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人心底刻下永远的伤痕,然而,在这过程中,在广州这块土地上也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很多人不愿回看这段历史,觉得败得太屈辱太惨烈,然而,以史为鉴,才能在内心时时刻刻敲响强国强军的警钟。170多年前两樽八千多斤的大炮,不只是摆放在珠江口的参观景点,而是真实的硝烟弥漫的历史见证。保存在南沙虎门上横档炮台里的两门八千斤火炮是当年布防的最重的火炮,以它为切入点,让我们重新回看那几次战斗中两军装备力量的差距。授课老师 原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利平文物档案1841年初,在辛苦经营6年之后,在如咽喉般的虎门炮台布防成功后,居然一天之内,大角、沙角两个炮台就被彻底摧毁。两个多月后,海珠炮台等广州内河炮台彻底失陷。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1)

欲看往期公开课内容,请扫二维码。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2)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军舰绘画(授课老师提供)。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3)

鸦片战争虎门海战绘画(授课老师提供)。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4)

重8000斤 装实心弹 火药配比—— 硝80% 硫10% 碳10% 易发潮,难久贮

英雄事迹毛毡墙(英雄炮台英雄泪)(5)

授课老师 原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利平

文物档案

1841年初,在辛苦经营6年之后,在如咽喉般的虎门炮台布防成功后,居然一天之内,大角、沙角两个炮台就被彻底摧毁。两个多月后,海珠炮台等广州内河炮台彻底失陷。

保存在南沙虎门上横档炮台里的两门八千斤火炮是当年布防的最重的火炮,以它为切入点,让我们重新回看那几次战斗中两军装备力量的差距。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人心底刻下永远的伤痕,然而,在这过程中,在广州这块土地上也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很多人不愿回看这段历史,觉得败得太屈辱太惨烈,然而,以史为鉴,才能在内心时时刻刻敲响强国强军的警钟。170多年前两樽八千多斤的大炮,不只是摆放在珠江口的参观景点,而是真实的硝烟弥漫的历史见证。

攻破虎门要塞,打开珠江口,当年的英军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到了海珠等广州内河炮台,今天就来解析一下清英双方在装备上的差异。

震惊!“固若金汤”却迅速失陷

1841年1月7日,在珠江口巡弋已久的英国远征舰队突袭虎门大角、沙角炮台。守台清军迅速回击,同英国舰队展开激烈炮战。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天,两座炮台被彻底摧毁,清军战死277人(另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合计744人,当中包括驻守沙角炮台的广东水师土家族老将陈连升等十余名将领。

2月25日,英军袭占下横档岛,继而进攻横档、永安、靖远诸炮台,次日攻占各台。广东水师提督、名将关天培死战不退,与200余名将士以身殉国。

2月27日,英军攻陷乌涌炮台;3月1日,攻下琶洲炮台;2日,攻陷猎德炮台;6日、13日、18日,二沙尾、大黄滘、凤凰冈、西炮台、永靖、海珠等内河炮台全数沦陷。清王朝防御最强、战力最足、将官最优的南大门广州,门户洞开,再难一战。

1840~1842年间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民心底刻下永远的伤痕。当时的中国军队虽不乏勇士,却苦无能置敌于死地的利器。中英双方装备差距究竟有多大?或许,保存在南沙虎门上横档炮台里那两门八千斤的巨炮,能告诉我们一些往事。

“清军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大角、沙角之战是鸦片战争期间极为壮烈、可歌可泣的一次战斗,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沙角、大角之战前清军已经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而且在战斗中也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非凡的牺牲精神……除镇江之战外,我们还找不到何地清军能有如此的拼死抵抗。”

黄利平说,虽然英军进攻广州的后面几战,清军大多溃逃,未能形成有效的抵抗,但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斗志勇猛,士气不输于英军。中英双方,一边是广东水师主力,一边是1840年上半年从英国本土而来的4000远征军,正规军对正规军。指挥方面,清军诸将并没有明显的失误或者败笔;英军战术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双方基本是火炮对轰。战争准备上,从1935年清军水师第一“战神”关天培调任广东,到这一次战斗打响前,清军在虎门苦心经营了6年;英国1840年6月舰抵珠江口正式宣战,也是有备而来。这次战斗,在某些层面上,是两国同级别军事力量的正面硬杠。

然而战前被许多人视为固若金汤的防线,失陷之快,战损之大,令人大感震惊。在此之后,仍是在虎门,同样是这支军队,面对同样的敌人,关天培亲自督战,手刃数人,仍无法阻挡守军的溃散。这种几乎是一边倒的结果(根据目前所知的各方资料,英方仅伤数十人)与武器装备和使用有很大关系。

小虎山

1841年2月27日

英军攻陷乌涌炮台。

1841年3月1日

英军攻陷琶洲炮台。

1841年3月2日

英军攻陷猎德炮台,随后,二沙尾、大黄滘、凤凰冈、西炮台、永靖、海珠等内河炮台全数沦陷。

初衷为缉私

非为抵御正规军舰

关天培在粤六年,任内全力加强炮台建设,将虎门三道防线上的大角、沙角炮台改为信号台,加固整修了第三道防线上的大虎台,并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二道防线上:在加固整修原有的镇远、横档台的同时,新建了威远月台、永安台、巩固台。1839年,他又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在虎门口最狭窄的武山、横档一带建成两道拦江铁排和一座当时全国最大的炮台——安装60门大炮的靖远炮台。这样,原先只有三四个炮台扼守的虎门,变成了一个有十余座炮台环侍防守的海口,虎门炮台成为广州炮台中最强大的部分,是决定广州安全的南大门。

但关天培的改造,仍是着眼于主要保证广州海关履行职能,杜绝走私,规范商船按规定进出海口,防御、打击的目标对象是走私集团、海盗、不法商船等,而非抵御具有强大攻击力的军舰的进攻。这应该是虎门炮台虽苦心经营,却不堪一击的深层原因。

授课老师

原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利平

“坚船利炮”差距有多大

火炮

虎门这两门八千斤重的炮,上面铸刻着铭文:“两广总督部堂祈,广东巡抚部院程,广东水师提督军门吴。督铸官调署水师提标右营游击卢大钺。监铸官吴川营守备黎志安。承铸炮位庞应时、陈锡安、林德贤。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吉日造。”由此可知,督造建造火炮,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一丝松懈。

在大角沙角之战时,双方的主要装备均为前装滑膛燧发炮,与燧发枪原理类似,即由炮管前端填入火药和弹丸,由尾部火门引燃火药,发射弹丸。既然清军火炮与英军火炮在式样和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战果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再来详细比较一番:

铁质: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纯度优质铁;中国冶铁技术落后,炉温低杂质多,造出的火炮粗糙,气孔多,放炮时易炸裂,为此不得不以牺牲威力为代价,少装药或加厚炮壁。专家指出,清军5000斤的火炮仅配6.25公斤重的炮弹,英舰上的1700余斤的卡伦炮就发射14.5公斤的炮弹,还有能发射30.85公斤炮弹的火炮。

工艺:英国已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等工艺,火炮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程远;中国仍沿用泥模工艺,铸件毛糙,比例失当,绝大多数火门开得太前、太大,射程近。

炮弹:英军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性能不同的炮弹;清军只有实心弹,且弹体粗糙,弹径偏小。

火药:英军掌握了黑火药最佳配方,即炮用发射火药为硝78%、硫8%、炭14%;虎门清军的火药三者比例为80%、10%、10%,易发潮,难久贮,爆炸效力低。

射速:清军由于炮壁过厚、装填复杂、炮架粗劣、点火方式落后、训练不足等原因,最快一门炮约6分钟发射1发;英军使用定装炮弹,炮座滑轮,燧发点火,训练充分,一门炮2分钟可发射3发。

瞄准:清军火炮缺少瞄准和测距工具;英军采用矩度、铳规、铳尺、准星、照门等瞄准装置和技术。

保养:清军建立定期造换制度,任凭风吹雨淋,炮身锈蚀,严重老化;英军的管理制度则严格规范。

舰船

清军:最大的战船广东米艇和福建同安船,也不到250吨,载炮数量不超过20门,载员不过100多人。

英军:战列舰分为六级,一级载炮100门,二级载炮84~98门,三级载炮64~80门,四级载炮50门,五级载炮28~44门,六级载炮20~24门。

综合来看,双方都是以风帆式木帆船为主,但吨位、航速、布局、防护等远非一个量级。侵华舰队载炮最多(74门)的“威厘士厘”号、“麦尔威厘”号和“伯兰汉”号仅属三级战列舰,而中国最大的战船还比不上英方最小的战船,但由于水密舱等技术优势,在抗沉性和机动性上占优。

枪支

清军:主要采用仿造明代从西方引进的“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

英军:主要装备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

清军使用的鸟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2 发,且质量低劣,严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换代;英军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每分钟2~3发,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长1.42 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每分钟3~4发。

综合来看,都是前装滑膛燧发枪为主,但英军枪支战斗效能远胜于此。

火箭

清军:明清以来长期沿用的纸质基体火龙箭、一窝蜂等集束火箭,手工方式制成,利用桶装、竹筒等的载体,靠弓弩等工具发射出去,属传统箭式范畴,射程在千米以内。

英军:使用了19世纪前期出现的康格里夫火箭,使用三角发射架发射,带有长尾杆,战斗部分为爆炸和燃烧两种,最大射程可达1830米,属近代箭式范畴,但准确性不高。

综合来看,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效果,但影响有限。

冷兵器

清军:主要有刀矛弓箭等(未见火器上配备刺刀的记载)。

英军:刺刀、军刀等。

综合来看,林则徐等认为英军由于打绑腿等原因,不堪白刃战的说法并不正确,已经实现了职业化、专业化转型的英军,在科学、高密度强度的体系化训练下,肉搏战中并不落下风。

1841年1月7日

英国远征舰队突袭虎门大角、沙角炮台,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天,两座炮台被彻底摧毁。

1841年2月25日

英军袭占下横档岛,继而进攻横档、永安、靖远诸炮台,次日攻占各台。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