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的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的明成祖)那怎么办?其实朱允炆早在没有继位时就在想如何除掉藩王。当时大学生齐泰和黄子澄也赞同他的想法。这两人基本是书呆子,完全没有打过仗。于是三人在朱允炆上台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始整顿藩王。这里简单说一下明朝藩王的产生。朱元璋夺天下后,不相信部将,相信自己的儿子,于是把儿子分封到各个边镇为王,有秦王,晋王,燕王等藩王。燕王就是朱棣,驻地在今天的北京。可朱元璋在的时候,大家都还听话,毕竟老子在南京呀。朱元璋一死,这些藩王就开始有些不听招呼了。何况这些封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指挥起来始终有些别扭。首先,刚才褒扬之处较多,可在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在登上皇位最开始的几年,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逆王篡位和滥杀旧臣的暴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朝堂上下是不认可他的,公开反对他的。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朱标意外得病去世后,由其儿子朱允炆接太子位,朱元璋死后传位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所以这个皇位压根没有
山河月明里的朱棣
最近一部新剧《山河月明》,将十多年没有明朝大剧的影视局面稍微打开。前段时间,清剧火得很,特别是宫廷剧,为啥清剧爱演宫廷剧,因为清朝为守成之朝,很多制度包括政治体制运行方式,几乎都是学习前朝—明朝。女真人实际和大漠深处蒙古人无两样,治国理政是没多大经验的,在留头不留发以后,就是拼命学习儒汉文化,积极融入并改变自己,康乾盛世也不过是明朝的好学生而已。远迈汉唐不是凭空编出,而是清代编订明史这样定义的。
事实上有明一代最伟大的皇帝确是明成祖朱棣。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庙号叫宗,开国皇帝才能叫祖,就这个庙号足以看出,后世皇帝对其评价很高。
朱棣的伟大之处还不得不慢慢述来。
首先,刚才褒扬之处较多,可在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在登上皇位最开始的几年,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逆王篡位和滥杀旧臣的暴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朝堂上下是不认可他的,公开反对他的。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朱标意外得病去世后,由其儿子朱允炆接太子位,朱元璋死后传位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所以这个皇位压根没有朱棣的事。
正统的皇帝是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在儒家传统里皇位传嫡子,嫡子去,传嫡孙。这是符合封建王朝皇位嫡传规矩的。
当然也不是朱棣非要造反,更多与朱允炆对各地藩王掌握军队、割据一方心存芥蒂有关。既然心里担忧,那就削去最好。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削藩,任何人,就是你我当了皇帝,也不可能不这样做。
这里简单说一下明朝藩王的产生。朱元璋夺天下后,不相信部将,相信自己的儿子,于是把儿子分封到各个边镇为王,有秦王,晋王,燕王等藩王。燕王就是朱棣,驻地在今天的北京。可朱元璋在的时候,大家都还听话,毕竟老子在南京呀。朱元璋一死,这些藩王就开始有些不听招呼了。何况这些封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指挥起来始终有些别扭。
那怎么办?其实朱允炆早在没有继位时就在想如何除掉藩王。当时大学生齐泰和黄子澄也赞同他的想法。这两人基本是书呆子,完全没有打过仗。于是三人在朱允炆上台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始整顿藩王。
开始还是挺顺利的,藩王不是被贬,就是自杀。接下来就开始对付燕王了。
朱允炆也是年轻气盛,有些浮躁。这削藩本身就太早,毕竟没有上台几天。和现在单位一样呀,你才当领导几天呀,就把所有人换完,这不是激化矛盾吗?总要讲点领导艺术吧。当然既然走快一步,棋局开始了,你就坚持到底呀,结果其他人都被削了,削到硬茬燕王这里,他又犹豫不决了。你这给大家怎么看你呀?所以,朱允炆是个有文化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也是这一点,就没有他爷爷那么果断。
朱棣看到这个局面,抓紧准备,但一边还装疯装病迷惑朝廷。其实燕王宫底下就是个兵工厂,天天制造武器装备,他利用自己亲王身份拉拢朝廷派往北平的官员,这一切朱允炆被蒙在鼓里。
山河月明里的朱允炆
等朱允炆等人下定决心抓朱棣时,朱棣反而纠结叛军杀掉朝廷官员,在北京打起了“靖难”的旗号进攻朝廷。所谓“靖难”是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事实上这就是个出兵的借口。有没有奸臣,是由皇帝提出,而不是他。
这时候,朱元璋杀完忠臣良将的恶果体现出现了,只是恶果是由他孙子吞下了。朝廷居然无强将可派,想来想去只有耿炳文了。耿炳文也算名将,开国前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可他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他是守将。也就是说是个守门员似的将军,喊他守住城池,没人能攻下,可喊他去进攻别人,他这方面还不如个千户。
朱棣是谁?一直在大漠深处和北元打仗十多年,岳父是大名鼎鼎的明初第一大将徐达。朱棣是历史上少有的能打仗的皇帝,当然这时候还只是王爷。果然,没几个回合,耿炳文败退。
耿炳文一败退,朱允炆就生气了,本来耿炳文退守,朱棣还不一定能继续取胜。可这个皇孙究竟不是经历过大场面的,立马撤下耿炳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是你自己没有用好耿炳文的优势呀。临阵换将,这点倒是和崇祯有些像,所以他们两个都没有好结果。
朱允炆换了一个李景隆,这个李景隆出身名门(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其实不懂打仗,但特别爱吹,也就是赵括那样的人。几十万大军,一出马就被朱棣打得大败。当时毕竟是以弱胜强,自己损伤也不小,有几回朱棣都是差点被杀,甚至败走是只带了几个亲兵。
但朱棣确实是伟人,他没有垂头丧气,稍作休整,又开始南下。这次遇到了个让他始料不及的人,并最终被打败,还不得不绕道走。这个人就是铁铉,性格和名字一样坚硬如铁。朱棣南下攻打济南时,铁铉就守卫在这里。对内对外诸场战斗,一直胜多败少的朱棣遇到了比耿炳文还要难啃的铁铉。这次朱棣连续围了济南三个月无果,还差点中计被流箭射中。最后没办法,只有退回北京。
退回北京后,朱棣有些萎靡不振了。和朝廷打仗差不多四年,最远也就山东了,老是这样消耗下去,恐怕自己一省的军事力量会被朝廷消耗殆尽。在朱棣一筹莫展之时,他的谋士和尚道衍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建议,与其和朝廷你来我往的拉锯战,还不如直捣黄龙,打下朝廷所在地南京。
所以说,谋臣很重要呀。你看建文帝那边,还不慌不忙地和大臣们商量如何治理国家。两大谋臣齐泰和黄子澄压根就没有想过夜长梦多,不集中兵力迅速消灭朱棣,反而是慢吞吞地打着防守战。
兵法学了不少,就是用不来,急死人。
后世有人说朱允炆是碍着朱棣是叔叔不好下死手。且不说前面已经逼死了好几个叔叔了。每次战斗中也是朱棣的军旗几次都被射中,证明士兵可不管你叔叔还是爷爷的,士兵心中只有战场,战场就只有你死我活,不拿下朱棣就不能回家抱媳妇的道理焉能不知?
朱允炆天生就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尤其是在他老辣的朱棣叔叔面前就是懵懂小儿一个。
1402年朱棣打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自焚了,一说是密道逃走了。总之是不见了,并且还是明朝谜案之一,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反过来说,朱允炆真是没有政治思维,真不知道他怕什么,跑什么。自己是皇帝,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出兵,所谓靖难也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他绝对不敢赤裸裸的要当皇帝,所有大臣和百姓都会反对他,他是很明白这点的。如果朱允炆不走,他就算打到南京,也不敢夺帝位。充其量当个摄政王,皇帝就别指望了。
可傻乎乎的朱允炆偏偏自己跑了。大明王朝里面有个奇女子--徐达的小女儿徐妙锦,就比他明白,她劝朱允炆时说过“你哪里都不去,就在大殿上等朱棣,看看他能把你怎么样”。不愧是将门之后,眼光独到。可惜无胆无略的朱允炆吓破胆,跑了。
朱棣高兴得:“小子无知,乃至此乎”。意思是:小子真是无知呀,我来帮你清除奸臣,你何至于跑了呢。其实心里一阵狂喜呀,我还在犹豫打下南京怎么办,没想到你还提前安排好了。
朱允炆真是书呆子无疑,学了那么多儒家文化,可惜没有懂得精髓呀,典型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就这样,朱棣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帝。即是明太宗,后来的明成祖。年号为永乐。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毕竟是撵走正常继位的建文帝。按现在的要求,程序不对也是不合法的。其实就是夺位,只是自己认嘴巴说靖难而已。朝廷官员都是经过层层考试而来,都是大学士,谁不懂这其中道理。所以很多人,看不来朱棣这样的篡位夺权,纷纷逃离皇宫。史书记载,跑了四百多人,留下来的也就二十多人。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接受不了朱棣这样的反贼。
并且朱棣执政的永乐前几年,天天都在处理朝廷中的敌对分子,最著名的就是方孝孺的“灭十族”。朱棣登基,需要一人起草诏书,自然想到了当时顶尖文人方孝孺,可惜方孝孺出名的坚持原则,看不起篡位的朱棣,死活不从。朱棣一怒之下,要灭其九族,方孝孺笑道:灭十族(上四代,下四代,本人,再加朋友和徒弟)又如何。朱棣真是把他十族给灭了,还是一个一个在方孝孺面前杀掉。这个方孝孺真是不输文天祥的忠烈之士,是值得后世敬仰的。
说到这里,朱棣是残暴之君,一点不为过,这点是和他老爸没区别的。基因是一两代人改变不了的。
史书说到朱棣残暴,但没有深入分析其残暴的原因。其实,朱棣在登上皇位大开杀戒是有原因的,甚至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反对他的人特别多,前面说了大臣都跑完了,留下的还是反对他的,为了自己的统治,只有铁腕手段才能让下面大臣听话,才能让国家机器早日正常运转起来。越是急着想恢复正常运转,就越是有人反对,越反对,方法可能就来得猛烈些。现在文明社会是撤掉不听话的下属,古代就是直接干掉你。
评价一个皇帝,封建社会的皇帝,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衡量。那样是不客观的,封建社会不是文明社会,也不是法治社会,我们看历史不能站在现今时代的立场。
当然,确实很多人觉得他是篡位。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想,匆匆忙忙登位,并且他也四十多了,急于恢复国家机器正常,要治理好整个国家,你就会觉得他的急躁和残暴是有客观因素的。
这里插入一下,朱棣真和明朝后面好几个皇帝不一样,甚至和大多数皇帝不一样。二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他几乎没有休息,这是真的,中午从不午休,并且每日都是凌晨四点多起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上朝,晚上还要夜读,睡到半夜想起来什么事,都必须起来处理。勤勤恳恳,一直到死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我们有时候喊着工作累、生活累,更多是懒惰思想作怪,人家一个皇帝,二十二年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四点就起来,晚上还坚持看书。所以人家才取得了亘古的成就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这个伟大的时代吧。
郑和下西洋
首先是大家耳闻目染的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有六次都是在永乐年间。大家可能不觉得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独特之处。那我们让数据来说话,有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更明确的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就会感叹朱棣的格局。
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吧,发现美洲大陆那位。郑和比他早了一百年。当时航行的距离,航行时间远超哥伦布。并且,郑和的船队,船吨位可达数万吨,数量可达几百艘,规模之庞大,空前绝后,放当时绝对的世界第一远洋船队。最远处到达非洲。亚丁湾是我国最近十年才常去巡航的,可在六百年前,郑和就已经去了多次了。所以我们现在提复兴,不是没有依据的。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郑和给当时很多蛮荒落后之地,带去了中国的丝绸陶瓷,中国的各种技术,也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繁盛景象。世界上很多地方落后,仅穿着这一项,衣着华丽的明朝人,就让他们羡慕不已。
并且明朝真不是靠打人家,靠武力让那些国家俯首称臣。明朝就用的是儒家思想征服各国。简单点说,就是我比你强,我有很多东西比你好,我社会经济比你发达,我泱泱大国,博大精深,你自然仰慕我。事实也是这样,明朝的藩属国基本不是打出来的,是他们自愿的。合着身边有个老大,有钱有实力,当点小弟还年年有恩赐,这不香吗?
说实话,中国用自己的强盛让人折服,自古都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侵略别人。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吧。有的学者说的有些伤人:与其说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别,不如说是土地文化和强盗文化的差别。朱棣残暴,但并不是个爱扩张的人。
这一点和周边日本有本质区别。日本骨子里就有侵略基因,说白了就是强盗基因。明代中期,丰田秀吉一掌权,就开始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人学了孔孟之道,可惜没有改变骨子里强盗习气。说实话,朱棣再残暴,也只是对不同他意见的官员进行过镇压,而那个丰田秀吉和二战侵华日军几乎没区别,一上台就到处烧杀抢掳,所以他再有本事也不是伟人。当然这是后话。日本史上顶多就有几个出名的丰田秀吉、德川家康等村长,压根就没出过伟人。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世界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也彰显了我华夏泱泱大明朝的强盛。
当然,你说朱棣有没有一点私心呢?我觉得是有那么一点点。毕竟,朱棣上台,是篡位贼子,没人看好他。他真是随时担心自己什么事没做好,给人落下口实。所以前面说了他很勤勉,这都是他骨子里不服输的体现吧。也就是这鼓子劲,他创造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国。为什么空前呢?是以前的强大还只是国内,这次是让世界明白了中国的强大。
朱棣远征漠北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朱棣的远征漠北。朱棣做事,好像都有次数一样。他心里是不是默默在用数据证明自己?他一生中征讨漠北元无数次。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初作为分封的北平燕王,他就是靠着打漠北闻名于世的。
这个漠北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元朝的遗民,就是明朝建立后被赶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周围的蒙古各部落。大家也知道,蒙古部落一直骑兵厉害,并且在过去近千年都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甚至还建立了元朝。战斗力很是强悍。北元经常骚扰明朝边境,当然我们不能说成是侵略,因为蒙古族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只能算地方势力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权斗争,和倭乱是两回事。倭乱就是典型外族入侵了。
朱棣为了防范蒙古部落,那时候有几支,大的有鞑靼和瓦剌。朱棣用的方法是拉拢弱小,打击强大的。不过往往强的打压下去了,弱的又会冒起来。所以,不断的征战。
朱棣每次都是亲征,好几次都把这些蒙古部落,打到西伯利亚去了。都不是小战斗,很多次几十万人的大仗,朱棣几乎没输过。想想要是南宋期间有朱家这么强悍的皇帝,宋朝恐怕不会灭亡吧?仅仅两百年,汉人也打得蒙古骑兵找不到北了。后几次出征,其实只是小部分蒙古人骚扰边境,朱棣都找不到对手了。朱棣不光是优秀的皇帝,也是优秀的元帅。远迈汉唐就是来源于此。
想想在朱棣手下当将军真轻松呀,只需要跟着跑就行了。无论是整个战略思想的建立和还是历次战斗的指挥,朱棣都是亲力亲为。甚至几次战役,将军都反对他,他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获得胜利。
一战封神容易,战战封神的恐怕世界史上就为数不多了。所以后世学者质疑诸葛亮,也确实证明他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三国为啥几十年都是三国,证明当时是没有朱棣这样杰出人物的。
这里插句话,为了更好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扰袭,朱棣把京城迁到北平,并且正式改名北京。现在北京的宫殿,几乎都是明朝的,清剧看多了,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的,清朝是模仿和修缮而已。解放后,我国首都建立在北京。看来定都北京确实不只是一个人的眼光。永乐朝定都北京的好处是,可以随时监控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又可直达南京。南北兼顾,为定都最佳选择。这是题外话。
我们接下来看朱棣的第三个成就。就是建立内阁。
内阁议政
大家是不是觉得内阁是日本和英国等国家设立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其实不全是。内阁在明朝就建立了。
为什么要成立内阁呢?因为朱元璋在位时,非常讨厌丞相专权,这样会影响皇权(曹孟德就是)。所以洪武年间撤掉丞相,并且下令后世均不得设立丞相这一岗位。朱元璋事必躬亲,也是勤奋得不得了的皇帝。
朱棣时期,国力强盛,人口猛增,日常事务就成几何数递增,朱棣即便四点起来都批不过来了。总不能要求人家不睡觉吧。于是内阁产生了,这内阁由几个职位低但是能力强的大学生组成,和户礼兵等尚书形成制衡,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皇帝的直属办公厅。明朝后来几代皇帝,内阁权利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就无限接近于日本、英国的内阁了。内阁里第一人为首辅,其余为次辅。次辅的所有决定报首辅批准后才能报皇帝。首辅基本就是首相了,次辅就是现在内阁成员了。
所以内阁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历史渊源的,只是日本、英国等国家优化了,很适应他们的当今社会制度而已。
朱棣是想把国家治理好,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经常和内阁成员商讨治国理政的良方。凡事听取意见,从不擅自决定。这样民主的封建君主真是无人能及呀。他老爸朱元璋,就不这样,喜怒无常,还唯恐大臣超越他了,谁能干了杀谁。
最后。说说《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这个《永乐大典》怎么形容呢?它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什么这么说?它是前前后后动员两千多人,共耗费五年时间编撰而成的。含括生产生活,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知识,总之就是百科全书。
朱棣亲自过问编撰内容,当时的第一才子解缙当主编,写了几年,朱棣都不满意,最后换成了道衍,也就是姚广孝,再经过几年才大功告成。
这个百科全书比历史上任何百科全书都强,比那个大英百科全书强了不止百倍。它有多强呢?说起来吓人,一共22877卷,11095册,这可是没几十年看不完的书。所以叫大典。举个例子,我国的民法典经过多次修正,建国后历经70年,在2020年才予以发布,以前都是叫做民法通则。这还只是一个法典。所以《永乐大典》耗时耗力,朱棣确实是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伟业。
可惜的是,后世不断遗失,特别是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导致《永乐大典》大量丢失,被焚毁,甚至被当做废纸丢弃。清末的腐败无能,真是丢尽祖宗的脸面!大家沉迷于现在有些清剧里后宫小脚女人的争斗,却忘记了我们这部鸿篇巨制也毁在慈禧等人手中。这也是后话。
所幸,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各方努力,找回了七百多卷,也许后世会找到更多。
朱棣
写到结尾。我真想不出来,怎么评价朱棣了。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皇帝,是个不典型的一国之君。评价封建社会的人物,我们不能跌进封建社会旧时代的儒家思想的陷阱,要站在新时代唯物主义的思维上看。
朱棣,确实谋反上位。谋的谁的反?谋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反。他并没有反对当时的社会,镇压当时的百姓。反而他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堪称永乐盛世。也许有的人揪着他为了统治残暴屠杀的事不放。也许他杀了不少人,但这是反对他的人,尤其是反对他的一众官员。他不杀功臣,不滥杀无辜,不欺压百姓,经常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这足以证明他是个开明且有作为的君主。
他还是励志的典型。虽然没人看好他,几乎所有朝臣都反对他,一背着个篡位逆贼的骂名勤勤恳恳的工作,全年无休。改革多项弊制,促进社会发展,稳定边境局面,在世界扬我华夏威名。他的勤劳肯干不是一天,而是他在位的22年里每一天,直到最后死去,都是在征讨漠北的归途中。
我习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历史人物,如果给朱棣打分的话,该得九十分,明成祖时期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扣掉的十分就是他登基之初的残暴政治。
他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一个毁誉参半的,伟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