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要开是自己的力量散文原创(每一朵花都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花要开是自己的力量散文原创(每一朵花都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德保县文联《云山鉴水》总第39期杂志封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无论是用词之美、想象之丰、建构之巧都超出我的预料。比如他写九曲桥,就用了“看着挺美、住着无愁、又因私藏小桥流水”这样的句子,让这篇散文里随处可见诗歌般语言的轻逸与出尘。在第一段末尾,作者还趁势提出了“鱼与人,谁钓谁”这样的扪心之问。令人读来不由唏嘘。 每次见到陆杉老师,基本上都能有所收获,或是思想上的,或是手中拿的。这一次来参加第二届桂西文学论坛,陆老师就又带来了两本最新的《云山鉴水》2019年春季号给我。 或许是离开家乡县城太久的缘故,一见到家乡的作家诗人们叙写鉴河的作品,我就忘掉了周遭的一切。 这一期杂志中的《月色鉴河桃花香》,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忍不住要先睹为快。黄党光老师的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读到。但在这篇只不过1800字左右的散文里,我却读到了黄老师深厚的文学根底。
每一朵花都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德保县文联《云山鉴水》杂志总第39期散文作品赏析
◎李承骏
每次见到陆杉老师,基本上都能有所收获,或是思想上的,或是手中拿的。这一次来参加第二届桂西文学论坛,陆老师就又带来了两本最新的《云山鉴水》2019年春季号给我。
或许是离开家乡县城太久的缘故,一见到家乡的作家诗人们叙写鉴河的作品,我就忘掉了周遭的一切。
这一期杂志中的《月色鉴河桃花香》,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忍不住要先睹为快。黄党光老师的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读到。但在这篇只不过1800字左右的散文里,我却读到了黄老师深厚的文学根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无论是用词之美、想象之丰、建构之巧都超出我的预料。比如他写九曲桥,就用了“看着挺美、住着无愁、又因私藏小桥流水”这样的句子,让这篇散文里随处可见诗歌般语言的轻逸与出尘。在第一段末尾,作者还趁势提出了“鱼与人,谁钓谁”这样的扪心之问。令人读来不由唏嘘。
德保县文联《云山鉴水》总第39期杂志封面
而文章中段的长文,作者展开想象的羽翅,非常大胆地抛弃掉眼前景观,将思绪往阿房宫、刘皇叔、李易安、王阳明,乃至徐志摩们各具姿色的故旧里伸展,以至于“老罗”(贯中)的名著,在作者笔下也只是幻化为那“桃花盛开时跑出来的十二只马蹄”,“扬起的微尘积累成了厚谊,在那风云变幻、阴霾密布的底色中绽放出艳丽的桃红”。诗人用奇瑰的想象,硬是把烟尘滚滚的汉末三国,拉到了镇安古府新风中的九曲桥桃花香里,为其散文增色!这一份“天下万物为我所用,古今名流尽皆驱使”的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黄党光的鉴河与九曲桥是一种泼墨写意画,那么岑秀杯老师的《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则是另一种写生的鉴芳园与九曲桥。在女作家笔下,小草、花瓣、灌木、红棉,无一不是春天的使者,这也使得人们的心在“暖暖的春风舒展眉梢眼角”。
同样是鉴河,同样是春天,卢瑞亩老师的《鉴河春色》,在写法上则与前两位作家的抒情为主不同,卢老师是以“跟闺蜜同游”的视角写的鉴河,因此她的笔下,更多了一些动态。也使得这一期的三条鉴河各自有各自的精彩。可见,同一个东西,写作的切入点和文字的调遣不同,便总能催生不同的味道。
李懿如老师别开生面,她的《风柔雨细抚春枫》一文,带着人们在绿枫满眼的德保红枫湖里玩出了新意。甚是别致。
陆彩香老师的《初春谷金飙美景》,让我知道了德保县城附近竟还藏有我从未到过的美景。只是作家把这谷金写得过于简约了些,倘若是我要去探访一回谷金,怕是欲求其门而不得。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凌夏德老师的散文,颇有周树人先生之风。全文通读下来,极具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杂志倡导的大散文风范。细品下来,凌老师的《外嫁女回乡》,虽然有5、6000多字之多,阅读下来却没有疲累感,反而是随着作家的笔触的徐徐深入,我们会被一个故事复一个故事深深吸引。简单来讲,这篇散文之所以令我有如读鲁迅之感,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视野宏大,纵横深广。二是叙述从容,条清理晰。三是人中有我,我中有人。文章明里是讲的是合机屯女子的历史与今朝,以及她们回娘家的盛况,实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人间沧海桑田变幻的一个缩影。这种笔重千钧的历史感、年代感、参与感,使得这一类的散文,不太容易驾驭,但在作家笔下,外嫁女、合机屯、改革开放乃至当下的扶贫攻坚,都实实在在地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被作家用自己的妙笔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好文者如我,也深感夜读凌夏德,实是一桩美事。尤其是,我在白天炎热,晚间落雨的右江盆地,夜读故乡人文,这样的体验也真值浮一大白。
德保县文联《云山鉴水》总第39期部分目录
我事先不知道德保的作家群里有荣华的老乡,更不知道韦海练老师就是其中一员。直到前不久我在云山诗社黄社长的庄园见到韦老师,黄社长和陆杉老师说这是你荣华老乡时,我还是一愣。但当我读到这一期《云山鉴水》中的《寻找儿时的你》,看到作家笔下那熟悉的荣华街景与风物,我相信文学真的是一匹骏马,它奔跑着奔跑着,有时也会为你驮来乡音。
说到这篇散文,我觉得作家选择的视角比较新,她从对话入手,并在之后的文段里均以跟儿时伙伴们对话的语气来叙说童年的欢乐,并深情呼唤伙伴们“常回家看看”,看荣华的溪流,品荣华的石螺,尝故乡的水蜈蚣和那百吃不厌的荣华酸鱼……
一直觉得甘海棠老师是个“写小说的”,没想到这一期他的《天保人在云南》,洋洋洒洒一万多字,读来竟然大为感慨。我的感慨不为他的文笔,甘老师的文笔好早就不是什么新奇。我惊讶的是他笔下的天保人在云南,这么多翔实有据的资料,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甘老师竟然能如数家珍,这是一个作家或者说小说家独具的优良习惯和视野,真的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写作者学习。
美丽的德保风光
之前听说黄国柱老师爱作古体诗词,没想到这一期能读到他的散文《青龙冈探幽》。朴实的笔法却不乏清新之意,在黄老师的笔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外边的文友总是说我们德保文脉深厚,原来在扶平,还有这么一处古迹。
梁美赛老师的散文《那一刻的感动》,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文章从切入点到倒叙,再到夹叙夹议,无不体现了作家那种至善至美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心愿。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愿天下人都能展示善意,即便这善意是微小的,小到有时被怱怱忙忙的我们不小心遗忘掉。
潘富礽老师的《重读雷锋的故事》,笔法朴实无华,但作家却能够用真心的感悟和思考,在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呼吁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的声音,在此向作家致敬!
王帆老师的《雨后青山》,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爽脆。这种散文诗式的笔调,很令我欢喜。这篇散文虽然不到千字,却由于文字精炼,张力十足,而令人倍感清爽。
廖锦忠老师的《户外春秋》可谓文如其题,文中的场景,都是作家所熟悉的身边环境。但文中的思悟,以及对景观的描写,却颇具年代感与沧桑感,令人读来,也会有着跟作家一样的感叹。岁月最是无情,而我们人也当珍惜时光,晨练不止,方能健康长寿,拥有更多人生的美好与朝朝暮暮。
活跃在桂西文坛的德保作家群
农宽一老师把右手翻过头顶摸着左耳之后便可以上学了。这一细节的描写,让我对他的《求学路上那青色的印记》满含期待。果然,后边也读到了他的母亲叮嘱“爷爷不成了,今天别吃荤”——这与我的老家荣华的习俗何其相似!再往后,当读到作家的弟弟率先舍己而成就其哥的义举、弃学不读并送给作家一枝钢笔时,我竟也泪零如雨。我的姐姐当年也是为了我们这些比她小的弟弟妹妹能够读书,而放弃了自己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
这使我想及我读中文系时王志明老师的话:每一个作家其实并不是都执意成为作家,而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苦难需要记录,太多的话想要诉说,急需表达——因此他们才迷上写作,写着写着,便成了作家。
黄鸿林老师的《寂寞是一种幸福》,读来感触颇深。作家提出了“文学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这样的警句。着实也喝醒了当下一些文学爱好者盲目拜师的做法。事实上,每一本书,每一次际遇,都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爱热闹无可厚非,但你若是学不会寂寞,也终将写不出好东西来。
自立自强,懂得审时度势,同时又关照自我内心。这样的女性无疑是令人敬佩的。罗桂莉老师在她的《默然绽放的女人花》里边,就将自己的曾经南下打工以及后来遇上爱情,并把爱情“打包回家”在家乡过上了安稳生活的故事,徐徐道来。在文中,无论是果断放弃打工的生活,还是回乡后不断地挑战自我,参与到扶贫攻坚的工作中,作家向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个让自己不断地打拼,“努力开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现代女性的坚强与向上。
关伊辰老师的《不一样的菜花》,用略带幽默的笔调,叙写了自家姑妈与卖菜农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却殊无高低子,各自有芬芳。从而告诉人们“心有阳光在,大道自康庄”的道理。
陆绘曲老师的《猫》,写得细腻,轻柔,文笔非常老辣。若是能把文章的段落区隔得明确一些,层次感会更强。全文的感染力,也会更有力一些。
德保作家群集体参加第二届桂西文学论坛并与与会作家合影
县文联黄高念主席的特稿《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德保经济社会发展——德保县经济社会发展破题思路调研报告》一文虽然不在散文特辑里,但在这里我也暂且把它归到散文里边去。文章高屋建瓴,分别从基本县情、文旅资源、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战略选择、战略思想六大方面,提出了在文旅方面“德保要发展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的全域旅游整体发展思路。号召人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从而“德泽千秋,保福万代”。
老实说,一期杂志里边在第一个栏目就隆重推出近20位作者的或长或短的散文,其数量之多,篇幅之巨,《云山鉴水》的这一大手笔还是颇令我感到既震惊又兴奋的。这近20多位作者里边,有好多作家是我之前未曾拜读过作品的,这一次,可谓在字里行间认识了他们。
当然,以上我讲到的大多是这些散文佳作中高光的一面。若是谈到尚有什么欠缺之处,窃以为本期散文专辑里的许多篇什,在构思方面还是略有不足。以至于你想要再去多读几遍的时候,有一些篇什却丧失了令人再读多N遍的魅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作家朋友们去各自思考的。当然了,我们的作家、作者们毕竟都有繁忙的工作重担压在肩上,能挤出业余时间来写作,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若是太过于求全责备,却也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我们每一位作家、作者,还是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尽可能不断地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所撰写的每一篇文字,都尽可能成为你觉得的自己可以达到的最好的样子。如是,则是德保文坛之幸,是活跃在桂西这一方热土上的爱好写作的兄弟姐妹朋友们之福了。天气太热,暂此打住。
2019.06.09于百色城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