸭子的点心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后来忽然没有了。2005 年左右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又再次吃到类似口味的西点,不过样子不再是小鸭子,名字也不知道。味道比现在流行的泡芙好太多了。
姚祖祺:应该继续发扬已有的特色文化,这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大步前进,把天津打造成国际化的大城市。
普兰德:起士林,马场道外院对面的华士林是我童年初中前的回忆,还有音乐厅杏花村,想想现在的孩子,他们苦了。
何乃琳:插队以后冬天回家的时候还和爸妈经常一起去吃早点,味道和其它地方的就是不一样。骆玉笙也经常去,老太太收拾得非常利落精致,也就是在那时我才认识她老人家。
ALEX:1979或1980年,记得当初起士林还卖咖啡,玻璃杯,好像3毛一杯,满屋子的咖啡香味,让我至今难忘。
笑看风云:过去,起士林,可以说是人们经济地位的象征,因为当时不是每个普通家庭都能到那里就餐和购买糕点,
白米饭:记得小时候爸妈带我吃的香蕉船,味道早已忘记,但那种感觉那个氛围永记于心,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能靠回忆了,真怕有天自己老了会忘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那是独属于自己的财富。大家一起回忆共同的事物是分享我们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感受……
Old郝:接连不断的实景拍摄!图文并茂的详细描述! 超赞! 我已经好久没去起士林了!真不知道里面有如此大的改观! 好感谢作者!尤其照片的展示,太棒了! 真的感谢作者详细的记录了起士林的盛衰…… 再道一声:谢谢您!
Serena雪纯:很多年没去过了。小时候大概零几年的时候,半自助的形式,那个时候真的特别好吃。后来初一的时候是最后一次去,零八年吧,就变得极其贵极其难吃了。真是心疼起士林的招牌。明明小时候的鹅肝沙拉真是好吃到哭,还有红菜汤的味道也是浓浓的,吊打必胜客好嘛…
澳洲天津同乡会会长沈铁:津城餐饮界最为遗憾之事,莫過于真正起士林风味的失傳。
安子:2009年在三楼德式西餐厅吃了一次,现在居然都不记得吃了什么.....可惜了这么好的招牌和这么悠久的留传.....
王天翔:我77年出生,小时记事开始每周和爷爷奶奶爸妈去,爱吃烤鱼归和杂拌,不过印象最深的是冷拼,太小时还没上热菜就吃饱了。后来随着涨价,印象小学中年级就去不起了。99年工作,赶上过一阵快餐,一份猪排6块,沙拉,红菜汤好像3块,中午吃一顿也就20不到。不过时间不长就变成66自助。再后来快餐就取消了。说句题外话,90年代常德道有个西餐外卖,说是起士林的老师傅,确实是那个味。
风华正茂:文革以后的几经变化从内部装饰、餐具、食材用料、味道、份量、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前去光顾的食客逐年减少,起士林以往的那种考究、独尊、繁荣不复存在了,时代的变迁经济的改革让所有企事业发生巨变,起士林乃至所有老字号的餐饮行业最终都各奔东西改头换面,只留下空有的名号,让人不能忘怀。好在起士林的地点还保留着,这是小白楼地标性的建筑,我们记忆的见证物。
唐允华:中学时代我和作者每天放学路过起士林,这个西餐厅给我留下太深刻的记忆。少年时代的我觉得她那么神秘,我老是在猜想里面都有什么样子的人物和食物。看了老同学的这三篇介绍,对起士林文革前后这几十年的变迁有了了解。那些对特色珍馐,特色的餐具,人物的记录把我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岁月里……。百年起士林,希望她依然优雅高贵,谦和纯真。
鹤云:我49年到天津就住在大营门(小白楼),到2003年离开。我的小学在南昌路小学上学。初,高中在女一中(海河中学)完成学业。同学聚会都去起士林。工作后老师聚歺也经常去起士林。有孩子,带孩子去起士林吃西餐。我现在是海河中学的退休教师。我大半生的岁月都在小白楼渡过,它把我的时光记录下来,我眷恋我生活成长的这块热土。也爱起士林的美味。
解澄海:文章给我们留下很深的思考,昔日的风味,昔日的环境荡然无存,还能不能恢复?天津人,最能改造的天津人!起士林的天井没有了,老城不恢复,反而彻底铲除掉了,颇具艺术风格的建筑变成耀武扬威的瓷房子,内部结构全部破坏,……可悲啊!
金:津门饮食业衰落了,很多名店消失了。起士林也不例外,光顾起士林的那批主多数已移居海外,懂西餐的人很少,多数人只是玩的西式快餐。工薪阶层不敢进,青年男女进不起。
梅江一只鹿:现在的起士林就象一位暮年的美女,英名还在,纯真美丽已成往事了! 2015年姑姑回津,我家老哥儿仨去起士林追寻旧梦,结果是彻底断了念想!
Tiger 28:真详细。文革前还真没在起士林吃过饭。99年去过一次在二楼吃的便餐,觉得价格还能接受。2013年回去参加入学50周年聚会时和老同学徐江在小白楼见面,徐说过去咱们也不敢进这地方,现在品味一下吧!结果一份牛排加一杯红酒,两个人花了六百多。虽然消费的起还是觉得有点贵。
Angel 彭:曾经辉煌的起士林毁于一帮不懂经营的人手里!真可惜,让肯德基也给啃了!惋惜,痛惜,我妹妹和妹夫曾经是那里的职工!
普兰德:不按规矩做,不可能恢复,真着急,如康乐、京津小吃等,就是在黄金地段也要苟且,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少有。
戛然而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很多东西只能留在回忆里。
吉祥如意:现在的起士林已经名不副实了。
风儿 ⛵️:只有过往的记忆还会驱使你去。2015年国庆假期去吃的德式西餐,喝了黑啤,已经没有了想象中的味道了……
与君共勉:童年记忆最深的地方就是起士林,几乎天天在那里写作业,二楼柜台上有个大转笔刀,我在那里削铅笔。我和那里的服务员很熟,他们都不喜欢我,我可能太淘气了。二楼的厕所让我锁过很多次。只有一个服务员可以爬进去。现在想说,对不起。
金:坚守起士林原有的风格,坚持高品味的理念,决不能走“西式快餐”的路线。广告很重要,特别要在北京做广告,京客很欣赏津门名店,也肯花钱。周末一日游外加起士林西餐,爽!
(编辑:傅磊 张翔 swell1009@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