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开放式关系(开放关系让人浮想联翩)
如何开展开放式关系(开放关系让人浮想联翩)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会误认为对方和自己的禁区一致所以没有互相确认,人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设置禁区的原因,或者简单地把原因冠以习惯和传统的名义,感觉所有人都在遵循同样的习惯,更不会花心思去了解对方在叫自己男女朋友时意味着什么。还是回到一对一上。我认为只有一种一对一是板上钉钉的,那就是两人已经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只要证有效,和证相关的政策法规就有效,中间没有模糊地带。但即便是合法夫妻,除了政策法规外依然没有任何非此即彼的框架,而法律也根本管不过来人生中的千万件琐事,从谁负责做饭到孩子姓跟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对禁区。就像有黑就有白,有亮就有暗一样,有开放就有一对一,有一对一就有违背一对一的行为。那么什么不属于一对一呢?和他人发生关系?为对方买了可爱的小首饰?在酒吧一诉不好和配偶讲的真心话?每周和同好讨论哲学三小时?我想或许大家会在脑袋里列出从A到Z的活动清单,A到D有别人加入没问题,E到I勉勉
文 / 鸽子
诚实地说我是不懂什么是开放关系的,因为首先不懂什么是关系,其次不明白什么是开放,所以在别人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说:“所以你和学姐是开放关系啦”,我便默默陷入了沉思。
就像有黑就有白,有亮就有暗一样,有开放就有一对一,有一对一就有违背一对一的行为。那么什么不属于一对一呢?和他人发生关系?为对方买了可爱的小首饰?在酒吧一诉不好和配偶讲的真心话?每周和同好讨论哲学三小时?我想或许大家会在脑袋里列出从A到Z的活动清单,A到D有别人加入没问题,E到I勉勉强强,J及以下完全不行。
之前和熟人聊到开放关系,大家纷纷发表了“我可以接受/不接受开放关系”或“我觉得开放关系适合某种人”之类的看法,我私下里挨个问过去,他们对究竟做了什么才算开放关系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换言之,他们的谈话就变成了:“我认为可以用昵称称呼异性”,“不对!怎么能和另外一个人在马路上牵手呢?”,“这要看具体情况,依我看有人适合和别人一起夜里出门吃饭有人就不适合”,实际上他们没有交换任何有效信息。
还是回到一对一上。我认为只有一种一对一是板上钉钉的,那就是两人已经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只要证有效,和证相关的政策法规就有效,中间没有模糊地带。但即便是合法夫妻,除了政策法规外依然没有任何非此即彼的框架,而法律也根本管不过来人生中的千万件琐事,从谁负责做饭到孩子姓跟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对禁区。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会误认为对方和自己的禁区一致所以没有互相确认,人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设置禁区的原因,或者简单地把原因冠以习惯和传统的名义,感觉所有人都在遵循同样的习惯,更不会花心思去了解对方在叫自己男女朋友时意味着什么。
即使是看起来很保守的长辈们也有完全不同的忠诚标准,我姥姥看见姥爷和别的老太太唱对手戏就十分吃醋,但我妈妈觉得爸爸出门和前女友吃饭完全无关紧要,听说在有的家庭中一方只关心另一方有没有按时打钱。如果用传统作为自身禁区天然合法的依据可能效果更差,人类绝大部分时间的婚姻都是为了生存而合作,几乎没有感情基础,那时候男性的单边性开放更是约定俗成,只要财力允许大可买妾或召妓。
既然“传统”靠不住,那是否有一种可作为每个人一对一边界默认值的“现代道德”呢?我认为“现代道德”或称“公序良俗”,从客观上是存在的,即便看起来很刻板的法律也会考虑公序良俗和社会影响,不然正当防卫就成了无稽之谈。问题在于公序良俗能在多大程度上进入极亲密的圈子?总不能事事让法官来判断哪个行哪个不行,也不会有一个超详细的大规模普查来反应多数人的态度。
另外多数人说的就适合吗?或许看青杏和不看青杏的人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举个常见的例子,有些异性恋希望伴侣删掉通讯录里的异性,而对方觉得没有必要,两个人都可以举出一大堆对己方有利的公序良俗。
如果他们没有仔细聊一聊他们为何采用这种道德而不是那种,为何将这种道德贯彻到当前的程度,他们就会因为认为对方不遵守一对一规则而爆发“你是不是不爱我!”或“你居然是这样的人!”的激烈冲突,其实他们还是没有交换任何有效信息。
我敢说,任何人在提到“我们处在一对一关系中”说的都是不同的事,每个满意一对一关系的人都有各自的满意之处,就像我们说的红色也不太可能是同一个RGB数值,生活就如光谱般变幻无穷,何况没有蓝色概念的古希腊人会形容大海是紫色的。
世界上或许还不存在一份一对一指南,告诉我们A到什么是可以的,从这之后就不可以了,相应的,每个人的标准也就没有那么天经地义,一对一这个概念便在无限绵延的实践中消融,人们在对开放关系产生无限遐想时,往往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生活于他人无法想象的小天地中。
很多人说“我要一对一,因为我占有欲很强”,但你究竟打算占有什么呢?什么程度算占有?如果另一个人想占有的东西或程度和你不一样,那TA可以认为你处在开放关系中吗?我作为一个认为性只是无意义动作的无性恋打算把学姐交给能按时出示体检证明的人代劳,但把金钱和沟通时间当作共同生活的基石而寸土不让,这算开放关系吗?
即便人们可以举手表决“不干涉关系外的性只会让关系短命”,但这依然不能灭绝我这种人出现的可能,而且只要让这些人从“你认为什么是性”开始仔细谈谈他们投票的原因,如苏格拉底般刨根问底,他们自己就会陷入混战。
自定义关系的代价是高强度脑力劳动,因为不再有一个含糊的概念可以用于蒙混过关。妈妈问起我和学姐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我只能说:“我们AA房租和其他开支,我买菜她做饭,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如果没有‘Goodnight kiss’学姐说什么也不睡觉,天气好的时候会去音乐厅露台上喝果汁,正在互相辅导雅思准备尽早在国外汇合,如果计划不变未来我们将有机会依法决定是否放弃抢救对方,之后她打算把自己的骨灰烧成骨瓷因为我大概率活得比较久所以只能我来接手……”
除了亲妈外没人有耐心听完这一长串。标签可以极大增加沟通效率,让生活更加轻松,但如果认为自己和对方持有对标签同样的解读,甚至强行把自己塞进某个标签定义中,它就只能提高分手的效率了。
某天学姐突然问我:“你说一对一关系哪里好,我们要不要来扮演一段时间来体会一下?”
我回答:“那我就得盯着你删掉前任的所有联系方式,把她送你的香水扔出门外,再严厉质问你前两天和她到底聊了什么,除此之外你还是要做饭我还是要拖地我们还是要买房子。我觉得挺累,而且上述只是我通过某些影视作品产生的一对一想象,所以我从态度上拒绝并在实践中做不到。”
学姐想了想:“那我不还得在你看漂亮姐姐的时候吃醋,我也很累耶。”
还是保持原状吧。
(本文已经学姐审核并获得其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