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张小龙是不是科学家(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是不是科学家(微信之父张小龙)要解释聊八卦对人类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得从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动物的梳毛行为说起。怎么样,有点大跌眼镜吧?为了向大众解释这一观点的论证过程,罗宾·邓巴还特意写了一本书《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身上,探寻到语言最初的痕迹,以及职场社交的底层逻辑。因此,聊八卦,对人类来说,一定是有巨大的价值的。否则人们不会对聊八卦这件事如此热衷,而且甘愿为此付出不小的时间和精力。英国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去火车站、咖啡厅、大学活动室和跨国公司的餐厅,收集人们的聊天内容,他发现:人们的聊天内容中,有80%都是生活琐事或娱乐八卦,即便是在学术或文化的交流场合,一旦结束了正式话题,人们还是会利用所有的时间来闲聊。而经过多年严谨的研究和考察,邓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闲聊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换句话说:人类之所以诞生出语言,就是为了更好地聊八卦!
没有人不喜欢聊八卦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人们对八卦猛料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工作、学习以及政治之类的正经事。
隔壁老王出轨、明星婚姻危机、同事和上司关系暧昧……等等等等,这些八卦时时刻刻都在吸引我们的眼球。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辰星公司的女厕所,就是员工们讨论八卦的地方,在那个“消息集散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这样的猛料:项目经理陈俊生爱上了女下属,并执意和妻子罗子君离婚;离婚后的罗子君,进入辰星工作,又和陈俊生的上司贺涵关系暧昧,而贺涵又是罗子君闺蜜的未婚夫……
要知道辰星公司是咨询行业的标杆,能在里面站稳脚跟的,都是有真本事的职场精英。而且咨询公司的员工,最擅长的,就是对企业进行理性分析,并帮其解决问题。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一群常用理性脑工作的职业精英,也没有逃过八卦的魅力。
因此,聊八卦,对人类来说,一定是有巨大的价值的。否则人们不会对聊八卦这件事如此热衷,而且甘愿为此付出不小的时间和精力。
英国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去火车站、咖啡厅、大学活动室和跨国公司的餐厅,收集人们的聊天内容,他发现:人们的聊天内容中,有80%都是生活琐事或娱乐八卦,即便是在学术或文化的交流场合,一旦结束了正式话题,人们还是会利用所有的时间来闲聊。
而经过多年严谨的研究和考察,邓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闲聊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换句话说:人类之所以诞生出语言,就是为了更好地聊八卦!
怎么样,有点大跌眼镜吧?为了向大众解释这一观点的论证过程,罗宾·邓巴还特意写了一本书《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身上,探寻到语言最初的痕迹,以及职场社交的底层逻辑。
要解释聊八卦对人类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得从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动物的梳毛行为说起。
猴子梳毛真的只是互相挠痒痒、抓虱子?在《动物世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灵长类动物之间互相梳毛的场景。很多人都以为,猴子们的这种行为是在打发时间,享受时光。
但其实,完全不是。
首先,灵长类动物每天的梳毛活动,几乎占据了10%~20%的时间,也就是说——它们每天要花2.4到4.8个小时的时间来互相梳毛,考虑到还要四处觅食(远古时期)和休息,这样的时间输出已经相当高了。
其次,梳毛搭档一般发生在雌性之间,而且是相对固定的。
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邓巴发现:梳毛搭档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只要一方被其他成员欺负,另一方就会站出来撑腰。
而为了维系这种联盟关系,动物们就会选择用互相梳毛的方式,来表忠心、促感情。梳毛之所以能够成为维系联盟的手段,就在于它既能让享受服务的一方感到舒适、放松,还能提升关系的信任度。因为,被梳毛的一方在放松状态下,对周围的环境毫无戒备,只能完全信赖为自己梳毛的搭档。
这和人类社会中“交换秘密”的道理是一样的,在灵长类动物那里,交换秘密就是:你给我梳毛时我信任你,我给你梳毛时你也信任我。
而到了人类社会就是——“我们互相交换一个秘密,这样我们就都安全了。”
而且,因为梳毛搭档时长期、固定的,再加上梳毛活动耗时、耗力,所以可以过滤那些不真诚的投机者。
那为什么梳毛活动主要发生在雌性动物之间呢?因为雌性在灵长类动物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联盟就是她们保护自己和孩子的最好方式。
因此,作者认为,语言最初的形式,其实就是梳毛。因为,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方式,就是聊八卦、话家常。而在我们的祖先生存的群体中,他们用来维系关系的方式就是互相梳毛。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推论太过武断,没关系,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个标题看起来有点难懂,我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群体成员的多少,会影响梳毛圈子的大小,同时也会影响动物们的智力。
我们都知道灵长类动物是社会性动物,它们都生活在群体当中。而联盟关系的诞生,就是为了抵御来自群体内部的骚扰和霸凌。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变化,群体越大,那么骚扰现象也就越多、越严重。而为了抵御更严重的骚扰和霸凌,地位低的雌性们就会联盟成更大的梳毛圈子。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家只有30人的小型公司里,想结交盟友,有那么一两个就足以了。但是如果在一家动辄几百、上千人的公司里,你就需要更多的盟友。
而群体越大,为了抵御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寻觅更多的食物来供养成员,它们就要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同时扩张觅食范围。
这其中的逻辑,和一家公司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公司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招兵买马,扩张地盘。
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型群体中的成员,每天要应付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这锻炼了它们的判断、思考,甚至是博弈的能力,继而影响到了它们的大脑中负责智力活动的新皮层面积。
换句话说:群体越大,用于抵御骚扰的联盟(梳毛)圈子也就越大。同时,为了应对复杂的关系,动物们被倒逼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而这个智力水平,就是通过对大脑新皮层面积的测算来计算的。大脑的新皮层面积比例(新皮层面积在大脑中的占比)越大,智力水平也就越高。比如人类大脑的新皮层面积的比例,就是一般哺乳类动物的10倍。
这意味着:通过测算灵长类动物的新皮层面积比例,就可以倒推出它们生活在多大的群体中,以及有几个盟友。
作者在对人类的新皮层面积进行测算后,发现人类的智力水平,可以支持我们处理有150名成员组成的人际关系网。
也就是说,人类的智力水平,只能处理最多不超过150人的群体成员关系,超过这个数字,即便是最强大脑也难以掌控。
——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做【邓巴数字】。
不过,这150人可不是微信朋友圈的点赞之交,而是你实实在在、经常接触的同事、朋友、家人或亲戚。
在对许多群体的考察中,作者也再次确认了这一结论——人类最早的部落成员,基本维持在150人左右;在军事领域,作战单位人数一般也不会超过200人。在狩猎采集社会,一对夫妇在4代人以后,所有在世的子孙后代加起来,差不多也是150人,而这些人是大家能够确认的亲戚关系,超过这个范围,就没法确定是否有血缘关系了。
那么,既然人类的智力水平,肯定比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动物要高,也就意味着灵长类动物所能维系的社交人数,肯定远远低于人150人。
如果语言果真是梳毛的替代品,那么我们的祖先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才进化出了语言?假设作者所说的【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灵长类动物一定是在,群体人数和用于梳毛的时间达到上限时,才进化出了语言。
经过一系列推算,邓巴发现:在现代人诞生以前的200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所在的群体规模增长缓慢。直至10万年前现代人出现,群体规模才成指数倍增长。
另一方面,人类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占全天时间的40%,而灵长类动物最大的群体黑猩猩,每天用于梳毛的时间,占比为20%,而这已经是它们所能承受的社交时间上限了。
因此,假如语言真的承接了梳毛的作用,那么,语言的诞生节点一定发生在“梳毛时间为30%”的时期。而这一区间,恰巧进化出了智人。
在对智人的大脑新皮层面积的测算中,作者发现智人所在的群体规模为120~130人,他们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占比为33%,恰好突破了30%的阈值。因此,作者认为:25万年前智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的诞生。
还有哪些证据证明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首先,语言的社交效率,是梳毛的三倍:梳毛是1对1,而人类的会话小组,至多不超过4人,也就是一个人说三个人听。一旦超过4个人,会话小组就会,分解成若干个小组。
而人类所能维系的社交人数是150人,而灵长类动物中最大的群体黑猩猩,平均规模约为55只。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交人数是黑猩猩的三倍。因此作者认为:
人类群体之所以比黑猩猩群体大三倍,是因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类可以与三倍的人数互动。
其次,语言确实和梳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交流社会信息。灵长类动物通过梳毛,确定谁可以成为盟友,谁品性恶劣。而我们人类,则通过闲聊确定谁可以深交,对谁应该敬而远之。
因此,作者邓巴通过复杂、严谨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作用就是为了闲聊。
从灵长类动物的社交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职场社交启示?一.职场中的弱势群体,要懂得为自己找到盟友
在灵长类动物群体中,雌性之所以要组建“梳毛姐妹团”,就是因为它们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通过联盟来抵御骚扰和霸凌。
而在职场中,不管你是小白,还是暂时得不到重用的边缘化员工,你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找到自己的盟友。有了盟友的撑腰,其他人也不会随随便便支使你、欺负你。
当然,你可能会说,自己能力不行,没有人会理你。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能力不行就提升能力,人际关系不好就好好补习人际交往技巧,同时主动寻找盟友。这两者互不耽误,并行不悖。
有了盟友你才能站稳脚跟,继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工作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抵御职场霸凌上。
二、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社群运营人员,请不要让你的团队人数超过150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说过:
“团队人数在150人以内时,成员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超过这个人数,沟通起来就不太容易了。”
邓巴提出的【150定律】在很多企业和团队中,都得到了验证,比如我加入的一个写作群,人数一旦超过150人,发言频率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写作老师只得把群组分开管理,这样就能保证每个群内的成员,都能及时交流写作心得。
因此如果你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或是社群运营者,你应该保证你的团队或社群内的人数不超过150人。超过这个人数,你就应该进行合理的分解,并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帮你管理。
三、如果你是一名Boss,请为员工留出闲聊的空间
很多人都以为,上班就只能正儿八经地聊工作,聊其他的就是在混日子。
但邓巴却认为:咖啡间的无意闲聊,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邓巴的一位朋友在某电视台工作,她所在的部门刚好是150人。在搬到新办公楼之前,整个部门的工作流程进展顺利。而搬过去之后,工作进度越来越慢,而且障碍重重。
一段时间后,她们才弄清楚问题所在。
原来,新的办公楼撤掉了员工们吃午餐的咖啡间。因为老板认为,咖啡间没必要存在,员工完全可以在办公桌上吃午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空间。
但殊不知,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无意间瓦解了支撑整个机构的亲密社交网络。
就是在那个不起眼的咖啡间里,大家在闲聊中便交换了对工作有用的信息,比如通过闲聊,大家扩展和交换了人脉,无意间就搞定了久攻不下的大客户 或者A解决不了的工作问题,B却颇有经验,能对A指导一二。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对聊八卦这件事儿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你或许也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底层社交逻辑,和猿类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只不过是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效率也更高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