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元宇宙发展(哲学家谈元宇宙)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元宇宙发展(哲学家谈元宇宙)从形而上学或者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哲学上很早就有“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这一说法,它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可以分开的,既存在一个物质性质的世界,同时又存在一个精神性质的世界。因此元宇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不过在那个世界当中,它的意识的实现方式和现在这个世界不一样。郁锋:我主要是从人与未来的关系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概念,“元宇宙”概念在网络上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尤其是前段时间“Facebook”改名成“Meta”,掀起了人们的讨论热潮。这个概念在技术层面目前不一定能实现,但至少已有一些应用技术上的进展,比如脑机接口(BMI)的应用,确实在破解人类的意识之谜上已经有所突破了,而且现在对大脑认知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元宇宙的设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抛开科技的外壳,聚焦于人的本身,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元宇宙?当元宇宙真的到来的时候,人类会更加幸福快乐还是会在虚实之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实习生 杜奕彤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Metaverse)元年,各行业巨头们纷纷抢滩布局,进行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扎克伯格甚至把公司名改为“Meta”。元宇宙概念,成为今年当仁不让的热门概念和投资风口。

“元宇宙”一词出自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在小说中,人类通过“avatar”(数字替身),在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生活,这个人造的空间就被称为元宇宙。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维基百科上,元宇宙被定义为“一个集体虚拟共享空间,由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和物理持久的虚拟空间融合而创造,包括所有虚拟世界、增强现实和互联网的总和”。

目前已经形成的共识是,“元宇宙”会将许多有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和加密货币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随着AR、VR、5G、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度的巨大提升,元宇宙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在令人激动的畅想中,它将由无数参与者共同去打造,最终跨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系统。但另一方面,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未来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人类面前?就算是元宇宙的支持者,目前也难以达成共识。

抛开科技的外壳,聚焦于人的本身,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元宇宙?当元宇宙真的到来的时候,人类会更加幸福快乐还是会在虚实之间迷失自我?人类应该更多地探索星辰大海的物质世界还是发力于虚拟现实?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郁锋,他将从哲学角度来畅谈元宇宙背后人与未来的关系。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元宇宙发展(哲学家谈元宇宙)(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郁锋

澎湃新闻:元宇宙的概念层出不穷,作为一名人文学者,你是如何看待元宇宙的?

郁锋:我主要是从人与未来的关系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概念,“元宇宙”概念在网络上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尤其是前段时间“Facebook”改名成“Meta”,掀起了人们的讨论热潮。这个概念在技术层面目前不一定能实现,但至少已有一些应用技术上的进展,比如脑机接口(BMI)的应用,确实在破解人类的意识之谜上已经有所突破了,而且现在对大脑认知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元宇宙的设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形而上学或者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哲学上很早就有“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这一说法,它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可以分开的,既存在一个物质性质的世界,同时又存在一个精神性质的世界。因此元宇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不过在那个世界当中,它的意识的实现方式和现在这个世界不一样。

澎湃新闻:现实与虚拟高度互通的状态对人会有怎样的影响?

郁锋:首先,现在哲学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还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未来的虚拟世界中,人对于实在性的把握,或者说对于意识世界的把握,是不是适用于我们传统的这样一种“物质-意识”的划分呢?因为元宇宙的很多信息,包括通过脑接口技术或者数字技术做的一些集成,这些信息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完全虚构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哲学出现过“意识上传(Mind-uploading)”的概念,该技术可以把人类脑部的所有东西(包括意识、精神、思想、记忆)上传至计算设备(如电脑、量子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上,以一种“云存储”的形式实现“精神不朽”。虽然元宇宙和这个不完全一样,但在技术层面上还是有类似地方的,因此它确实会给我们如何认识人,包括人的意识和人所处的物质世界带来很大的冲击。

其次就是哲学中一直讨论的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问题,即对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我们目前对于某个人身份的确认还是基于他作为特定个体的物质实体而判定的,如果某种意义上元宇宙真的成为可能的话,哪个平行宇宙中的人才是真的自己呢?到时候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伦理道德的问题。那么这两个宇宙之间的伦理道德法则是不是通用的,或者哪一个更优先呢?类似的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对我们人的身份认同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人的主体性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私密的,包括人的思想和情感。哲学上会说“思想是无罪的,只有行为表现出来才需要为此负责”。也就是说你的想法本身不需要对你的想法负有什么责任。但是当元宇宙产生以后,两个宇宙当中的一些信息,它的隐私性、安全性,包括现实中自我的一些想法等都可能会受到平行宇宙中另一个你的控制,那么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而且将由谁来保障信息的分享范围呢?比如我们在用健康码时,一个二维码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会输送到一个存储平台上面去,那理论上如果有人想要利用这些信息的话,那它们都是可以被利用的。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元宇宙里面的数字人也能分享我们思想上面的大量信息。到了那时候,对于人的这种信息的安全性、隐私的尊重,包括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边界,可能都会产生一些颠覆性的影响。

澎湃新闻:你对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持一个怎样的态度,你觉得它是可实现的吗?

郁锋:我们难以预测未来,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做不到提前有什么应对。因为我们目前也不能预知或者改变进化的规则,就像猿猴进化到人的过程当中,这个规则不是它自己制定的,也不是它自己能够完全应对的。但是从人类自身来说,尤其是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我认为还是要更冷静地看待这些概念,而不是说跟着商业去鼓吹。

虽然现在无法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一概念,也不能很简单地就说它是一个骗局,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技术差。就像现在的脑机接口技术(BMI),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如今接口已经实现,一开始是运用于一些残障人士的肢体控制,达到用意念来控制假肢的程度,紧接着又发明了“芯片”式接口,成功案例越来越多,那么未来实现元宇宙所需要的人机交互平台也不是没有可能。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元宇宙发展(哲学家谈元宇宙)(2)

“Facebook”改名成“Meta”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澎湃新闻:人类到底应该更多地探索物质宇宙,还是发力于虚拟世界,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刘慈欣也曾发表观点认为“元宇宙最后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争议?

郁锋: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怎么去理解人与未来的问题。随着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未来的关注和好奇也是日益增长。从人类飞行器登上火星到我们对于太空的一种征服,我们对于宇宙的起源、对于时空变幻的把握,还有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类文明的尽头在哪里?

某种意义上文明都是有始有终的,就像宇宙也是有始有终的一样。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时,我们总是会有不同的态度,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受到一些冲击也是人类文明进化法则当中的一个链条。就像当时人机大战的时候提到的“奇点”问题,当有一天计算机设计出来的计算机比人设计的计算机更好的时候,那么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未来学家库兹韦尔在《奇点到来》里说过,如果有一天AI(人工智能)能够设计出一个比人设计的AI更好的AI,那么人确实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在一个被设计的位置上。相类似的,等到元宇宙中的那个文明产生了,那么我们人自身能控制的传统的文明世界将会受到很大的挤压与冲击。

澎湃新闻:应该如何把握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郁锋:哲学上和“虚拟”相对的一个词是“实在”,我们今天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什么是虚拟,什么是实在。但是如果超出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抛开我们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基础来看待万物,那很多东西都会不同了。比如就有人认为所有东西都是基于信息而产生的,那么即使是在平行宇宙上,它本身也是由各种各样信息构成的。从信息的角度上来看,元宇宙就不是一个所谓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如果元宇宙在技术上真的变成现实,我们也不加限制地完全把它当作一个在探索的过程去做的话,那么很多问题可以讨论的广度和宽度会更多。

澎湃新闻:这个问题的争议在于我们作为人,有人的主体性,有感情上的焦虑,可以这样理解吗?

郁锋:我们会提到“到底什么东西对人是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人离不开情感。只不过我们原来讲情感的时候,都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和我们这个实在的身体所属的人相关的情感。那么随着电子设备的出现,也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甚至有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愿意和这个现实世界有很多的接触,表现出一种两面性,比如在现实世界里很沉默寡言,相反在虚拟世界里非常活跃,那么这时候我们怎么去看待人类的情感呢?要是元宇宙出来以后,人们会不会都去虚拟世界里交流了,渐渐现实世界中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了?在这样一个本体论的设想下,人类情感到底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再有如果真像我们设想的一样,人类真实的情感越来越淡漠的话,那么人与机器的情感又该如何来界定呢?

一些观点认为,在虚拟世界中人可能不是没有情感,只是这个情感的对象(介质)发生了变化,把原本对人的情感转移到了对机器上面。类似这样一些未来学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一些后置性的问题,就是当你提出一些质疑的时候,没过多少年技术的实现都会把这些问题破解。所以可以期待未来技术的发展,相信它会解决很多问题。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元宇宙发展(哲学家谈元宇宙)(3)

《雪崩》中最早出现“元宇宙”概念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