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派四合院屋檐(山西晋南有隐身四合院)
晋派四合院屋檐(山西晋南有隐身四合院)老人家指着地面上的矮墙给我们看,说道地坑的四周矮墙就是排水的一个措施,为了防止地面上大量雨水流进地坑,一般都会建有半米以上的矮墙,地面向矮墙方向形成一定的坡度,这样利于雨水排走,每次下雨过后地面土质都会有疏松现象,大家都会用石碾子进行碾压加固,保证地面光滑坚固排水流畅。仔细观察大爷家的地窨院子土层我们发现两三米中间似乎有一条分界线大爷介绍说:“上边是覆盖层黄土层,我请教过市里的地质专家,人家说上边一层叫做马兰土,比较松散,形成与10万年一下的时间,下边的很坚固叫做离石土,形成的时间大体在10万年到120万年间,所以挖建窑洞一般要超过8米,这样才会坚固。”继续观察,我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隐藏在地下的院落是如何解决排水问题的?难道不怕暴雨洪水袭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地农村几乎全是建在地下的地窨院子,‘窨’字原意就是‘窖’的意思,那么地窨院便是指地窖中建成的院落,现在的平房都是改革开
我国疆域辽阔分布着众多的特色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傣家竹楼等等等等,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就地取材结合地理环境构建成了独特的民居,这些形态各异的民居建筑不但反映了当地人们生存的空间,更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为适应严酷的大自然环境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今天摄影师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很少见到的北方民居,一种会隐身的四合院。
今天的暑天似乎脚步很快,近期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普遍高温,中原地区甚至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炎炎夏日避暑便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和网友聊天中得到了一个这样的信息,山西晋南中条山脚下的农村有一种会隐身的四合院子,房间里的温度要比室外低下10多度,高温天里村民午休都要盖被子,听到这个消息,摄影师便和影友驱车前往黄河岸边的平陆县农村去探秘,想弄清这是一种什么样民居建筑,它隐身和低温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平陆县位于晋南黄土高原的南部,自古就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这里大都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黄土沟壑地貌,驱车2个多小时看到的民居建筑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大都是当地农村很常见的平房一类,数千米之外就可看到,似乎与隐身二字联系到一起,那么当地网友传说的那种会隐身的四合院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便给我们讲了一个流传的故事。
“1938年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中条山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数日后继续补充粮食,进入了山下的张店镇地区,然而日军指挥官用望远镜观察很久,惊讶的发现这里似乎就是个荒芜人迹之地,甚至认为是地图出现问题,于是便调头离开了张店镇,从而使张店百姓躲过了一场灾难,就是这些会隐身的四合院帮了大忙,这就是当地很有名的传统民居地窨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地农村几乎全是建在地下的地窨院子,‘窨’字原意就是‘窖’的意思,那么地窨院便是指地窖中建成的院落,现在的平房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建筑,目前地窨院子能找到住人的已经很少了,大多都是一些老年人很生活在里边,张店镇上仅存不足10户人家。”随后我们跟着当地网友走到了村边,顺着他所指的方向透过一片小树林,远远的只看到了一间孤零零的小房子前边隐约有一个四方形大坑,一位老人正在上边打扫垃圾,走上前我们便搭上了话。
这位大爷已经76岁,他告诉我们说:“这里便是他家的地窨院子,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这个院落的深度大约在8米左右,下边四面开建有主窑,辅窑和角窑,按照数量命名叫做‘十数院’,进入院子要从旁边一条深深地地道下去,不走到院子前一般人很难发现的存在,因此流传下来‘隐身四合院’的说法。”
没有想到这位张大爷竟然很有文化,讲起地窨院的历史那时滔滔不绝,他说地窨院子在当地最少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古代时候主力属于一河之隔的河南陕州管理,黄河两岸便几乎都是这样的院子,南宋的时候曾经有游记里就有记载,当地的地窨院子应当和其他地区的窑洞属于一类,但是却大不相同,我们都知道一般窑洞都会建在黄土山崖之下,很少有这种平地开挖的形式。
仔细观察大爷家的地窨院子土层我们发现两三米中间似乎有一条分界线大爷介绍说:“上边是覆盖层黄土层,我请教过市里的地质专家,人家说上边一层叫做马兰土,比较松散,形成与10万年一下的时间,下边的很坚固叫做离石土,形成的时间大体在10万年到120万年间,所以挖建窑洞一般要超过8米,这样才会坚固。”继续观察,我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隐藏在地下的院落是如何解决排水问题的?难道不怕暴雨洪水袭扰?
老人家指着地面上的矮墙给我们看,说道地坑的四周矮墙就是排水的一个措施,为了防止地面上大量雨水流进地坑,一般都会建有半米以上的矮墙,地面向矮墙方向形成一定的坡度,这样利于雨水排走,每次下雨过后地面土质都会有疏松现象,大家都会用石碾子进行碾压加固,保证地面光滑坚固排水流畅。
张大爷人很热情,看到我们的惊讶,便放下了手里的活,带着我们下到了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上揭开了一块木板,漏出了一个旱井给我们看,他说:“地窨院子的排水系统有一个完整的工程,院子里主要就是这个旱井,他的深度一般在10米左右,当地的地下水层一般在30米以下,其上便有了足够的渗水空间,从而避免了地窨院发生渗水危险。”
告别张大爷后网友将我们又带到了另一对7旬老人居住的地窨院子里,从长长的地道走进去,边赶到了一股冷空气扑面而来,甚至同行的女影友还打了一个冷颤,惊的叫了起来;“好凉快,这里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走进院中让人感觉有点惊讶,只有小狗的叫声却不见人影,轻轻推开窑洞门,躺在炕上的大娘才揭开身上的被子起了身,“你们来了呀,快做进来凉快凉快,窑洞里有点冷,刚刚小睡了一会。”大家见到了夏天睡觉盖被子的真实场景,不是亲眼见到确实是万万不敢相信啊。
正在聊天中忽然听到了窑洞深处传出一阵鼾声,走近一看原来大叔盖着被子睡得很香,大娘说:“老头刚刚睡下,他睡得很沉,窑洞里凉快,一觉能睡3个钟头,不是你们来我也还醒不了呢。”
这对老人的几个孩子现在都住在县城,大叔大娘从不跟任何一个孩子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自家的地窨院子,冬暖夏凉又接地气,在这里边生活了一辈子,住着心里舒坦。
大娘在院子里养着花草种着蔬菜,我们看到高温天气下所有的植物几乎不受影响,生长的郁郁葱葱,甚至院子里感觉也不是很热,网友给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他说:“我土生土长在这里,对家乡的地窨院子很有感情,2006年当地的地窨院营造技术已经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我感到很骄傲,也愿意为保护地窨院子出一份力,前几年曾经邀请了县里的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来检测过一些数据,院子里的温度一般要比地面上低下10多度,并且湿度要比地面上大的多,风速还比上边小的多,都是因为有这10多米的深度造成了一个小环境气候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跟随网友又来到了另一户人家的地窨院子,这里边生活着一位92岁的老爷爷和他的闺女,明显看到这个地坑院子要比前边两个“豪华”许多,网友介绍说:“张店农村的地窨院子一般都是黄土地坑居多,像这种用青砖加固过得为数不多,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钱才进行升级装潢,也是时代发展的符号,进入90年代初期,农村大多数人都建起了新瓦房,这些个土窑院子便在慢慢消失中,特别是去年连续10多天连绵秋雨又下塌很多,像这样很完整的几乎不好看到了。”
我们看完3个地窨院子,感觉还是总结出了它集防风,防水,保温,保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优点,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当地鲜明的聪明才智,之所以能够建筑这样的地窨院子,主要就是和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一样,当年的黄土高原大型木料十分缺乏,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难从外地大量运进建筑材料,于是当地先民便脑洞大开才在黄土垣台上有了奇思妙想,挖掘创造了这样的特殊民居。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和感受。
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年代,钢筋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正在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然而高温天里我们走进地窨院里,走进这延续人类早期穴居的古老建筑里,能感受到文明的脉搏跳动,感受到一方鲜明的智慧,它留给我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这种古老的建筑民居在黄土高原上,也正在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各位,您见过这样奇特的隐身四合院吗?炎热的夏天有机会就去感受里边凉爽吧。【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