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阳光照射下,位于小尖山山腰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熠熠生辉。岿然不动的碑体,两根尖顶巨柱形,状若两把红军刺刀,直指苍穹;又酷似红军战士双足长征万里、踏破雄关的雄姿,屹立于碑座上。 细看碑体中央,镶嵌着红色长方形大理石上雕刻五角星和镰刀图案,似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战旗。张爱萍将军在基座上的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清晰可见。大捷 成为转折点摩崖石刻 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老红军战士、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为娄山关题写的关名,并镌刻在石壁上。(娄山关管理处供图)登上词碑旁的石阶,一路直上,便是娄山关关口。岩壁上雄踞着的“娄山关”三个红色大字最为引人注目。此处,是当年娄山关战斗的主战场之一。 石刻字体,刚劲有力,静默地“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 1935年1月初,红军不费一兵一炮“智取遵义城”后,第一次进入了遵义城。 1月7日 红军完全占领遵义城后,军团政委聂荣臻,总参谋
新闻提示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 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的娄山关,因其险峻的地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过数次明王朝总兵和播州土司的激战,以及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等农民组织的血战,被称为“黔北第一险要”。而娄山关真正被载入史册、名垂青史,则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以后取得的首胜之战——娄山关大捷。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在娄山关,数十载没有改变的,是那巍巍的大尖山、小尖山、点金山,和山脚盘旋而过的川黔公路上矗立着写有“娄山关”的古碑,仿佛低吟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娄山关战斗紧张激烈的场景。 而今的娄山关,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娄山十景”,掀起了红色旅游的热潮,一批又一批游客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这里聆听革命故事,追寻革命遗迹,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长空桥。谢国欢 摄
激战 争夺娄山关
盛夏,国道210娄山关关口路段,来往车辆穿梭如织。在娄山关大尖山一侧的山体上,镶嵌着一块高13.55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气壮山河、慷慨悲烈、雄浑壮阔的诗词,再现了当年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激烈场景。游客到此参观游览时,景区讲解员都会声情并茂地为游客朗诵一遍,弘扬红军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摩崖石刻 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老红军战士、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为娄山关题写的关名,并镌刻在石壁上。(娄山关管理处供图)
登上词碑旁的石阶,一路直上,便是娄山关关口。岩壁上雄踞着的“娄山关”三个红色大字最为引人注目。此处,是当年娄山关战斗的主战场之一。 石刻字体,刚劲有力,静默地“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 1935年1月初,红军不费一兵一炮“智取遵义城”后,第一次进入了遵义城。 1月7日 红军完全占领遵义城后,军团政委聂荣臻,总参谋刘伯承命令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继续向北前进,攻占娄山关。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部从遵义方向由下往上,采用了正面进攻,侧翼包抄的战术,首夺娄山关后,继续向北,进至桐梓松坎一带驻防,警戒遵义城北一线,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向北到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但遭到敌军的阻截。红军只得被迫西渡赤水,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集结,但敌方的部队再次迫近。当时,蒋介石从各省调集40多万兵力,分七个纵队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 为迅速摆脱敌人追击,中央军委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 1935年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赤水元厚渡口胜利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长江沿线敌情严重,不利红军渡江,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团转移到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蒋介石令川军、滇军向红军侧击,并在川南部署兵力合围红军。 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离开扎西、挥戈东进。2月19日,左纵队和右纵队分别在二郎滩和太平渡渡过赤水河。2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一师一团消灭黔军王家烈第四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红军回师迅速,打乱了蒋介石在黔北的军事部署。 1935年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 2月25日上午9时,十三团在向娄山关疾进途中,在红花园与赶赴桐梓增援的黔军杜肇华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队之一)的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娄山关。其团长刘鹤鸣急命部队进入隘口两侧高地,右翼由第二营扼守,左翼由一连防守,阻止红军正面进攻,并掩护敌一、三两营在关上构筑工事。敌旅长杜肇华退驻关南黑神庙指挥。敌师长柏辉章命宋华轩率第十团向娄山关右翼增援,令十五团驻守板桥,防止红军从东侧抄袭后路,还命令敌第六团团长刘鹤鸣“固守娄山关三日”,以掩护吴奇伟部由贵阳渡乌江驰援遵义守敌。 红军由红花园进抵关北南溪口,经侦察决定,由十三团主攻关口,红十团及一军团一部从两侧包抄,断敌后路。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红军攻关,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发起猛烈仰攻。 一营攀悬崖进攻制高点金山,两个冲锋梯队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出敌阵,经过激烈肉搏战,终于打垮守敌,攻占点金山高地。敌军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敌军官以手枪督战,逼敌兵冒死攻山。
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一角。谢国欢 摄
大捷 成为转折点
在阳光照射下,位于小尖山山腰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熠熠生辉。岿然不动的碑体,两根尖顶巨柱形,状若两把红军刺刀,直指苍穹;又酷似红军战士双足长征万里、踏破雄关的雄姿,屹立于碑座上。 细看碑体中央,镶嵌着红色长方形大理石上雕刻五角星和镰刀图案,似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战旗。张爱萍将军在基座上的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清晰可见。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娄山关管理处供图)
北面基座大理石上,镌刻张爱萍参加长征途经遵义鸭溪时作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夺得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 这座碑高11米,碑座宽6米的纪念碑,是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修建的。整座纪念碑象征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神奇险峻,还蕴含红军“二渡赤水”“两克娄山关”的寓意。 长征时期,驻守在山上的全是国民党黔军王家烈的部队,红军两次攻关都是从下往上攻关。在武器装备等敌强我弱且不具有地势优势的情况下,红军仍奋勇拼杀,突破了天险娄山关。 那段烽火岁月,如石碑、如战壕永垂不朽 红军第二次攻打娄山关,并取得娄山关大捷的历史就此揭开。 1935年2月25日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敌第六团团长刘鹤鸣收拾残兵败卒,退守关南黑神庙一线。 25日晚,为夺取娄山关战斗的最后胜利,中央军委命令谢嵩、钟赤兵率领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楚米铺连夜赶赴娄山关,接替与敌人血战一天一夜的十三团一营;命令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红十团从娄山关东侧,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击板桥驰援之敌十五团;命令邓国清、张爱萍率领红十一团远出娄山关西翼,由小水田经混于场直播高坪大桥,截断板桥和遵义的联系,断敌退路。 26日清晨,娄山关上笼罩着浓云迷雾。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刘鹤鸣第六团残部也蜂拥攻关,企图夺回点金山高地。敌旅长杜肇华令第十团宋华轩部、十六团金祖典部,分从左右两翼包抄关口,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动6次冲锋,占领了娄山关口以南沿公路的军事哨和小哨。 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敌人仰仗兵多弹足,又多次向娄山关猛攻,作垂死挣扎。 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当天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此战共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 红军乘胜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 娄山关大捷后,毛泽东作了著名词作《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新城。 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伪中央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至3月1日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 从2月24日至28日,历时5天,红军攻桐梓,克娄山,重战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遵义会议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就是娄山关大捷。 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绝境,实现了北上会师的伟大战略计划。铭记 汲取前行力量
长空桥是新建的娄山十景之一,这座长97米、宽5米的铁索木板桥连接了大尖山和小尖山,将红军娄山关战斗存留下来的战壕、工事等战斗遗址也连成了一片,证明这里曾有的激战和辉煌。
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谢国欢 摄
通过长空桥,汇川区的红色宣讲员们在大尖山战斗遗址,一遍遍向游客们讲述着在这里留下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在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的钟赤兵,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右小腿中弹不幸负伤,直到红军占领遵义城后,才让医生为他治伤。可是,由于钟赤兵没有及时包扎,受伤后又继续战斗,把子弹击中的骨头都扭碎了。医生说,只能马上进行截肢手术。 然而,红军医院的手术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器械,也没有麻药,只得去找了一把农民的砍柴刀和半截木匠锯。医生开始了手术,用锯子上下拉动截肢。钟赤兵忍着剧痛躺在手术台上,紧紧闭着眼睛。手术刚刚进行了20多分钟,豆大的汗珠就从他的脸上、身上直往下淌,浸湿了衣裤。但是,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依旧一声不哼。 手术后钟赤兵并没有摆脱痛苦。由于医疗条件很差,手术时又没有条件消毒,没过几天,钟赤兵的伤口就感染了,他高烧持续不退,又陷入昏迷之中。为了把他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只能进行第二次截肢。于是,医生们又马上手术,把膝盖以下剩余的部分又截去了。不料,消毒条件不好,伤口仍然继续感染。几天后,医生又狠了狠心,进行第三次手术,把钟赤兵的整个右腿从股骨腰部截去了。 半个月内,三次截肢,对于一个常人来说,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是,钟赤兵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钟赤兵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伤口在短期内却是难以治愈的。而此时,红军要继续长征,部队希望他留在地方上养伤,可是他坚决不肯,一定要跟随部队继续长征。在粮食匮乏,没有油盐吃,衣服单薄的艰难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用一条腿走完了长征。 在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孔宪权也身受重伤。时任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带领侦察员抓获几名黔军守敌,为军团夺取娄山关提供了重要情报。但在战斗中,孔宪权率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指挥所,在公路左侧指挥战斗时,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机枪子弹。 受伤后在遵义老城的天主教堂,医生用“鸦片水”作为麻醉剂,为孔宪权取出了几小块被打碎的骨头。因为他的胯骨被打碎了,伤口一直不能愈合,红军不得不将他留下来在当地财主家养伤,为他留下了300多块银圆的生活费和所需药品的单子。 那个收留孔宪权的财主对红军很有好感,便精心将孔宪权保护起来。留在遵义后,孔宪权曾经挑着货担,走村串寨卖针头麻线,也当过泥瓦匠,被人称为“跛子瓦匠”。 新中国成立后因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成绩卓著,孔宪权被邓小平称为是该项职务的“最合格人选”。1964年11月在孔宪权的努力和争取下,毛泽东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题词。 如今的娄山关依然陡峭险要,鲜艳的红色成了这里四季更改也无法抹去的精神之魂。
娄山关景区掀起红色旅游热潮。通讯员 胡攀学 谷奇颖 摄
“重走长征路,再到娄山关,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四川游客熊文强对娄山关景区赞誉不已,这里不仅气候凉爽,而且红色文化浓郁,是文化和旅游的完美结合。 2016年,汇川区根据《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境打造“娄山十景”,开启娄山关“可触可摸”的全新旅游模式,成为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每年都会迎来百余万名游客,在这里尽情领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恢宏气势和红军拼搏的伟大精神,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事迹,汲取力量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更引人关注的是,汇川区借力红色资源,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打造以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和休闲避暑度假为重点的特色旅游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绿水青山加上红色文化资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当地群众用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告慰着革命先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谢国欢 徐春燕编辑 胡锐编审 王璐瑶 李劼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