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丛书(闲话丛书)
谚语丛书(闲话丛书)装帧设计时从字体、字号、字形并颜色、排版上区别“名目”与“丛书”是最高明最可行的做法,如解放军文艺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笔迹)丛书(印刷黑宋)”(图⑥)——童书、生活类、科普类图书这样操作的较多。◆ 也有同一书内外名目的标法不一的,如河北教育的《心灵的探寻》,版权页上(CIP数据)为“回望鲁迅丛书”、下为“回望鲁迅”(与封面一致);如南开大学的《风格 流派 史迹》,封面为“天津美院研究所•美术翻译丛书”,书名页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译文丛书”(图⑤,书脊、版权页均无丛书“名目”)——显得不够统一、规范、严谨,其实就是一种错,低级的无知的缺乏照应的。◆ 有名目后缀“丛书”的,这是最多最常见也最科学最易接受的,如新文艺的“读书运动辅导丛书”(图②)、中华书局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三联的“文化生活译丛”、春风文艺的“不朽的情侣系列”、华夏社的“刘小枫集”,等等等等。◆ 有名目
作者 | 玉鳯之傳奇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丛书之“名目”在其麾下诸书上的标明方式混乱而杂错:
◆ 有只标名目的,如上海三联的“三联评论”、中国文史的“素笔忆鲁迅”(图①)。
◆ 有名目后缀“丛书”的,这是最多最常见也最科学最易接受的,如新文艺的“读书运动辅导丛书”(图②)、中华书局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三联的“文化生活译丛”、春风文艺的“不朽的情侣系列”、华夏社的“刘小枫集”,等等等等。
◆ 有名目加引号再缀“丛书”的,如文汇社的“‘青浦的感动’人文旅游系列丛书”(图③,“系列”加“丛书”,有点儿叠床架屋了——有些时候“丛书”是不必要缀的,比如杂志刊物并不一定就要在名称后缀以“杂志”“双月刊”之类)。
◆ 有名目加书名号再缀“丛书”的,如人民社的“《学点历史》丛书”(图④)、陕西人民教育的“《又一村》丛书”等。
◆ 也有同一书内外名目的标法不一的,如河北教育的《心灵的探寻》,版权页上(CIP数据)为“回望鲁迅丛书”、下为“回望鲁迅”(与封面一致);如南开大学的《风格 流派 史迹》,封面为“天津美院研究所•美术翻译丛书”,书名页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译文丛书”(图⑤,书脊、版权页均无丛书“名目”)——显得不够统一、规范、严谨,其实就是一种错,低级的无知的缺乏照应的。
装帧设计时从字体、字号、字形并颜色、排版上区别“名目”与“丛书”是最高明最可行的做法,如解放军文艺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笔迹)丛书(印刷黑宋)”(图⑥)——童书、生活类、科普类图书这样操作的较多。
丛书“名目”在书上的标明方式似应规范、统一,至少在同一书内、同一丛内。
同一名目丛书下,有分辑(集)的,如上海文化的“五角丛书”(图⑦)、北京社的“大家小书•洋经典”。
“文库”则更嚣张,竟有下设“丛书”“系列”的,如辽海社的“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社会科学文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图⑧)。
还有诸“名目”结伴组团、分层次而出的,如上海文艺的“世纪回眸•人物系列”(封底作“《世纪回眸•人物系列》丛书”,也是乱),实是“丛书”与“系列”的组合;又如上海人民的“青年译丛•金本系列”(图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