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原来,为了方便职工批判学习,父亲的单位也买了一套《水浒传》。平时看的人不多,马上就要春节放假,父亲于是大胆请求单位领导同意,放假前把书拿回家给我看。我接过书,抚摸着它崭新的绿色封皮,高兴得简直要上天了。 看到我心碎的样子,父亲有些心疼,可是他主不了母亲的事儿,只好悄悄安慰我,说将来有机会,帮我借一套。可是,当时他受“文革”冲击,从机关下放到基层,在车队当搬运工,哪有这个能力去借书呢?我明知他不行,心里既难过又有些怪他。后来,大约春节前两天,父亲竟出人意料地带回来一套《水浒传》。 父亲上过学,有点儿文化。受他的影响,我从小爱看书。我成长于“文革”动荡年代,没有跟周围的坏孩子走上歧途,完全得益于这一点爱好。不过,当时并没什么好书可看。小学四五年级时,为了批“水浒”,国家破例印制了一批古典小说《水浒传》,通过单位发行。虽然是政治运动,要看书还得自掏腰包。父亲下班回来说了这件事。我立刻问能不能买一

点击阿琪书房 ,关注阿琪说事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1)

上篇说道,杀死妈妈的男孩儿林东认为,他之所以不愿意与爸妈交流和沟通,是因为他们对他理解和鼓励不够。此话虽然有自我辩解的味道,但是也说出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陷入的误区。很多年轻的父母真的不知道理解和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多么重要。

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清明节到了,几天前去墓地看望故去的父母,站在墓碑下,想起父母,尤其是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我遭遇人生困难的时候对我的理解、指点和鼓励,心中充满温暖和感激。

春节前借来《水浒传》

父亲上过学,有点儿文化。受他的影响,我从小爱看书。我成长于“文革”动荡年代,没有跟周围的坏孩子走上歧途,完全得益于这一点爱好。不过,当时并没什么好书可看。小学四五年级时,为了批“水浒”,国家破例印制了一批古典小说《水浒传》,通过单位发行。虽然是政治运动,要看书还得自掏腰包。父亲下班回来说了这件事。我立刻问能不能买一套,我特别想看。

此前,我从邻居大孩子口里听到过这本书,其传奇人物和精彩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可是,当时正逢年关,虽然一套书仅三元多钱,母亲却不同意买。父亲从旁解劝,春节就要到了,家里要炖肉熬鱼,没有这笔额外的开销。我恳求道:给我买,春节我不吃肉了。可是,肉是凭票供应的,特别珍贵,即使我不吃,也不能浪费了呀!

当时家里真的很穷,记得一个学期的学杂费仅2.5元,我也要分三次才能交齐。

看到我心碎的样子,父亲有些心疼,可是他主不了母亲的事儿,只好悄悄安慰我,说将来有机会,帮我借一套。可是,当时他受“文革”冲击,从机关下放到基层,在车队当搬运工,哪有这个能力去借书呢?我明知他不行,心里既难过又有些怪他。后来,大约春节前两天,父亲竟出人意料地带回来一套《水浒传》。

原来,为了方便职工批判学习,父亲的单位也买了一套《水浒传》。平时看的人不多,马上就要春节放假,父亲于是大胆请求单位领导同意,放假前把书拿回家给我看。我接过书,抚摸着它崭新的绿色封皮,高兴得简直要上天了。

那个春节,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它,当然炖肉也没有少吃,心中满满的都是幸福。

父亲当然也特别高兴。他掏出书来那一刻儿的快乐眼神儿,真是从眼里笑到了心里,至今历历在目。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2)

从此我更爱读书,并养成习惯。当然 ,所看的多是从同学和亲戚家里淘来的劫后余生的旧书,其中很多缺头少尾,连书名都没有。记得曾看过两本竖版繁体字的小说,直到多年之后,才知道那竟是《子夜》和《红与黑》。

偶尔也借到一本完整好看的书。这时,我便会工整地抄下来,成为自己的“藏书”。由于抄书的效果胜过精读,意外的收获是,在完整地抄下吕叔湘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之后,我扎实而完整地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用父亲的借书证读遍世界名著

“文革”结束后,缺书的状况并没有马上好转,但大家求书的渴望有如春潮。记得那一天,父亲回来说,和平路新华书店周六将出售中外名著。当时我上了技工学校,手里有点可供支配的伙食费,所以早早便赶过去。可是买书的人实在太多,将近中午,我才挤进去,可惜,当时可选的书已经不多,只买到一本《唐诗选(上)》。 后来,市人民图书馆重新开放,我闻讯跑去申请借书证,则根本没有排上队。

过来的人大概都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曾呈现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几大热潮,其中第一个便是读书热。

好在父亲是铁路职工,而铁路系统在天津地区有两个图书馆。人民图书馆办证失败之后,父亲便在这两个图书馆先后办理了借书证,让我拿着去借书。可是,职工图书馆只向职工本人开放,所以每次前去,我都有些忐忑,怕遭人拒绝。还好,图书管理员都很善良,对爱看书的孩子更是高看一眼,从来没有为难过我。那段时间,我读遍了世界名著,由此奠定了我的文学审美基础。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3)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文革”动荡中度过的,基础知识很差。进了技术学校,学习也很不正规,光专业就改了三次。毕业时,本来要留在实习厂当汽车调试员,但是厂里没有招工指标,于是被分配到房管局,改当汽车修理工。

更悲催的是,所在单位是新建的,还没有汽车。就这样,我便阴错阳差下到瓦工队,当上一名泥瓦工。当时天津遭遇地震破坏已经两年多,仍有大量震损的房子需要维修。我身穿肮脏的衣服,灰头土脸,整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推灰拉料,最怕遇到熟人。感觉前途无望,我心里几乎是崩溃的。

母亲看了心疼,开口闭口埋怨父亲没有能耐。确实,为了我的工作,父亲也曾努力奔走,但是没有什么成效。虽然此时他的境遇也有所改善,不再做风里雨里的跟车搬运工。

父亲默默承受母亲的埋怨。对于我,除了继续鼓励多读书之外,偶尔也说起当年他12岁辍学打工的经历,劝我往长里看,只要努力,生活就有希望。

我记住父亲的话。我早已明白,生在这样的家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获得改变自己命运机会。那期间,除了买书借书,还订了很多报刊杂志,下班的时间看,上班休息时也看。在瓦工队的众多无愿无悔只爱抽烟喝酒打牌的“瓦小”当中,我是唯一的另类。读书不仅让我忘掉眼前的艰苦生活,也增加了对未来的期望。

侥幸考上职工业余大学

生活的转机是从报考职工业余大学开始的。大约在1979年初夏,晚上下班回来,父亲拿出一张《天津日报》,指着上面一则“职业大学招收在职学生”的消息,让我前去报名。

当时高考已经恢复,因为数理化基础知识差,我无法迎考。报考业大倒是一条出路,一来竞争的人少,二来文科专业不考数理化。可是,我仍然有些迟疑,因为招生简章上写明,所报考的专业要与在职工作对口。我一个泥瓦工,跟什么专业对口呢?父亲让我别想太多,只管去试,如果报上名,就要好好复习,争取考上。

那天下午,我从工地提前下班,先回到家洗净脸,换上干净的衬衣,然后兴冲冲地去学校报名。

报名地点在二楼,我跑上楼梯,气喘喘拿到报名表,仔细填写,在“所从事职业”一栏上,如实写上了“工人”两个字。报名表交上去,一个高大黑脸的男人指着表上“工人”两字厉声问道:“你是工人?”我惶恐地答道:“是工人。”“可是,我们明确要求专业对口,不招工人……”他的高门大嗓引起在场人观看。我则像说谎被人当众戳穿了一样,满脸通红窘爆。

旁边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见此,忍不住开口说道:“张老师,先让他报上吧。”

“那,你先说说,你具体做什么工作?”张老师继续追问。我如实回答:“修汽车……”黑脸老师几乎笑出来,“什么,你一个修汽车的学中国语言文学有什么用?”

“张老师,先给他报上吧。”女老师重复道,声音不高,却很有威严。男老师不再出声了,不情愿地收下我的报名表。

后来知道,这名帮我说话的老师姓柳,教现代汉语。她只教了我们一个学年,在那段时间,我虽然有吕叔湘的《语法修辞讲话》的底子,却没有缺过她一次课,不仅出勤第一,考试成绩也是班上第一。

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父亲的理解和鼓励是儿子成长的动力)(4)

当时,国家对业大毕业生的学历、待遇都还没有定论,我也没有在意,只是坚信毫无资源的我只要努力学习,未来便有机会。谁知,在将要毕业那年,教育部发出通知,业大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国家承认大学专科学历。

正是有了这个学历,当国家要求对在职职工进行初中文化培训之时,公司领导破格提拔我到教育科担任初中语文老师。后来,到了83年下半班,又凭这个学历考入《天津日报》社,成为来年创刊《今晚报》的第一批编辑记者。

当时,报社招聘的消息也登在报纸上,我在单位也看到了,想去又担心考不上。回到家中,父亲早早将报纸拿回来,指着上边的招聘启事,郑重其事地让我前去报考。

做事独立自信,不依赖别人

父亲从小家境贫困,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不依赖别人的习惯。他也这样教育我们,总说“艺不压身”。不论修自行车、打家具、剃头,还是搭临建小屋,都是自己做。开始他带着我们做,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便成为主角,他则从不缺席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他总是表示,我们是最聪明的孩子,做的比邻家的孩子都好。在他的鼓励下,我什么都尝试着去学、去做,既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信。

不过,到了后来,随着我的成长,父亲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渐渐少了。偶尔见面,说的多是跟他住在一起的大哥和他自己的琐碎生活。在他离去多年之后,我渐渐明白,随着身体的衰老,他的精神也有些衰退了,他变得胆怯,以为自己不行了,不能再给我指点了。

我懊悔没有更多地陪他,更没有亲口告诉他,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他给予的,他在我的眼里永远是一座值得仰望的山。

真的,孩子不管变得多么强大,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指点。因为,再坚强的人内心也会有脆弱和空虚的时候,需要父母亲人用爱和关心去慰藉和支撑。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写最真实有趣的故事。著有新闻评论集《都市心语》、纪实文学《天平上的博弈》《真情刑警》以及《绿洲》《残璧》《白矮星》《冷焰火》《选择遗忘》《雁痕》等多部小说。 谢谢关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