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山是广东省最大的宗教(岭南的玄武信仰遗迹)
玄武山是广东省最大的宗教(岭南的玄武信仰遗迹)元山寺有860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建,万历五年(1577年)由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廊庑和僧舍等99间,建筑工程结构严谨,重门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寺院、石塔、戏台相襟,是一组聚集着各种结构和雕塑工艺的古建筑群,大大体现了中国建筑工人的高度才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能的光华,是陆丰市规模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并富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陆丰玄武山(图片来源网络)祖庙是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中外人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现存主体建筑占地面积为3600平方米,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祖庙内有中国最大的明代真武大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距广州市仅17公里,是广东省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旅游胜地。之所以称为祖庙,据《佛山忠义乡志》卷八记载是因为“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因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元末遭焚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历经20多次重修和扩建,至清代初年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并完好保存至今。1962年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广东省首批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佛山祖庙(网络来源网络)
祖庙是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著名庙宇,又是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庙宇,作为佛山的诸庙之祖,它与佛山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嘉会堂”、清代的“大魁堂”都是影响深远的“庙议”管理结构,可以说佛山历史上的许多大事,都与祖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位于祖庙三门的一副清代对联对祖庙在佛山的地位作了最精当地概括:“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
祖庙是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中外人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现存主体建筑占地面积为3600平方米,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祖庙内有中国最大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中国现存最大的古铜镜、国内罕见的宋式三下昂八铺作斗拱、美轮美奂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两塑”(陶塑、灰塑)以及华南最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等,这些都是流芳百世的不朽杰作。它的建筑乃至装饰、陈设,全部由当时各行业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产。佛山历史上著名的铸造、制陶手工业,其产品在祖庙有典型的表现。建筑的精巧瑰丽也反映着古代佛山的繁华。祖庙的建筑装潢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如瓦脊上的石湾陶瓷,墙壁上的砖雕、灰塑、嵌瓷和殿堂里的木雕、石刻以及锦香池中雄踞水面的龟蛇大石雕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所塑造的各种人物故事、鸟兽花卉等,大都构思新奇,刻画细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祖庙以其独特的岭南古建风貌和所存的冶铸、漆朴、箔金、雕刻,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本地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熔古代佛山经济、文化、宗教、民间艺术于一炉,展现着工商、科举、民俗、粤剧、武术五大文化主题,是古代佛山的缩影。
陆丰玄武山
玄武山位于中国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北郊,面濒南海,滨于碣石湾,是粤东一处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文物荟萃、驰名于海内外的游览胜地。主要胜迹有元山寺、福星垒塔、古戏台、三台保障、太平石、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自得居、四美亭等。
陆丰玄武山(图片来源网络)
元山寺有860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建,万历五年(1577年)由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廊庑和僧舍等99间,建筑工程结构严谨,重门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寺院、石塔、戏台相襟,是一组聚集着各种结构和雕塑工艺的古建筑群,大大体现了中国建筑工人的高度才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能的光华,是陆丰市规模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并富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
明清数次维修,成为惠、潮两州人民及海外侨胞朝拜之地。明万历六年(1578年)于庙后山巅建福星垒塔,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为石塔。元山寺与福星垒塔、古戏台等名胜古迹及古榕相辉映,煞是壮观。
元山寺僧人自明代万历以后衣钵相传二十五代,因为自宋以后奉祀“玄天上帝”,至今还有“武当飞来”的题匾,因此神像兼有释道汇流的特点。流传至今成为闽南语系海内外民众的信仰中心,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湾同胞中显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径很远的“保外乡”著称的古寺。
三水芦苞祖庙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的胥江祖庙(别称武当庙、武当行宫和芦苞祖庙等),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该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五个时期,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水芦苞祖庙(图片来源网络)
胥江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华山(龙坡山),三面环水,四季葱郁,古朴自然,幽雅宜人。占地面积150余亩,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景区内现有禹门牌坊、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百步梯、望江亭、太婆山、仙印石、普济桥、龟蛇池等景点,是一处集文物观赏、祭拜祈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好地方。
祖庙灵光普照,香火鼎盛,有深厚的信众基础和广泛的内外影响。每年来此进香、旅游的人数多达20余万,清远、番禺、深圳、广州、佛山等地的香客络绎不绝,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地的香客也慕名前来朝拜。
祖庙由三座庙宇并列而成,武当庙(也称北帝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左为普陀庙(也称观音庙),右为文昌庙(也称文昌阁),三庙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的神像。三庙的建筑均为二进院落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屋脊上镶有双龙戏珠及瓷制人物,栩栩如生。“艺术裙”上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祖庙现存的砖雕、陶塑、石刻、灰塑等,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使这座古老的庙宇真正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武当行宫内有一口名曰“金少圣井”的水井,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涎和金鳞而形成的,井水清冽爽口,曾被定为朝廷贡品,香客恭饮此水,也能消灾除病、延年益寿。另外在武当行宫山门的陶塑花脊的顶端有一棵奇树,该树不知长于何年,自从1935年被一位香客发现至今,既不长高也不枯萎,自然成活,常年泛绿,它奇特的生存方式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迄今也无人能破解,被游客们誉为“神树”。
广州仁威祖庙
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仁威祖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仁威祖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仁威祖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仁威祖庙(图片来源网络)
了解这座古庙历史的人会知道,仁威祖庙的建筑装饰和使用颜色都与“水”有关。据记载,古代广州西关是水乡泽国,泮塘一带河道纵横,半塘半陆,当地乡民以打鱼和种植农作物为生。这里地理环境优越,近连珠江,远接石门,不仅无干旱水溢之虞,而且有“泮塘五秀”(荸荠、菱角、茨菇、茭笋、莲藕)驰名省内,乡民们的生活稳定富足。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泮塘恩洲十八乡乡民为了感恩祈福,平祸减灾,自发捐资建起了这座庙以祭祀古代传说的司水之神北帝。
这座庙初称“北帝庙”,因北帝素有“仁威”的含义,故后改称“仁威庙”,现正式定名为“仁威祖庙”。三月三的民俗活动有一定的特色。
桂洲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顺德桂洲镇外村二街范围内,俗称“大神庙”。该庙始建于何时,已无可考。
桂洲真武庙(图片来源网络)
据现存文献记录庙经明万历辛巳(1581年)重建,清康熙年间、嘉庆甲戌(1814年)等多次重修。
庙前原有檽星门一座,横额“北极清都”“三天世界”(现已毁)。前门木刻匾“真武庙”三字是当时知县叶初春所写(现已无存)。
中座称北极殿,后座称紫霄宫,原祀北帝神像(已毁)。
庙内现存《桂洲真武庙碑记》一块,明万历癸巳(1593年)刻,《重修工资碑》十块,嘉庆甲戌刻。中座大殿横枋上,刻有“康熙重修”字样。
庙分前、中、后三部分,面阔三间,进深三座,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殿为硬山式顶,殿堂为抬梁式木构架,天井间附有两廊。后殿小天井有一水池,水清见底,原祠有大沙鳖两只,1958年送县动物园展出,后转送广州动物园。池上有狭窄的独石拱桥,接连正殿与后殿之间,赤色砂岩凿成,呈半月形,桥面宽约25厘米,厚约35厘米,俗称“灯芯桥”,又呼“誓愿桥”。古老相传,当时乡众之间有纠纷,如需公断,双方神前发誓后,履桥而过,理亏者必堕池内,故又称“公正桥”。
英德金山祖庙
英德市大湾镇金山祖庙:广东四大祖庙之一,位于英德市大湾镇西南大庙山(又称“金山”)上的金山祖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最有特色、石雕工艺最精湛的庙宇。1989年被英德市县)确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披露,它与佛山祖庙、三水芦苞祖庙、肇庆祖庙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大祖庙”。该庙属二进式一厅两厢建筑,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用青砖筑造,悬山顶式,凹板阳瓦,绿色琉璃筒阴瓦。首进高5米,大门用花岗石板环筑,门楣上用花岗岩石板阳刻“金山祖庙”四个大字,每字约80厘米见方。门外立二柱三跳出檐,七踩斗拱,每斗有鳌鱼卧于其中,柱外两侧额枋用花岗石凿制而成,长约4米,宽约20厘米,中段拱起。额枋中间伏卧着雕刻精细、形态逼真的石狮子,狮子背上垫莲花状石斗拱承檐檩。
英德金山祖庙(图片来源网络)
二进比首进略高,敞口,以6根柱举高成抬梁式,每根柱上均刻有对联。庙内石柱有圆形、讹角方形、竹节边方形等三种规格,天池内有两块天然巨石。厢房建筑时间稍晚,从有关文字记载看,比正厅约晚23年。
据《英德县志》记载:“金山祖庙,嘉靖年建,祀北帝。雍正、乾隆、道光俱重修。”又载:“(金山祖庙)可与南海(佛山)祖庙等比隆焉。”大湾金山祖庙于1994年由大湾镇政府牵头重修,英德市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各界群众捐资32万元,对该庙进行全面复修,恢复了部分景点,使之重现昔日风采。
2004年冬,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民俗研究的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劳格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谭伟伦教授、韶关学院曾汉祥教授等实地考察金山祖庙后,认为它是“英德独有,广东少有”的庙宇,并指出其“建筑特色突出,石雕工艺精湛”。
香港长洲北帝庙
北帝庙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长洲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北帝像一脚踏神龟,一脚踏灵蛇,代表无上权威。神坛两旁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员大将,而旁殿则设有青龙及白虎像。北帝庙内保存了不少文物,包括一块清朝的金漆木雕、一把相传铸于宋代的大铁剑。铁剑据说是由渔民于海上网得,用以献奉北帝。
香港长洲北帝庙(图片来源网络)
长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通常是4月份或5月份)会举行为期一周的“太平清醮”(包山节)。传说清朝中叶(18世纪),长洲发生大瘟疫,死人无数,僧侣设坛,超度水陆孤魂,瘟疫才得以制止。后来居民为了酬谢神恩,每年举行包山节,在北社街北帝庙前建醮,日间有会景大巡游,包括醒狮和麒麟表演、神像游行、乐队演奏及飘色巡游等节目。太平清醮的高潮是为期两天的飘色巡游。巡游时,小孩子穿上戏服,站在高架上巡游大街小巷,远看有若在半空中飘行,煞是有趣。另外,北帝庙前会树立数座包山(铺满包子的尖顶竹棚),祭祀后这些包子会派发给居民,期盼带来福祉。
作者:申小红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