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当下还是以后(活着以活)
人活着是为了当下还是以后(活着以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不至于使人绝望。而电影通过对死亡形式的改编,在另两种悲剧上加大了笔墨,更加注重把死亡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下,这样的处于大背景下的悲剧使读者有一个心理预期,显得更为合理,因此更易接受。《活着》电影海报悲剧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因为个人性格缺陷等导致的性格悲剧,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悲剧,和不可预料也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三种悲剧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纠缠作用于每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中,但仍然可以分辨得出哪一种悲剧是主导因素。在小说中,余华没有强调历史时期,死亡突如其来,几乎没有征兆,总体偏向于命运悲剧,这种悲剧因为无可避免而显得尤为绝望。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虽然以"活"为主题,整个故事却是以"死"为中心。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了福贵这个最没想到能活到最后的人还活着,其他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了。小说一共讲述了十个人的死亡,除了福贵母亲和家珍都是病死的,所以算作同一种形式之外,一共有九种不同的死亡形式,每一场死亡都让人感到深刻的悲剧意蕴。
《活着》小说封面
电影对小说中的死亡进行了很多改编。不仅把死亡人数降至五人,而且对人物死亡的形式做了很大的改动。这些改动使得死亡的悲剧意蕴与小说有了很大的出入,也削弱了其悲剧性。
《活着》电影海报
悲剧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因为个人性格缺陷等导致的性格悲剧,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悲剧,和不可预料也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三种悲剧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纠缠作用于每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中,但仍然可以分辨得出哪一种悲剧是主导因素。
在小说中,余华没有强调历史时期,死亡突如其来,几乎没有征兆,总体偏向于命运悲剧,这种悲剧因为无可避免而显得尤为绝望。
而电影通过对死亡形式的改编,在另两种悲剧上加大了笔墨,更加注重把死亡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下,这样的处于大背景下的悲剧使读者有一个心理预期,显得更为合理,因此更易接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不至于使人绝望。
《活着》电影剧照
电影中,徐老爷、福贵母亲、老全和龙二的死亡虽在小说的基础上也有所改编,但悲剧性差异不大。
差异最大的是有庆和凤霞的死亡。
《活着》电影剧照
在小说中,有庆是给因为生孩子而大出血的校长献血过多而死。有庆的死是很多因素阴差阳错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死因是无知的医生只顾着救校长,完全不顾孩子的身体状况,抽血过多导致了有庆的死亡。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命运悲剧,其实往深里分析,是一个隐藏的社会悲剧。人和人的地位本来是平等的,肯定不能为了救一个人而伤害了另一个人,但是因为校长作为县长夫人的特殊身份,使得医生们对她投入了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农民家的一个普通小孩。
医生看到有庆死了,只是骂了抽血的人一声"你真是胡闹",就又跑进去救县长的女人了。这种让人心寒的冷漠是根植于中国人媚上欺下的奴性中的,而这种奴性是几千年来中央集权的体制留下的烙印,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我们一直试图建立一个反封建反官僚的社会,但在这种危难时刻下暴露出来的社会本质仍然像是自己给了自己一巴掌。
《活着》电影剧照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医生之所以不停地抽有庆的血,很大的原因是之前的孩子血型都不匹配,眼看着病人就要死了,终于出现了有庆这根救命稻草,所以才紧紧抓住不放。而最悲哀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死竟然是因为他引以为傲的跑步能力。
有庆跑得快是他的优势,没想到偏偏是他唯一的闪光点害死了他。更何况他之所以跑得快,都是残酷的生活环境逼出来的结果。本以为凭着他跑得快的优点,长大后可以改善他的生活,没想到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的不可预知和无可奈何,深深的绝望感让人无力摆脱。
《活着》电影剧照
电影中有庆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的结果,但相比于小说,社会悲剧的体现更为明显,命运悲剧的张力也弱化了一些。
电影把有庆的死提前到了大跃进如火如荼的时期,在全民盲目的狂热炼钢大潮下,就连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也连续几夜没有合眼,所以有庆才会在学校墙根下就睡着了。而且,正是因为当时的浮夸风和阶级斗争的盛行,人人都害怕当落后分子,尤其是差一点就被当作地主枪毙了的福贵,所以他才会不顾孩子的困顿,坚持要送他去学校。
有庆死的前一天,他们家正因为在炼钢过程中的积极表现而受到了表扬,然而正是他们的积极和紧跟时代潮流导致了有庆的死亡,这种反转的张力形成了一种讽刺的悲剧效果,使得悲剧的社会性更为明显。
《活着》电影剧照
在命运悲剧的处理上,电影用了与小说相似的方式,用喜剧的伏笔埋下一个悲剧的结局。春生终于梦想成真,开上了汽车,没想到却撞死了同生死的兄弟的孩子。电影把小说中同一个人的喜剧和悲剧隔离开来,分到两个人身上,让春生的喜剧造成有庆的悲剧,削弱了有庆的悲剧性,同时也削弱了春生的悲剧性。
虽然电影中春生亲手造成了有庆的死亡,他会有很强的负罪感,但他的负罪感是明确的,家珍对他的恨是明确的。而在小说中,春生可以说是无辜的,也可以说是有罪的,他一定会在良心的谴责和为自己开脱的困境中挣扎,家珍也是恨无处恨,看又看不淡。恨与原谅的纠结比一味地恨更具悲剧性。
《活着》电影剧照
凤霞的死也经过了很多的改编,从一个纯粹的命运悲剧变成了一个社会悲剧。
小说中凤霞是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没有其他原因,突如其来,无可挽回。
而电影中凤霞的死被复杂化了,虽然仍然是分娩时大出血,但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凤霞的死被提前到了十年特殊时期,医生都被打入了牛棚,每天被批斗,医院被术业不专的红卫兵接管,年轻的护士们既没有接生的经验,也没有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所以对产妇大出血的情况束手无措。凤霞的死,是那个疯狂的时代造成的,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悲剧。
《活着》电影剧照
而最削弱悲剧性的还是电影中删掉了家珍、二喜、苦根和春生四个主要角色的死亡。
在电影结尾处,家珍虽然病在了床上,但精神还健朗。
苦根的死用了更温和的形式,投射到了虚构出来的医院的王教授身上,只是让他被馒头噎着,却没有噎死,并且由于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改到了十年特殊时期,成为了凤霞死亡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独立的一个悲剧。
二喜本来是一个最纯粹的命运悲剧,也是最让人绝望的,却在电影中被彻底删掉了。
春生本应是一个彻底的社会悲剧,死于十年特殊的疯狂,但这一层意蕴在电影中被赋予在了凤霞的身上,让凤霞成为了十年特殊时期的牺牲品,虽然因此加大了对十年特殊时期的批判力度,但是削弱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性。
《活着》电影剧照
总体来说,电影把剧中人物的死亡形式做出了很多改编,悲剧性在转移的过程中被削减了,成了更温和的悲剧。
作者介绍:
哥大硕士,爱读书,爱观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