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的悲惨结局(刘邦后人竟有如此变态嗜好)
刘邦手下的悲惨结局(刘邦后人竟有如此变态嗜好)“嗜痂之癖”原指喜欢吃血痂,后形容怪异的癖好。就是人受伤后流血,疮口表面出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外观呈黑红色,对疮口有保护作用,疮口愈合,血痂会自然脱落。刘裕领兵在外,曾以刘穆之担任建康(江苏南京)留守、尚书左仆射等官职,掌管东晋朝廷的内外事务。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穆之病逝,被朝廷追封南昌县侯,刘裕废掉晋朝皇帝,建立南朝宋政权,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谥号“文宣”。有个成语“嗜痂之癖”典出于“刘穆之传”,说的是刘穆之的长子刘邕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嗜好——喜欢吃疮痂,也称血痂。
刘邦有个后裔叫刘邕,嗜好怪异,喜欢吃血痂,常常鞭打下属收集“食材”备用。
刘邕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后裔,他本人没啥名气,父亲刘穆之却很有声名,在《南史》中有单独的传记。
刘穆之,字道和,乳名道民,东莞莒(今属山东莒县)人,东晋末年大臣。
刘穆之世代居住京口(江苏镇江),以博闻强记闻名于世,深受东晋权臣刘裕的器重。
刘裕领兵在外,曾以刘穆之担任建康(江苏南京)留守、尚书左仆射等官职,掌管东晋朝廷的内外事务。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穆之病逝,被朝廷追封南昌县侯,刘裕废掉晋朝皇帝,建立南朝宋政权,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谥号“文宣”。
有个成语“嗜痂之癖”典出于“刘穆之传”,说的是刘穆之的长子刘邕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嗜好——喜欢吃疮痂,也称血痂。
就是人受伤后流血,疮口表面出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外观呈黑红色,对疮口有保护作用,疮口愈合,血痂会自然脱落。
“嗜痂之癖”原指喜欢吃血痂,后形容怪异的癖好。
《南史》记载:“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鲍鱼)。”刘穆之的长子——南康国主刘邕喜欢吃血痂,认为血痂的味道鲜美和鲍鱼十分相似。
后蜀后主孟昶的儿子临汝公孟灵休患有灸疮,血痂掉落在床上,刘邕有一次去拜访孟灵休,发现了“新大陆”,不管有没有人偷拍,迫不及待取而食之。
孟灵休吓坏了,不知这位公子哥刘邕是何居心,发现床上的散落的血痂不能满足刘邕的口腹之欲,于是忍痛硬生生揭开还没成熟的血痂,送给刘邕当开胃的点心。
刘邕离开后,孟灵休写信给中领军何勖说:“刘邕向顾见噉,遂举体流血。”——刘邕来看望我,致使我全身流血不止啊!
《宋书》记载:孟灵休大惊失色不久,刘邕竟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性之所嗜。”
——没啥,我就是喜欢吃而已。刘邕的食材不足,就只能从官员中获取,“南康国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递与鞭,疮痂常以给膳。”
这段话的意思是:南康国中的官员大约有二百多个人,为了能获取“美食”血痂,刘邕不管官员是否有罪,都会施以鞭刑,以鞭刑获得血痂,做为日常的美食。
南康国相王欣之看不惯刘邕的所作所为,在他离任的时候,刘邕对他说:“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杯酒乎?”——阁下曾做过我的臣子,如今还不能喝一杯酒吗?
王欣之故意以亡国之君孙皓的口吻回答说:“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顾汝年。”
那意思是:过去我做过你的臣子,现在咱俩齐头并肩都是朝廷的臣子,我不想劝这杯酒,也不想祝你生日快乐。
王欣之离开刘邕,就是朝廷的大臣了,和以往的诸侯国臣子的地位不同,没必要给刘邕留面子,所以他才敢说出这样的话,刘邕自讨无趣。
刘邕去世之后,子刘肜[róng]袭爵,大明四年(460年),刘肜砍杀妻子被削夺爵位,其弟刘彪得到封地,被降封为南康县侯,食邑压缩为一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