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古代在哪里(古时戍守边地的士兵宁愿造反)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古代在哪里(古时戍守边地的士兵宁愿造反)这以桂林戍卒为主的"庞勋起义",在悠悠的归乡情结下,最后只余下了一声历史的叹息。这是历史上最奇特的一次起义事件,一次没有任何"伟大、光辉"目标的起义事件,甚至连他们的首领庞勋,也只是其中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卒,没有像其他义军首领那样的"光彩夺目"。但这个因归乡而起的,并且因归乡的念头而在途中不断获得胜利的"义程",最后却因为抛弃了归乡的理念遭遇了失败,他们在离故土不远的地方倒在了战场上,庞勋当场战死,余者全部投河自尽。在唐代,边地的戍卒有着明确的戍守日期,一般为3年一换,这些戍卒远离家乡,他们在边地艰苦戍防,碰上边地战事繁乱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死在异地,连尸骨都带不回去。所以归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比之一般人更强烈和渴望。这批因为无法归乡而造反的士兵,是戍守桂林的戍卒,唐时桂林隶属于安南都护府。唐懿宗时期,因为云南的南诏国攻安南,朝廷命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数千人赴援,其中800人留下戍守桂林,并与其
中国是农耕文明大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外人难以理解,加上古时交通不便,人们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这种情感更是由地及人的催发出来,正如儒家经典中强调的"父母在,不远游"一样,这种以孝感为先的乡土情结,早已随文化的熏陶深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如果真有必要游于远方的游子,"落叶归根"就是他们一生中必然要做的事情,无论是显赫还是贫困,在他们老时或死去的时候,无法"落叶归根",那么这就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大的憾事。像近现代很多远游海外的华侨,纷纷不远万里的回乡寻根,就是出于这个淳朴的原因。
无论是近代的大文豪鲁迅,还是古时的苏轼杜甫李白等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出现了浓浓的归乡情结,像鲁迅的《故乡》,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不如归去",李白的"何处是归程",而像现代的普通百姓乡民,他们只能以挤满火车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归乡的强烈愿望。
但古时的普通人,他们中有一些人对这种归乡情结,却表现出了一种令人诧异的方式。在唐朝的唐懿宗时期,一批戍守边地的士兵,因为戍期满时无法归乡,竟集体造反,意图结伴一起杀回老家。
在唐代,边地的戍卒有着明确的戍守日期,一般为3年一换,这些戍卒远离家乡,他们在边地艰苦戍防,碰上边地战事繁乱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死在异地,连尸骨都带不回去。所以归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比之一般人更强烈和渴望。
这批因为无法归乡而造反的士兵,是戍守桂林的戍卒,唐时桂林隶属于安南都护府。唐懿宗时期,因为云南的南诏国攻安南,朝廷命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数千人赴援,其中800人留下戍守桂林,并与其约定3年后可归乡,但直到6年后,这批戍卒都仍在桂林,他们多次向上请求返乡,当时的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以"军带匾乏,难以发兵"为由,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引燃了戍卒的愤怒,其中的许佶、赵可立等9人,更是一怒之下杀了都头王仲甫,拥立粮料判官庞勋,起兵造反。
这以戍卒为主的"庞勋起义"也是唐末一次著名的起义事件,不过与其他喊着各样口号的起义军不一样的是,这批戍卒义军没有任何的口号,他们也没有像其他起义军那样,号召广大的百姓团结起来,推翻某某腐朽的统治一样,他们只是默默的夺取了兵器铠甲,结伴一起向着家乡打杀回去。
这是历史上最奇特的一次起义事件,一次没有任何"伟大、光辉"目标的起义事件,甚至连他们的首领庞勋,也只是其中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卒,没有像其他义军首领那样的"光彩夺目"。但这个因归乡而起的,并且因归乡的念头而在途中不断获得胜利的"义程",最后却因为抛弃了归乡的理念遭遇了失败,他们在离故土不远的地方倒在了战场上,庞勋当场战死,余者全部投河自尽。
这以桂林戍卒为主的"庞勋起义",在悠悠的归乡情结下,最后只余下了一声历史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