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为什么获得奥斯卡奖:评寄生虫 奥斯卡最佳不等于完美
寄生虫为什么获得奥斯卡奖:评寄生虫 奥斯卡最佳不等于完美《寄生虫》确实称不上完美,仔细挑的话是能找到不少逻辑漏洞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贫富矛盾甚至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剧情和人物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寄生关系”而服务的。以这个角度来看《寄生虫》,不难发现这个电影对人类社会某些关系所作的隐喻是绝妙的,发人深省的。总而言之,奥斯卡「最佳」诸奖,的确当之无愧。另一方面,《寄生虫》对细节的处理非常优秀,尤其是伏笔和因果联系。朴氏一家之所以会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是因为小儿子曾经目睹老保姆丈夫从地下室出来;如果没有朴氏一家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金氏一家鸠占鹊巢的场景还得另外修改,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和地下室秘密的揭晓等情节也就很难顺利推进。仅此一个例子,就能看到《寄生虫》在事件因果联系上的细腻。这让电影的整体联系更加紧密。至于其他伏笔和细节,比如老保姆为什么吃两份饭?为什么敏赫要送石头?为什么石头没砸死金氏儿子?金氏女儿是如何驯服朴氏小儿子的?朴氏女儿为什么爱上金氏
在我看来,《寄生虫》的“寄生关系”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隐喻。看到这一巧妙的设计时,观众绝不会只想到穷人寄生富人,而是会发散思维想到人类社会中的其他“寄生现象”。
举例而言,当啃老族放在话题中心,难道不会想到“寄生虫”吗?当畸形的恋爱关系进入大众视野,当灰色产业被曝光,不也有“寄生虫”的影子吗?与其纠结贫富矛盾,不妨思考一下,“寄生虫”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存在?“寄生虫”是如何转变而成的?我认为这是《寄生虫》更重要的价值。
如果说“寄生虫”这一灵感设计是想象力的盛宴,那么徐徐渐进的矛盾冲突、层层升级的戏剧张力则是导演编剧硬实力的体现。一方面,《寄生虫》非常善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老保姆雨夜按门铃,从那一刻开始,整个故事就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金氏一家的命运会如何?朴氏一家是否会发现端倪?老保姆夫妻的命运又会如何?我至今犹记得,当金氏一家暴露在老保姆夫妻面前,金氏一家的谎言被拆穿时,我几乎是屏息着观看。直到电影最后,金氏父亲躲进地下室成为寄生虫的真相揭晓后,我才长舒一口气,每个场景的戏剧张力都拉满。
另一方面,《寄生虫》对细节的处理非常优秀,尤其是伏笔和因果联系。朴氏一家之所以会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是因为小儿子曾经目睹老保姆丈夫从地下室出来;如果没有朴氏一家带儿子去外地过生日,金氏一家鸠占鹊巢的场景还得另外修改,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和地下室秘密的揭晓等情节也就很难顺利推进。仅此一个例子,就能看到《寄生虫》在事件因果联系上的细腻。这让电影的整体联系更加紧密。
至于其他伏笔和细节,比如老保姆为什么吃两份饭?为什么敏赫要送石头?为什么石头没砸死金氏儿子?金氏女儿是如何驯服朴氏小儿子的?朴氏女儿为什么爱上金氏儿子?金氏父亲为什么朝朴社长动手?……这些细节大家可以自己前后联系得知,也可以翻阅他人的影评分析,对此我便不赘述了。
结语《寄生虫》确实称不上完美,仔细挑的话是能找到不少逻辑漏洞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贫富矛盾甚至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剧情和人物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寄生关系”而服务的。以这个角度来看《寄生虫》,不难发现这个电影对人类社会某些关系所作的隐喻是绝妙的,发人深省的。总而言之,奥斯卡「最佳」诸奖,的确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