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29(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29(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丁度等在《集韵》基础上,又编有《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其卷二《下平声·七歌》曰:“磋,磨也。通作‘瑳’。释云:治象曰‘磋’。”又《去声·三十九过》曰:“磋……磨磋,治象牙。”稍后,北宋仁宗时期有丁度等《集韵》,亦完整流传至今。其卷三《平声》三《八戈》曰:“磋,《博雅》:磨也。”又卷八《去声》下《三十八箇》曰:“磋……磨治也。”钟振振答:抛砖乐诗友,大作“磋”字押平声韵,完全正确,不用改。“平水韵”属于《切韵》系统。《切韵》,隋·陆法言、刘臻、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颜之推等集体讨论,定南北音,陆法言写定。此韵书今已不传。《切韵》系统的韵书,完整流传至今的,以北宋真宗时期陈彭年等《广韵》为最早。其卷二《下平声·七歌》曰:“磋,治象牙曰‘磋’。”又卷四《去声·三十九过》曰:“磋……磨磋,治象牙。”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97)
“切磋”的“磋”字可不可以作平声韵押?
诗友抛砖乐问:“磋”字,平水韵可平可仄,但《词林正韵》却只有仄声。我填了一首《踏莎行》词,第三句末字当用平声,我用了“切磋”的“磋”,要不要改?
钟振振答:抛砖乐诗友,大作“磋”字押平声韵,完全正确,不用改。
“平水韵”属于《切韵》系统。《切韵》,隋·陆法言、刘臻、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颜之推等集体讨论,定南北音,陆法言写定。此韵书今已不传。
《切韵》系统的韵书,完整流传至今的,以北宋真宗时期陈彭年等《广韵》为最早。其卷二《下平声·七歌》曰:“磋,治象牙曰‘磋’。”又卷四《去声·三十九过》曰:“磋……磨磋,治象牙。”
稍后,北宋仁宗时期有丁度等《集韵》,亦完整流传至今。其卷三《平声》三《八戈》曰:“磋,《博雅》:磨也。”又卷八《去声》下《三十八箇》曰:“磋……磨治也。”
丁度等在《集韵》基础上,又编有《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其卷二《下平声·七歌》曰:“磋,磨也。通作‘瑳’。释云:治象曰‘磋’。”又《去声·三十九过》曰:“磋……磨磋,治象牙。”
所谓“平水韵”,就是在《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书的基础上,合并其韵目之通用者而编成的。
“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据“平水韵”韵目编撰的《佩文韵府》,其卷二〇之六《下平聲·五歌韵》六曰:“磋……治象牙曰‘磋’。”又卷八〇之二《去声·二十一箇韵》二曰:“磋……磨磋,治象牙。”
观以上诸书,“磋”字皆平声、去声两读,但无论读平声还是读去声,字义并无差别。
清·戈载《词林正韵》,即根据“平水韵”合并而成。“平水韵”中,“磋”字既有平声、去声两读,《词林正韵》删去其平声而独留去声,是没有道理的,不足为训。
尽管“磋”字有平声、去声两读,但我们考察古诗词中的实际用例,便可发现,自《诗经》直到清代,“磋”字一般多读平声,多用来押平声韵。例如:
《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汉·王褒《九怀》其九《株昭》曰:“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款冬而生兮,彫彼叶柯。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晋·张华《轻薄篇》诗曰:“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念此肠中悲,涕下自滂沱。但畏执法吏。礼防且切磋。”
唐·韩愈《石鼓歌》诗曰:“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孟郊《哭刘言史》诗曰:“可惜大国谣,飘为四夷歌。常于众中会,颜色两切磋。今日果成死,葬襄之洛河。洛岸远相吊,洒泪双滂沱。”
宋·石介《寄弟会等》诗曰:“吾门何所喜,子衿青青多。豹常志古道,佩服卿与轲。平淑号能赋,其气典以和。枢从吾日久,道德能切磋。”
金·马钰《满庭芳·赠宋何二先生》词曰:“奉劝专降心意,把胜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真心无染无著,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元·王恽《颜氏冠诗寄浦城主仲白祠李知观》二首其二曰:“纹背藤梁玉色瑳,师传原与薛同科。要盘白发三千丈,闲过春风十二窠。衰俗幸存加冠礼,沧浪无用濯缨歌。敝余改作须重丐,玉导先期为细磋。”
明·袁华《王御史墓》诗曰:“说书辅春坊,执法居谏坡。从容答时相,直气凌太阿。范公在馆下,诘责加切磋。卒为廊庙器,词源浩江河。”
清·乾隆皇帝弘历《寒绿轩》诗曰:“竹径延长不在多,寒萧飒更绿婆娑。坐轩人设卫风展,君子应怀勉切磋。”
有没有作仄声的用例呢?也有,但较为罕见。如宋·曾巩《幽谷晚饮》诗曰:“爱此谷中泉,声响远已播。槎横势逾急,雨点绿新破。旁生竹相围,竦竦碧千个。遥源窅难窥,盘石坦如磋。”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