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第二个说,人把精气集中,元气凝聚,就能达到婴儿状态吗,不能,但是能达到一个“柔和”的状态,内心纯净,没有杂念。若能达到这个状态,就能心静如水,充满喜乐。老子认为“柔软”是比“坚硬”更高级的状态,所以自古讲究以柔克刚,太极也是这个宗旨。第一个说,身体和精神能不分离吗?不能,首先,人会做梦吧,做梦就是神游在外,人有三魂七魄,做梦就是,几魂几魄游离在外,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迷信,一个人的精神就是依附在肉体存在的,肉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散了。那换个说法,精神依附肉体,但高于肉体的存在的。肉体是存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就可能更高更丰富。所以才会有贪念,有烦恼,有困惑,有忧虑。老子也是深刻意识到这点,所以才一再强调修身立德养性,已达到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心得:这篇还是主要阐述修身立德,老子真的是操不完的啊,告诫我们,要修身,要立德,要养性。前面通过一系列的反问,怎么怎么就能怎么吗?

正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1)

注解:

身体和精神合一,能不分离吗?积聚精气以致柔顺,能达到婴儿状态吗?清除杂念,能不留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自作聪明吗?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坚守宁静吗?明白事理,能不妄为吗?让万物生长繁衍,生养它们,但不占为己有,推动事物发展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强加主宰,这就是最大的美德。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2)

心得:

这篇还是主要阐述修身立德,老子真的是操不完的啊,告诫我们,要修身,要立德,要养性。

前面通过一系列的反问,怎么怎么就能怎么吗?

第一个说,身体和精神能不分离吗?不能,首先,人会做梦吧,做梦就是神游在外,人有三魂七魄,做梦就是,几魂几魄游离在外,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迷信,一个人的精神就是依附在肉体存在的,肉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散了。那换个说法,精神依附肉体,但高于肉体的存在的。肉体是存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就可能更高更丰富。所以才会有贪念,有烦恼,有困惑,有忧虑。老子也是深刻意识到这点,所以才一再强调修身立德养性,已达到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3)

第二个说,人把精气集中,元气凝聚,就能达到婴儿状态吗,不能,但是能达到一个“柔和”的状态,内心纯净,没有杂念。若能达到这个状态,就能心静如水,充满喜乐。老子认为“柔软”是比“坚硬”更高级的状态,所以自古讲究以柔克刚,太极也是这个宗旨。

三说“涤除玄览”告诫我们要时时清理内心积累的尘垢。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通过它看到宇宙万象,但时间长了,镜子难免会沾染污垢,需要清理。人生在世难免不如意事,或他人,或环境的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要自省,涤除污垢,保持心清神净。佛教有个很有名的小故事,五祖弘忍让弟子各做一揭,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禅师当时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另一位不识字的弟子慧能,听到了神秀的揭语,做了一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去惹尘埃”

这就是更高一层的存在了,达到圣人的境界,一个是“迷”一个是“悟”,达到了另一个境界了,咱们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所以能做到“时时勤拂拭”就可以了。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4)

四说爱民治国,所以老子不光教人出仕,也说治世。治国爱民不能妄自作为,要运用众人的智慧,治理者的“无为”是“顺其为”,集中众人思想智慧,遵从自然规律。

五说,天门是指身体的感官,“为雌”指得是柔静,当人处在一个静的环境里,更能屏除七情六欲的干扰,看清自省,“静”是人必备的一种修养,这里狭义的讲是环境的静,更广义更高级的事内心的“静”,内心的若是“静”哪怕身处闹市也是静的。

道德经第76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5)

不是之前流行过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六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自作为,不强作妄为,要顺其自然规律做事。

最后总结“三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圣人和君主应该有这样的品德,就像天地一样,虽然生养万物,但并不据为己有,虽然建立了功业有益于人民,但是不自恃有功,虽然可以引导万物,但是不长久处于主宰地位。老子称之为“玄德”

“玄德”并非只是指“大德”,“玄德”是“道”的一种体现,是一人外在德行的最高境界。

我是羽化成仙子呀,谢谢阅读,欢迎讨论,共同学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