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眼晶体是怎样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人工眼晶体是怎样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表1.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分布特点图1. A.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晶状体的倾斜分布;B. 双眼晶状体的偏心分布。本研究共连续性纳入了1097例(1097眼)计划2周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196例(196眼)白内障术后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并应用Casia2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前后曲率半径、晶状体赤道部直径、倾斜、偏心,以及白内障术后患者IOL的倾斜和偏心。分析自然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探讨自然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及讨论研究发现,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与视轴并非完全重合,向颞下方倾斜5.16°,向颞侧偏心0.22 mm,双眼呈镜像对称的关系(图1和表1)。此外,10.85%的患者晶状体倾斜大于7°,8.11%的患者偏心大于0.4mm(表1)。而白
编者按:人工晶状体(IOL)的倾斜、偏心可引起眼内散光和屈光误差增加,产生眩光、散射等不良视觉现象,影响患者视力,一直是白内障医生关注的问题。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刘奕志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应用Casia2,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自然晶状体及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探讨术前自然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m J Ophthalmol、J Cataract Refract Surg和Ann Transl Med等杂志,为白内障患者IOL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并在COA 2021会议上进行了相关分享。
研究背景
早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年代,临床医生已经注重在手术技术上减少IOL的倾斜和偏心,如避免不对称固定IOL植入;睫状沟固定时,选择硬襻的三片式IOL;缝襻固定时,选择光学面大的IOL,尽可能对称性缝合固定,保证其居中性。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连续环形撕囊技术保证了IOL囊袋内植入,进一步减少了IOL倾斜和偏心。近年来,采用新的视功能分析仪,发现IOL倾斜大于5°,即可导致眼内散光和高阶像差增加,尤其是彗差的增加,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同时,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功能性IOL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有研究表明,功能性IOL对倾斜、偏心更为敏感,同样的倾斜,多焦IOL眼比单焦IOL产生更大的像差,0.4mm的偏心即可明显影响多焦IOL患者的视力,也会影响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的效果。因此,IOL的倾斜和偏心重新倍受关注。新一代眼前节OCT Casia2,以角膜映光点-黄斑中心凹的轴为参考轴,理论上更接近视轴,可自动、客观地测量晶状体16个角度及人工晶状体8个角度的倾斜和偏心,并拟合出三维结果,重复性也更好。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连续性纳入了1097例(1097眼)计划2周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196例(196眼)白内障术后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并应用Casia2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前后曲率半径、晶状体赤道部直径、倾斜、偏心,以及白内障术后患者IOL的倾斜和偏心。分析自然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探讨自然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及讨论
研究发现,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与视轴并非完全重合,向颞下方倾斜5.16°,向颞侧偏心0.22 mm,双眼呈镜像对称的关系(图1和表1)。此外,10.85%的患者晶状体倾斜大于7°,8.11%的患者偏心大于0.4mm(表1)。而白内障术后3个月的患者,IOL的倾斜和偏心具有相似的特点,平均向颞下方倾斜4.8°,偏心0.21mm,双眼也呈镜像对称关系,且11.22%的患者术后IOL倾斜大于7°,10.72%的患者偏心大于0.4mm。
图1. A.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晶状体的倾斜分布;B. 双眼晶状体的偏心分布。
表1.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分布特点
刘教授团队进一步对比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晶状体和术后一周IOL倾斜和偏心的大小和方向,发现术前晶状体及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表明术前晶状体的位置可大致预测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这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术前存在晶状体倾斜大于5°的患者,植入多焦或者Toric IOL则需要谨慎考虑。
表2.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晶状体及术后一周IOL的倾斜和偏心
图2.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术前晶状体及术后一周IOL倾斜和偏心的分布
除了术前自然晶状体的位置,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IOL倾斜和偏心?刘教授团队采用多因素回归,进一步分析了白内障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影响因素,发现PPV手术史和短眼轴与IOL倾斜呈正相关:当眼轴>30mm时,眼轴与IOL倾斜呈正相关关系;长眼轴、晶状体厚度和撕囊口过大与偏心呈正相关,尤其当眼轴>30mm时,偏心明显增大。从而提示,对于眼轴过长或过短、撕囊口过大、既往有PPV手术史的患者,谨慎选择功能性IOL。
表3. IOL倾斜和偏心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分析
表4. 高度近视眼中IOL倾斜和偏心的分布
总结
刘奕志教授团队通过对自然晶状体和IOL倾斜及偏心的系列研究,系统地阐述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晶状体和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发现术前晶状体的位置可大致预测术后IOL倾斜和偏心的大小,此外,眼轴、PPV手术史、撕囊口过大、囊袋皱缩和后发性白内障等均可对IOL的倾斜和偏心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提示对于一些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术前即存在较大的晶状体倾斜及偏心,眼轴过长或过短,撕囊口过大,悬韧带功能存在异常和既往有PPV手术史等,需谨慎植入功能性IOL。此外,为了减小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可使用Verion图像导航系统引导撕囊或飞秒激光辅助撕囊,使撕囊口居中、完全覆盖IOL的边缘,术中还可以采用Fulid-jet技术尽可能冲洗干净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减少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专家简介
刘奕志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实现了人类晶状体原位再生,开拓了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新方向,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杂志,并被Nature Medicine杂志评为“2016年度全球医学八大突破性进展”。
创新了多个白内障诊治技术:“扭动”模式白内障粉碎技术在全球广泛应用;曾在 Science 、N Engl J Med 、Lancet 、BMJ 撰写临床述评和技术标准。研发出白内障1类新药化合物,已获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
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