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定心和临事守心(定则心住共有九种心住)
无事定心和临事守心(定则心住共有九种心住)云何等住?谓卽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卽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这是初步的止。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平常这个心是散乱的、向外走的,总有办不完的事,总有没有解开的纠结,这样是定不了的。内住,内是形容词,就是心念定在一点上不动,不管是明点也好,一句梵咒也好,就像个绳子一样把心拴住,这样心就不再散乱了。
心住,就是正定。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禅定。
打坐的时候,如果心不住,那么打坐打个十年也没什么用。
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定则心住,共有九种心住,这是大的原则和纲要。
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平常这个心是散乱的、向外走的,总有办不完的事,总有没有解开的纠结,这样是定不了的。
内住,内是形容词,就是心念定在一点上不动,不管是明点也好,一句梵咒也好,就像个绳子一样把心拴住,这样心就不再散乱了。
这是初步的止。
云何等住?谓卽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卽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定慧相等就是等住,遍住就是在行住坐卧,上街办事,办公开会,乃至讲话都在定中。
等住就是把心收拢来,其中要有相续和澄清的方法,等于说,刚刚定住的心,又再进一步了。
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由于失念,向外散乱,所以随时要有方便把心收回,定在所缘的境界。
或者是梵咒、佛号,或者观明点、观白骨,或者安那般那,就这样在心一境性上,这才是安住。
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人的本性,本来很清明,就是自性本来很近,就在目前,因习气的隔离而相远,被习气盖住了,所以愈来愈远,没有光明了。
这是意境上自净其意的修持,不要让心向外流散,所以叫做“近住”。
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就是诚实的对自己心路进行检讨,贪嗔痴、色声香味触相、男女相,这些都是要克服的,习气调顺了以后才可能寂静。
调顺,就是先调顺自己的心。
在自己心里,把最重的坏习气取出来,把自己追逐外相,这种过患的毛病抓出来,把它洗刷干净,把自己不能定的原因检讨出来,对于一切着相的心,慢慢把它断灭,一点一点把它挫干净,叫做“调顺”。
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心静下来就是“寂静”。
种种贪欲、瞋恚恼害等心,都是“令心扰动”的,财色名食睡这小五盖,还有许多随烦恼,这些心理上的恶法,要先了解,然后使心不随这些境界转。
自净其意,然后做到心不流散,散乱心不流住,这样才叫做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卽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卽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失去了正念,何以不能清净,就是失去了自性清净这一念。
坏念头多,随烦恼多,是“诸恶寻思”,自己没有忍辱心,对外境界又不勤修忍辱;对内在的忍辱,就是种性带来的习气,就要智慧切断,想办法把这些种性、习气里的坏念头,随烦恼“除遣变吐”,把它转变了吐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最极寂静”,然后心得定。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专注是心心念念流注在一念。
天天用功,念念不断,没有缺失,也不间断,行住坐卧都在三摩地,都在三昧定,一心不乱的境界里。
连续不断在这个定境上,这就叫做专注一趣。
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慢慢用功,慢慢达到无功用道,自然都在定慧清净中,此心都住在三昧中,一点散乱昏沉都没有,一边还在做事利他,这就叫做“等持”。
这是瑜伽师地论中对于九中心住的描述。
每一步都是要实际用功,才能慢慢达到的,这一部分更新的可能会慢一些,大家一点一点来,慢慢用功,持续不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