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有一些发烧友是持这种观点的:要用录音品质超级的“天碟”去试音最好。我个人不支持这个观点。那些所谓“天碟”最适合的用途是:1、发烧友请客人上门来炫耀自己系统声音的时候(香港发烧友所谓的Show Quali);2、hi-fi音响店展示器材给顾客听的时候(希望推销这个器材)。是的,被贴上“发烧天碟”标记的碟,制作一般多少有些“夸张音效”,因此最适合的用途是炫耀系统。哪怕是不怎么好的系统,一放发烧天碟,哇,那效果多半也很好,于是不怎么好的系统,听起来也很象是优秀的系统。所以最适合的用途是炫耀、展示。我个人觉得最适合用来试听和评判系统的碟片,不必音效夸张,不必细节满天飞、不必声场空间感特别牛逼。只要是听得熟悉的、发挥正常的音乐碟,就可以了。试音的碟最好包括干净清晰的人声录音、小提琴录音、钢琴录音、管弦乐团录音、爵士乐重奏。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具体喜好和偏爱,但对我来说,以上这5类是最为关键的。注意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在网络上、论坛或博客上看到的hi-fi音质评论,是不可靠的,甚至不可靠到这样的程度,有资深老烧呼吁“不要轻信陌生人的听感”。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我觉得有3个。第一,是陌生人的听音经验、听音口味、声音鉴赏力,别人根本不知道。第二,听音的系统,包括搭配等,别人根本不知道。任何一件器材,不管本身有多好,都可能在不恰当的配置下发出“恶声”,甚至有些高档器材由于对周边和搭配十分敏感,比寻常器材更容易出恶声。第三,陌生人听音时所用的唱片录音,别人不知道。到底是否在用他熟悉的唱片听音和判断?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别人不知道。
我在这里想专门开帖子谈这么一个问题:用什么唱片来评价器材,是比较合适的。

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其实是这个——用来试听和评价器材的音乐制品,必须是十分熟悉的,了解其特性的。如果是陌生的、不知底细的录音,那是不适合用来作为评判器材依据的。
虽然唱片,或者宽泛地说“音乐制品”,不属于一套hi-fi器材的组成部分,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整个hi-fi重放的“源头”。我们常说“音源”,其实对于器材来说,CD机、解码器等固然确实是源头,但录音制品,其实更接近上游。当然更上游的东西不是一般发烧友可以接触到的,比如录音室里的原始演奏、录音师手头的未编辑的母带、制作完成的成品master,这些东西普通发烧友是接触不到的,于是发烧友可以接触到的、可以拿到手的最接近源头的东西,就是录音制品,包括CD、音轨等。
这些音乐制品的录音品质,是差别非常大的。大到“要多大、有多大”。所以,假如是不知底细的陌生录音制品,那么是不适合用来评判hi-fi器材的。
举例来说,有些良好的录音制品,空间感制作得非常好,而有些录音制品却空间感很差。假如试听时用了一张空间感异常出色的碟片,那么听者会惊讶地感觉到,哇!这套hi-fi的声场表现那么棒!其实不是这套器材的声场特别棒,只是这张碟的空间感录制得特别棒罢了。但它就会给人一个错觉,似乎是重放器材的声场特别好。反过来,假如是一套一流的器材,却在播放一张空间感录制得不好的碟片,那么很遗憾,不管器材多么优秀、搭配多么合适,我们不会听到优秀的声场空间。因为hi-fi系统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好地还原源头的信息。后端统统受制于前面环节。音响系统里没有一个环节是能突破前面环节,去单枪匹马制造空间感、制造信息量、制造细节的。让我们牢记——后面环节都受制于前面环节。所以当所有的源头——那张播放中的录音制品,本身欠缺空间感、欠缺细节的时候,整套系统也就不可能放出好的声场效果。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用熟悉的、知道底细的录音制品,去试听和评价器材。这张CD,或者说这个音轨,必须在熟悉的系统上仔细多次地听过,最好是在不同的系统上都听过,大致了解它在不同档次的系统上能出什么效果。
举例来说,日本Stereo Sound的几个日本大佬,专门编辑和制作了各自名下的试音碟。我听过好几张,确实都是录音很好的制品,而且我深信这些大佬们对这些亲自选编的录音,都是十分熟悉的。记得小张同志(Chrisalex)每次参加试听聚会,就是拿出那几张Stereo Sound的试音碟。这些唱片是他反复听、熟极而流的东西,那么用这些内容来试听器材,就是最合适的。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1)

日本Stereosound出版的试音碟


下面,让我们注意一下,这些Stereo Sound的鬼子大佬们,用的试音碟,都是些什么内容?仔细看下,主要就是两类——古典音乐、爵士乐。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曾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为什么是古典和爵士乐?因为各种音乐门类里,只有古典音乐和爵士乐,是最纯粹的acoustic music,也就是真实的乐器、靠自然的物理振动发声,被录制下来。很少电声成分、很少电子合成器的成分。当然不是绝对没有,比如爵士乐里也有一些电子乐器,如电钢琴(电子键盘)、电吉他,但至少可以说电子成分很少。古典音乐传统的演奏和录制方式,可以说几乎是完全屏除电子成分的,所有录制到唱片上的声音,都是真实乐器靠物理振动发声的结果。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2)

日本音响评论家菅野的试音精选碟

为什么我要强调“真实乐器、靠物理振动发声”这一点?因为这是最容易判断保真度的。有一个被说了多次的道理,就是“画人难、画鬼容易”。画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大家都很容易判断画得好不好,因为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参考点,而画一个谁都没有见过的鬼,就天马行空吧,没有标准、没有参考点,也就很难判断象或不象。电子合成器出来的声音,因为是不存在其“真实本体”的,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点,简单说就是没有“真人”,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它的“音效”(sound effects)给我们什么主观感受,但是我们无法去判断重播得真实与否、保真度是否好。
只有acoustic instruments,即靠物理振动发声的自然乐器,其声音特征,是我们可以熟悉的,是有参考点的。钢琴、小提琴、萨克丝管、小号、鼓、倍司、长笛、黑管、双簧管、竖琴、吉他,等等,当然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人声,都是如此。依靠录音制品里这些乐器的声音去试听和判断hi-fi器材,方能得出比较可靠的关于器材保真度的结果。
基于这个道理,我们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是最适合用来判断hi-fi系统保真度的音乐内容。当然,实质上并不限于这两类音乐,因为还有一些音乐也是如此的,比如中国民乐、很多“世界音乐”、很多new age,都是这样的。只要是自然乐器演奏和录制的音乐,大致说来都是适合试听和判断hi-fi保真度的。

注意一点,我这里并不是看不起电子合成的乐器及其录制,完全没有这个意思。电子合成的运用,包括利用它制作出的很多“音效”,都是很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画鬼”,或者说画其他并不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具有其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我这里想说的是,仅仅针对hi-fi器材的保真度的评判,它还就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关心的不止是“保真度”,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要求器材的声音有一定的“个性”,有某些特别的表现力,那么我们完全可用电子音乐来欣赏和判断器材。事实上,有些器材播放电子音乐会特别地带劲、特别地有效果。

有一些发烧友是持这种观点的:要用录音品质超级的“天碟”去试音最好。我个人不支持这个观点。那些所谓“天碟”最适合的用途是:1、发烧友请客人上门来炫耀自己系统声音的时候(香港发烧友所谓的Show Quali);2、hi-fi音响店展示器材给顾客听的时候(希望推销这个器材)。
是的,被贴上“发烧天碟”标记的碟,制作一般多少有些“夸张音效”,因此最适合的用途是炫耀系统。哪怕是不怎么好的系统,一放发烧天碟,哇,那效果多半也很好,于是不怎么好的系统,听起来也很象是优秀的系统。所以最适合的用途是炫耀、展示。
我个人觉得最适合用来试听和评判系统的碟片,不必音效夸张,不必细节满天飞、不必声场空间感特别牛逼。只要是听得熟悉的、发挥正常的音乐碟,就可以了。试音的碟最好包括干净清晰的人声录音、小提琴录音、钢琴录音、管弦乐团录音、爵士乐重奏。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具体喜好和偏爱,但对我来说,以上这5类是最为关键的。

人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最熟悉的声音了,最熟悉的,用来评价器材,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最可靠的。人声的频宽没有低频、没有极高频,但可闻音域里最重要、人耳最敏感的一段,就在这里了。有一个说法叫,如果人声播放有问题,那就肯定有问题。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留一个备注:器材整体上的声音风格特征,通过聆听人声,一般也都能反映出来了。
钢琴和小提琴,不仅是古典音乐里最重要和常见的两种乐器,而且我以前在帖子里说过,它们的声音特性,一刚一柔,恰好相反。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某器材播钢琴好听而小提琴不那么好听,或者某器材播小提琴好听而钢琴一般。瞬态出色、频宽好、动态大、音色中性直白的器材,往往钢琴好于小提琴,而细腻绵密、音色柔美黏滞的器材,往往小提琴好于钢琴。两个都要到顶级水准?那需要烧钱。两个都可以“不错”?那需要设计者精心地调整到right。

管弦乐团的声音,其价值,似乎不必赘述了。声音的“群感”、规模感、声场三维感、动态能力等等,是只有它能充分反映出来的。爵士乐重奏,我也单独列了出来,因为它有其独到的地方。爵士乐重奏,一般就三、四件乐器为主,乐器不多,而且一般包括了鼓、倍司、钢琴、萨克丝管或小号等吹奏乐器,这些乐器几乎每个都有独特的“听点”,所以从音响发烧的角度去听,是特别有意思的。比如萨克丝管和小号,我以前写过,良好的器材要能表现出它的温暖宽厚和韵味,如果过瘦、偏亮、听起来乏味,就是问题了。低音倍司是爵士乐里特有的一种独奏乐器,用来聆听器材的低频下潜和力度、速度感、解析力,都非常有效。偶尔拉奏一下,出来的声音也很有质感。发烧友里有一些是“牛筋迷”,就特别喜欢听器材播放Double Bass的效果。

我前面列举了五类音乐内容,是我个人试听器材时最常用的素材。其实还可以加上第六项内容:试听者个人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乐器或音乐内容。回到我在文章开头就说的观点:熟悉为王。熟悉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熟悉的乐器、熟悉的内容,那就是有特别价值的。前面有人说,柏林之声的老板喜欢用电吉他来参考,Ok,我相信这是因为他本人对电吉他的声音特别地喜欢、特别地熟悉。这一条对我来说就不适用。如果某个音响厂的老板或设计师是鼓手,那他一定会用鼓的音乐来作为参考。所以第六项内容是个人化的选项。你自己最熟悉哪件乐器的声音、最熟悉哪一种音乐,就选择它,不会错。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单凭一种乐器的声音,是不可能全面评判hi-fi器材的。要多听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种类,得出的评价才会靠谱。

下面两张碟是瑞典MARTEN“马田”的老板负责录制的音乐,用来试音或欣赏都很理想。音乐内容都是人声、爵士乐和古典等。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3)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4)

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假如一个发烧友是不听古典、不听爵士乐的,是听鸟叔的、听lady gaga的、听“最炫民族风”,或者只听ACG的、只听rap的、只听港台流行的,那么,这套用古典爵士、钢琴小提琴人声来评判器材的路子,还有价值吗?
对这个问题可能各人会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如果是只听鸟叔的、只听ACG的、只听港台流行的、只听rap的、只听lady gaga、民族风的,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真正高品质hi-fi系统的,没必要在音响上花很多钱。我以前说过enough is enough的理论。按那个理论的思路,我必须说,确确实实,假如是专听一些对重播要求不高的音乐类型,不听那些“有挑战的音乐类型”,那完全是可以省钱的,不必在hi-fi器材上做很大的投入,除非有其他考虑,比如——炫耀,据我知道很有些富豪买器材是为了作为家居摆设的、是追求个性和派头的,平时根本不听。
我的观点是,假如hi-fi器材能播好那些“有挑战的音乐类型”,具有那个素质和品质,那么重播鸟叔也好、lady gaga也好、梁静茹也好孙燕姿也好,基本的保真素质一定是好的。这里的“保真”,指的是针对唱片录音的保真,也就是说能完好、准确、透明地重播出唱片录音的信息和效果。当然,鉴于很多流行音乐的录音本身并不追求“准确还原”,而是有很多音效的加工处理,所以高品质的hi-fi系统,也只能忠实准确地还原出这些音效。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值得关注和考虑的,那就是,某些特定类型的音乐,对重播器材有某些特殊的个性要求。它们也许并不需要“高品质、透明、准确的重播器材”,而需要符合其音乐特质的、有某些个性化声音的重播器材。我举个耳机发烧友会比较熟悉的例子——美国Grado耳机。Gado耳机的声音,准确吗?透明吗?素质高超吗?我觉得未必。早就有人分析过它的中高频频谱,发现并不平直,而是有特征化的“峰谷”。但它们身上那种热情、张扬、结实的个性化音色,在表现某些音乐类型时,特别是美国化的音乐类型,比如爵士乐、摇滚、乡村等,特别地“对味”。音箱里我可以举出美国SNELL(可惜这个牌子已经消失了),也是擅长流行、爵士乐一类的。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5)

日本马兰士的爵士乐试音碟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铁三角耳机。它甜美的音色,也一直是一柄“双刃剑”,对它的喜欢或不喜欢甚至讨厌,都来自它个性化的声音。如果要想依靠它播好古典管弦乐、钢琴、爵士乐重奏,也是很难的,但它的特长决定了它播放某些东方妹子的嗓音,特别地好听。这是它的“活儿”。
因此,对于一些听音面不宽,特别是不听交响、不听那些“复杂音乐”的烧友来说,没有多大必要去选择素质全面、品质高超的器材,而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个性对味的器材。比如,专听欧美流行和摇滚的,选择Grado耳机、专听东方妹子的,选择铁三角耳机,就可以说是更有性价比、更省钱的方案。

音乐种类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但对于电声重播这件事情来说,确实不同的音乐,其录制和重播,有难易之分。有些音乐就是更难录制和重播好,有些音乐则相对容易。有些种类的音乐,传统上制作的方式较少“电声味”甚至完全没有电子合成和音效成分,单纯是考验录音师拾音以及后期制作的水平,以及录制器材的素质,而有些种类的音乐,则较多电子合成及音效成分,甚至完全依赖音效制作,从性质上说这可以视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创作。注意电子音乐也有制作得十分精良的,比如下面这张英国NAIM的试音碟就是优秀的电子音乐,其效果很“抓耳”。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6)

英国NAIM的试音碟里的一张


实话实说,如果是特迷布鲁克纳、马勒、瓦格纳、歌剧的乐迷,那可能是需要在hi-fi器材上花最大代价的。这是重播难度最大的音乐,需要品质最好的重播器材。喜欢一般古典音乐的乐迷,可以稍降低一些难度,但仍然对系统的准确性、透明度、细腻度等,有很高的要求。不管怎么说,古典音乐由于其“本色录制和重放”的特征,是最考验录制水平、重放水平的,是最要求“保真”的。喜欢古典音乐的乐迷,很多也是经常光顾音乐厅现场的,对现场的效果、声音,都是有经验的,真声对真声、硬碰硬、无电子合成,这是对hi-fi系统最严的考验,这是从“高保真”角度对hi-fi器材最本色的要求。

从现实情况来看,以我的接触和了解而言,确实很多拥有昂贵高档器材的“大烧”、而且不是作为摆设而是作为日常听音用的,主要还是欣赏录音品质良好的古典、爵士、纯音乐类型的。若说主要是用来欣赏lady gaga、rap、摇滚、舞曲的,可能是个别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在拥有了好的器材后,人自然会趋向购买和欣赏好的音乐制品,自然会开始讲究录音制品。特别是有些国内粗制滥造的音乐制品,用一般的器材随便听听也就过得去,但如果在揭示力很强的系统上听,就假得很。某些便宜的音效卡、合成器做出来的效果,在好的系统上播放,是伤不起的。这种情况就类似于粗制滥造的低水平PS,也是经不起高档显示器、局部放大察看的。
有一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刻,好多年前有一次看上海音响展,某展房里放着一套顶级系统,然后宾馆的服务生和清洁阿姨也跑来凑热闹,说要用这套系统放放刘德华。然后他们真的就放了起来,我站在房间里听了一阵,觉得没劲就走了。不是说播放的效果不好,但显然这么好的一套大动态、宽频系统,放刘德华,没啥特别的,甚至可以说不好听。显然是浪费了。受制于刘德华唱片的原始录音和制作水准,再hi-end的系统来播放,也就那么回事了,甚至会清晰暴露出录音和演唱中的缺陷。

说到这里稍微有些扯远和离题了。回到本文的主题,总结一下,我觉得是这样的——发烧友最好是有一些自己听熟的、知根知底的、各类音乐的唱片,试听器材时仔细过一遍,可以帮助了解器材的素质和特性。
前面有网友问我自己用什么唱片。我听熟的唱片很多,我不是收藏唱片的人,买的每张唱片都会听不止一次,所以没有固定的某几张试音碟。一般就是兴之所至拉出想听的几张碟来试听。但从类型上说,就是人声(古典人声和流行人声都用)、钢琴、小提琴、爵士乐重奏、管弦乐团这么几种。如果碰上号称播放某类音乐特别对路的器材,那么一定会特意找出相应的唱片来试试。
倒是曾接触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包含了各类音乐的“试音碟”,我觉得是很不错的,记得以前也提供过下载。值得关注的有香港音响展的试音碟、台湾音响展的试音碟。这些试音碟的选曲水平我觉得高于国内的,音乐类型搭配得当,制作也好,而且都是中国人,对音乐的口味比较近。这样的东西一碟在手,试音十分方便,当然前提是先把它听熟。

黑胶唱片机适合听什么音乐(小白谈理念用合适的唱片来评价器材)(7)

香港音响展的试音碟(SACD)

(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