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故宫新事 与此同时多次对内阁下旨:“今各省督抚中,尚有未能深体朕心,于土产之外,复以器玩进献者……兹特再行宣谕:倘或仍有进献古玩者,则并其方物土产亦行摈弃。”《世宗实录》他甚至在臣下如何节省用纸上反复絮絮叨叨“可惜绫子,向后除面封套,折深用黄色纸好。”、“请安折用绫絹为面,表汝等郑重之意犹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绫絹,屋力艰难,殊为可惜,以后改用素纸可也。”一、盘一盘雍正的“玩具”表达了一位忙于政务皇帝之外的业余爱好。 雍正登基不久,数次下发批示说:“外间所进香囊中,有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者,此皆开风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恶而不取也。”《世宗实录》他的一等大秘张廷玉撰文称颂说:“世宗宪皇帝时,廷玉日值内廷。上进膳,常承命侍食。见上于饭颗、饼屑,未尝废置纤毫。”《澄怀园语》。 理政之初便对臣下下发谕旨,要力倡简约,摒弃奢靡之风。在给高斌的批示中说:“宫灯所进过多矣。以后制灯只需秀雅,不必刻意精巧,兼费雕

撰文/赵立波

题记:近来热播的纪录片《故宫新事》再度唤起国人对文物的热情,该片全面展示了如何维修文物,通过古老的技艺和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合力对文物进行维修、保护,全面提升了文物的保护水平,将国人对文物的热爱与珍惜表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不知不觉,故宫已经跨越时空600年,或许当初缔造这座超级大城的时候,连古人也未曾想到,他们囊括的一种空间形态竟然开始走向“长生不老”。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1)

主题封面

如今的故宫琳琅满目的国宝与明清两代皇室有着密不可分作用,尤其到了清朝时期,对宫中用具愈加规范,成立了专门机构“造办处”,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造办”的高峰,为后日的故宫留下了大量珍稀的文物。

一、盘一盘雍正的“玩具”表达了一位忙于政务皇帝之外的业余爱好。

雍正登基不久,数次下发批示说:“外间所进香囊中,有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者,此皆开风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恶而不取也。”《世宗实录》他的一等大秘张廷玉撰文称颂说:“世宗宪皇帝时,廷玉日值内廷。上进膳,常承命侍食。见上于饭颗、饼屑,未尝废置纤毫。”《澄怀园语》。

理政之初便对臣下下发谕旨,要力倡简约,摒弃奢靡之风。在给高斌的批示中说:“宫灯所进过多矣。以后制灯只需秀雅,不必刻意精巧,兼费雕绣之工物力殊为可惜。”

与此同时多次对内阁下旨:“今各省督抚中,尚有未能深体朕心,于土产之外,复以器玩进献者……兹特再行宣谕:倘或仍有进献古玩者,则并其方物土产亦行摈弃。”《世宗实录》他甚至在臣下如何节省用纸上反复絮絮叨叨“可惜绫子,向后除面封套,折深用黄色纸好。”、“请安折用绫絹为面,表汝等郑重之意犹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绫絹,屋力艰难,殊为可惜,以后改用素纸可也。”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2)

故宫新事

这些节约在表面都是真的,但仅仅可解读为雍正想要引领简朴的帝国作风,其实,雍正在生活品质和文玩艺术的追求上的完美精致,在清代历届皇帝中首屈一指。

尤其对于文玩,容不得一点瑕疵。他对文玩的改造均提出了十分特色的鲜明观点,并将其付诸行动,变成令其自己无可挑剔的一件美品。

有一次呈进灵璧石磐,他不满意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磐声音甚好,但‘太古之音’四字刻法不好,或者改做八分书,或去平。尔等酌量做。再绦子甚长,做短些。架子不好,另换架子。”、“年希尧进的点翠盆景,五盆内有一盆好的,其余俗气些。”臣下送的或是一流宫廷工匠做的作品,他一般都要提出修改意见,其爱好程度之深,修改意见之多令人昨舌。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3)

故宫新事

对莲艾砚的批评更为具体而独到:“做的甚不好,做素净、文雅好。何必眼上刻花。再书格花纹亦不好,象牙花囊甚俗,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从后来雍正大部分文玩的风格大多都以“素净”为主,雍正的性格属于直来直去,简约而不简单。雍正对文玩的最大品评也基于“俗”和“雅”之间:“年希尧进的点翠盆景,五盆内有一盆好的,其余俗气些。”可以说,雍正的审美眼光极高极挑剔,这其中有其宫廷成长的豪奢环境有关,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性格所致。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戴假发扮洋人的画像非常具有特色,不仅如此,雍正十三年下旨:“做像西洋人黑胡子”一件。八月初三做完送给他,也是 他去世的最后一个装饰品。他对自己的穿衣戴帽极端精致讲究,制作袍服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尔照朕指示,将黑地伏酱色地仗织圆金龙五彩云蟒袍画样看下,不用画水,不要像大蟒袍样,亦不要像寸蟒妆缎花样。”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4)

故宫内景

不仅袍服,就算一个带子也丝毫不放过:“此四张鞓带纸样皆不如意,俱交给海望,着他做二副带子,只要好,若不如意,朕不依!”《活计档》类似的例子很多,很难想象一个帝国当家人如此繁忙却在穿戴上如此讲究,除了奢侈外,便是追求毫无瑕疵的艺术效果。

常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雍正对文房四宝的重视程度自然高于常人,加之宫廷用度繁复考究,天下的好物件自然都在宫廷之中。雍正对砚台十分珍爱,也最为讲究。一生收藏了大量的珍稀砚台,品种各色,琳琅满目。雍正甚至多次对砚台功能进行了发明创造。如北京故宫藏有的暖砚。“盒内下部盛热水,使砚台不冻不干”《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对于这些功能,雍正曾这样发过上谕:“看前做过的暖砚,其形俱高,因火在底下,不得不如此做高。何必将火做在观底?观旁另做一炉,炉下安足,上安铜丝罩,使火气透入砚底,砚既然可热,炉亦可烧火。”《活计档》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5)

故宫新事

当数月砚台做好呈上后,雍正看了并不满意又提出意见说:“暖砚做得高了,再做时矮些。其盛水处亦深,再做时,高矮留一指。”第二天又紧急传旨继续提了意见:“暖砚做得不如意,火炉下的如意脚不好,或悬着,尔等酌量改做。”最后这个暖砚在内务府的工匠苦心琢磨九个月后才最终过了雍正审美的这一关,可谓着实不易。除了对砚台的设计外,雍正对笔架也是匠心独运。雍正十年的二月,他特意对笔架的制造提出了具体意见:“不必明显,搁笔处要当一陈设用,亦要搁得笔。其山峰高处可做尖些,使笔帽套在上亦使得方好。”《活计档》甚至雍正对墨汁罐也有创新,如吩咐工匠制造时说:“照此款式,靶再放大些,可以容得下指。或做铜的,或作珐琅的,以使盛墨汁用。匙子背后上安一钩子,亦不要匙子甚下去,亦不要匙子甚露出来,要悬在罐口挂着,以备舀墨用。”通过这些描述,大体可看到雍正在改造物件的过程中极尽完美主义,他会反复琢磨不断提出想法并迅速加以施行,很大程度上给了工匠们造成了难度。尽管作为率土之滨的雍正应有尽有,然而却常常在百忙之际对各种珍玩进行改造,甚至从其功用和外形上进行大幅度颠覆。他对鼻烟壶改水盛,狮子改洋狗,香筒改衣杆,图书改镇纸等等均有详细布置。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6)

雍正画像

什么“将口开大些,“将字磨去,配做镇纸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雍正不同一般人的审美要求。甚至不可理解的是,他还将痰盂改做棋盘:“着将此痰盂改做大棋盘,铜镀金里痰盂二件,铜镀金里子拆下,另配做紫檀木痰盂。”值得注意的是,雍正这么“有闲心”对文玩改造之际并非政局稳定时期,而是他刚登基不久,局面最为紧张时刻,竟然还有如此闲情雅致,可见其内心如何舒缓压力和非同一般的处世不惊。雍正在处理私人爱好的物件上大体都体现了注意细节上的问题,以小烘大的境界。甚至有一次,见到养心殿东暖阁一块地砖色调不合,即命更换。对于某些内廷制品,不许外传,如雍正七年特别下发谕旨“香方不可传出。”他还有一些忌讳,比如地毯,因为是人脚践踏,他就叮嘱不准画龙、坐褥子上也不能画夔龙。对此细节,只有他的十三弟怡亲王最能揣摩雍正心思。有一次,呈上香料中有“龙挂香”,他立即吩咐:“以后不可叫‘龙挂香’,请过旨,定过香名再写。因将“龙”“挂”起来,恐触犯雍正逆鳞。这些无不体现雍正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完美苛刻的审美标准,加之封建宫廷的一些特殊文化,让雍正的审美世界格外有趣。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7)

相关画面

此外,雍正对于鼻烟壶、望远镜甚至是各种玩具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均类似上文内容,即他不断提出各种符合自己的想法然后命人进行打造,在此过程相当漫长折磨,甚至一件东西要经过数次修改最后才能通过,这些无不说明了雍正在百忙之际的独特放松方式和高标准的审美要求。

二、与雍正相比,乾隆的造办处规模更大、人员更多,设计的种类样样俱全。

与早期的励精图治相比,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六十六岁的乾隆更加注重追求精神享受,尤其是对古玩珍品的追求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从写诗到绘画,甚至早年还学过西洋翼琴,到迷恋昆曲,无一不说明乾隆的文艺范非常全面,但是与这些爱好相比,他最喜欢的还是收藏各种古玩。由于这些私人享受与政治相冲突,乾隆早期对此只能保持距离。刚登大位时,乾隆特意下诏书说,自己身在丧中,无心享乐,各地大臣在三年之内停止进献任何贡品。此后三年乾隆依旧要求各地不允许进贡说,各地官员给我送珍品,无非是想跟我联络感情,“殊不知君臣之间,惟在诚意相孚,不以虚文相尚。”同时他进一步阐述说:“你们做督抚的,如果真能为国计民生操劳,公而忘私,我肯定要对你们进行奖赏,如果不知道工作天天就琢磨进贡取悦我,那么这样的人早被我所抛弃了。”《乾隆起居注》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8)

网络漫画

乾隆执政中期后,这一规定,逐渐被打破,甚至掀起了一场国家级赛宝大会,全国的一流珍宝如潮水般涌进了乾隆的收藏室。六十六岁这年,乾隆特意去山东进行一次“寻宝”,从收到的斤数和种类来看都达到了最大突破。什么“乌云豹一千张,银鼠一千张”重量可想而知。小玩意更是花样繁多,“洋瓷小刀三十六把、海龙帽沿五十付,象牙火镰包三十六个”几天后又收到各种鼻烟壶几百个,套蓝福寿带钩二十个等等,粗鲁统计大大小小物件近万斤。一时之间,收礼的乾隆忙的不亦乐乎也大为疲惫,在此后,他开始重用“进贡能臣”,同时引领了腐败大潮开始席卷全国。

除了这些还觉得不够,此外他成立了“养心殿造办处”,由于“作”的数量过多,乾隆亲自进行分类:将匣作、裱作、画作、广木作为一类,将木作、油作、雕变作、旋作、刻字并为一类等等。总之乾隆对造办处投入了巨大物力财力和自我精力。不仅如此,造办处生产的漆器还是不能满足宫廷需求,由于乾隆对漆器要求极高,认为这件工作只有“苏工甲天下”的苏州织造才能做好,特意将身旁官员调往苏州造办处担任主管。令乾隆满意的不止苏州的脱胎漆器,苏州所制的雕漆器更让乾隆能够夸赞“好”非常不易。为此乾隆特意下发旨意:“南边现在做雕漆活计,俱要酌量地方刻款。”只有乾隆认为“好”才能镌刻年款。漆器的制作在当时可归纳为“命活”和“节活”。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9)

漫画

“命活”就是做何物,做什么样式,装饰什么花纹,这些都要按照乾隆旨意完成。乾隆对漆器要求严格而又规范,凡是他旨意要做的物件都需要承作者先“画样”、“做样”或者“贴样”,得到乾隆“准样照做”之后才开始动手。乾隆得到满意的漆器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财政支出,甚至感叹说:“南匠所食钱粮比官员俸禄还多”《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既然花这么多钱,乾隆认为就要拿出更好的物件,由于他十分内行和挑剔,对所呈送的东西往往提出批评。如“大蒙古包内地平宝座屏峰”时,乾隆传旨意说:“大蒙古包内地平宝座屏峰俱各糙,着传与海望往细微里另做漆的……地平屏锋宝座再有磕碰之时不依,钦此。”类似种种批评警告甚至罚款屡见不鲜。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10)

乾隆藏品

乾隆对饮食用具要求更是严格,他认为,只有极端精致考究的餐具才配得上皇家气派,尤其皇帝的饭桌需要上百道菜,虽然大部分不吃,却放在那里形成一道独特的皇家气派。乾隆的饮食餐具多以金、银、玉、瓷、玛瑙等,与其说是生活品不如说是奢华的工艺品,乾隆数次对制碗提出要求:“交红漆彩金穿花凤碗十六件,传旨:着镶口漆里。”乾隆早期将完美主义发挥到极致,对于需要落款签名的物件往往指名点姓要某位翰林题写,从细节上着眼是乾隆对造办提出的整体要求。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11)

乾隆藏品

与雍正审美相比,乾隆审美更广阔全面,从整体风格来看,走了多个极端,主要以大色彩着手,出现了一大批精雕细刻,做工越复杂越好,颜色越多重越好,用料越奢华越好的作品,以至于很多作品让人感到太俗艳,甚至怀疑乾隆的审美水平为何如此之低?乾隆似乎对后人的评价早有心理准备,他曾说:“玩物丧志一言皆可以概之而有不然者。盖古之物朴于今。今之物华于古。”接着他又补充说:“崇尚朴实和今天的崇尚华美与品位和失德毫无关系。”翻译现在的话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12)

乾隆藏品

而乾隆的这种追求极端华美艳丽更是表达了他一心开创盛世的陶醉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与盛世国家风度相匹配。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的玉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度,如唐代白居易的《会昌就老图玉山》的玉雕,重达820公斤,另一件作品是刻画大禹治水,重达5000公斤,乾隆认为,之所以耗费巨大财力雕刻玉器,是因为玉器比其他材料的制品更为实用和经久耐用,同时他不无自豪的说,这些玉石雕刻所用的玉料都来自新近并入大清版图的新疆,这恰恰是说明他的盛世心态的反应。用大器表达大气,用艳丽表达繁荣,这些都是乾隆的审美原因。

故宫雍正瓷器存世数量(盘一盘均是完美主义的雍正和乾隆对文物的狂热)(13)

三山五园

除此之外,乾隆对园林的喜欢和建设非常用力,光是北海工程就花费30年之久,最终才达到乾隆的“四面之景毕备”的完美要求。“三山五园”中的圆明园到了乾隆时期耗费大量财力和心思,乾隆非常自负地说:“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

除此之外,乾隆的审美之眼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以至于乾隆接待英国马戛尔尼访问团所赠送的礼物时表达了诸多的不屑,对此评价说:“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虽然有许多自大,却也反映出乾隆对外国的东西并不陌生,甚至是看着英国手表长大起来的。乾隆七十大寿时,在北京附近进贡的各藩属国进贡车辆多达三万辆,那些珍贵的易碎贡物用人担,骆驼驮,还有装在轿子里的更是不可胜数。“每车引马骡六七头,轿或者联杠驾四骡,上插小黄旗,皆书进贡字。”一时之间,乾隆的珍宝堵塞了北京城,以至于晚上还在排队“篝火相望,铃铎相望,鞭声震野外。”《万国进贡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