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可是,孔子自己却说“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有那么多疑问了。既然没有那么多的疑问,孔子为什么对“两小儿辩日”这个问题,却回答不上来,最后选择一笑了之呢?这个故事叫做《两小儿辩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孔子,也有搞不清楚的问题。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所以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难道太阳不是离我们越近越热吗?”两个小孩于是就让孔子评评理,看看谁说得对。孔子笑了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今天读了《孔子修身15讲》第六讲孔子,讲的是孔子在齐国的经历。在经历了千难万阻后,他说自己“四十不惑”了。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还是四十而惑呢?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1)

01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在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走上前去,询问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两个小孩正在争论早晨的太阳离人更远,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更远。

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所以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难道太阳不是离我们越近越热吗?”

两个小孩于是就让孔子评评理,看看谁说得对。孔子笑了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这个故事叫做《两小儿辩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孔子,也有搞不清楚的问题。

可是,孔子自己却说“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有那么多疑问了。既然没有那么多的疑问,孔子为什么对“两小儿辩日”这个问题,却回答不上来,最后选择一笑了之呢?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四十不惑”,主要指的是价值判断上的“不惑”。在这个世界上,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的。所以孔子才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2)

02 苛政猛于虎

根据《礼记》记载,孔子在路过泰山的时候,恰巧遇到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泣。孔子见妇人哭得很伤心,就叫子路去问问那个妇人怎么回事。

妇人回答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

孔子又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凄然答道:“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这时候,孔子恍然大悟,得出了一个结论——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从这件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这就是孔子在价值判断上的“不惑”。

换句话说,孔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样的事值得做,什么样的事不值得做,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值得推行,什么样的政令和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3)

03 不惑之年

孔子到齐国之后,还发生了一件能体现他“不惑”的事。

齐景公,曾经问孔子:“孔老先生,您看我怎么才能把这个国家给治理好呢?”孔子的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说,做国君,就得做得像个国君的样子,臣子也要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做得像儿子的样子。孔子一直希望社会能建立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感。

然而齐景公却生活奢靡,声色犬马。他没有像个国君的样子,又怎么会要求臣子们、百姓们都能尽到本分呢?孔子非常讨厌齐景公的所做所为。

但齐景公却很欣赏孔子,他觉得孔子有才华,有见解,也一直想把孔子留在齐国。

这时,重臣晏子却站出来反对。在晏子看来,孔子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还恃才自傲。

因为晏子的反对,孔子并没能在齐国“列土封君”。孔子只好继续在齐国等待机会。

齐景公后来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用你了”。这句话给孔子提供了一个信号——齐国,不能再待下去了。

其实齐景公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我已经老了,不能再用你了,你如果还不走,哪一天我如果死了,你就危险了。

第二,我已经老了,也不想再用你了,你还是赶紧走吧。齐景公此时已经六十岁左右了,更没有了治理国家的精力和斗志了。孔子对他来说,任用的价值已经不存在了。

孔子的“不惑”,再一次体现了出来。他当即做出判断,齐景公这是在暗示他离开齐国。他心里明白,既然齐景公把话已经说开了,自己再继续在齐国待下去,不仅得不到任用,而且会惹来接连不断的麻烦。

于是,他立即收拾行囊,离开齐国,走上了返回鲁国之路。

此时,孔子已近“不惑”之年。他并非是全能的,但是,通过以上几件事足以说明,他已经懂得了如何做出价值判断。

人生四十而不惑感悟(人到中年是四十不惑)(4)

04 读后有感

很多人都说,恍惚间,人生已经悄悄地跨过了不惑之年,正急匆匆在去往知天命的路上了。感觉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已步入了中年。

也有人说,感觉四十岁像人生的分水岭。过了四十岁,无论是身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处事状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深以为然。

人到中年,难免诸事杂乱。像孔子一样,在经历了各种事情,得到历练之后,能坦然面对现实,看得开,放得下。

明朝思想家洪应明这样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淡定,如此底气十足,这就是应有的四十不惑的样子。

但有时,面对纷杂的现实,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成为四十而惑了。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实,无论是谁,活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段,我们周围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孤独寂寞是必然的,迷茫、烦恼也是在所难免的。

风雨霜雪,既然必须面对,勇敢地走过去,将泥泞不堪踩在脚下,迎来的便是晴天。坚持下去,四十而惑也就变成了四十不惑。

三毛曾经说过:“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愿你我走在慢慢变老的路上,淡定地、从容地、智慧地变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