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孤独一个人在汕头(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
我好孤独一个人在汕头(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有一个被誉为“岭东门户”的城市在距离深圳高铁2个小时的车程 快计划一波,出去走走吧~ 而我 在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
转眼,2019年只剩下四分之一
还记得年初定下的旅游目标吗?
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吗?
趁着各种小长假即将来临
快计划一波,出去走走吧~
而我
在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
在距离深圳高铁2个小时的车程
有一个被誉为“岭东门户”的城市
潮汕文化的发源地,美食之乡
常住人口有563.85万的汕头
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
看日出日落、看花海湖泊
在令人窒息的美景中
感受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
这座城市不是很大
却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
节奏很慢,压力也不大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得很安逸
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拥有内海的中心城区
这座城市叫做,汕头
地处广东东部,境内三江入海
正年间,清政府在此收取盐税时
将其名“沙汕头”简为“汕头”
韩江,孕育世代潮汕子孙的母亲河
老一辈都说:汕头人是喝韩江水长大的
汕头作为韩江的入海口
成为“香港-汕头-上海”一线的中心商埠
商贸活跃、繁荣一时
故有“百载商埠”的美誉
独特的港口城市文化
赋予了汕头儿女
勇敢、进取、勤劳、感恩的精神
人杰地灵的汕头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汕头儿女
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中外的称号
地处“省尾国角”的汕头
常让人觉得可望不可及
去一趟汕头并不麻烦
汕湛高速、沈海高速横跨汕头边境
年底潮汕环线也将通车
你愿意,陪我去汕头吗?
潮汕人好像天生受到优待
他们可以吃山,吃河又吃海
从早餐的生腌配白粥
到宵夜的海鲜打冷鱼饭
从享誉世界的牛肉丸到大街小巷的卤水鹅肉
凡跟吃有关系的
处处都是汕头人自己浓浓的印记
鱼饭鱼饭,以鱼当饭
汕头人爱吃新鲜海鱼
巴浪鱼、红鱼、花仙鱼甚为多见
咸淡适宜,滋味是朴实无华的鲜甜
价格低廉,是易得的家常美味
可以作饭,亦可以当菜
从海里打捞上来后
直接用海水蒸煮晾干后食用
海水原始的咸味激发出海鱼本身的鲜美
不需要放任何调味料
天然的味道最是甜美
生腌
潮菜里
最让人望而却步的就是生腌
但对潮汕人来说
是吃一次就戒不掉的毒药
生的虾姑、螃蟹、血钳......
加入海盐、酱油、蒜头、
辣椒、芫荽调味浸泡入味
等上个半天,就可以享受美味啦
短暂的腌渍还保持了海产肉弹牙的口感
真的会鲜到让人颤抖
薄壳|
汕头夏天的薄壳
比虾肉鲜甜,比蟹肉细嫩
用蒜泥和红辣椒热油爆香
再炒上点金不换
简直是人间美味
外露的薄壳肉接触到滚烫的热油
发出一声声滋啦滋啦的声音
香得让人直流口水
去汕头大排档必点的一道菜
不过还是妈妈在家炒的最合口味
达濠鱼丸|
来汕头玩的游客都要捎上几袋的特产
用那哥鱼打浆做成的达濠鱼丸
口感爽脆、弹性十足
最重要的是鱼香味相当浓重
用料扎实、工序繁杂的达濠鱼丸
每一口都十分鲜甜
放几颗入白水里都是一道甜美的汤
汕头肠粉 |
肠粉是最常见的汕头小吃
如果要问汕头人“哪家肠粉最好吃”
“我家楼下那家”
一定是标准答案
不同于广式拉肠
汕头肠粉皮薄馅多
淋上酱油和菜脯粒
家乡独有的美味
牵挂每个汕头游子的心
汕头的牛|
牛肉俨然已成为汕头的标签
“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走出汕头”
这句话不是吓唬牛的
汕头的牛肉不排酸、不冷冻
讲究的就是新鲜和细致
一锤一锤打出来的牛肉丸
拥有机打无法比拟的Q弹口感
据说掉在地上还可以弹回碗里!
摩罗街猪肠胀糯米|
摩罗街的小吃种类繁多
最最出名的当属猪肠胀糯米
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猪肠胀糯米口感甜糯
吃多会略感油腻,可以蘸着桔油吃~
糖葱薄饼|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街头美食
糖葱薄饼在汕头的街边小摊很是常见
薄薄的饼皮摊开,中间放两块糖葱
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
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老妈宫粽球|
远近闻名的老店
居然开在不起眼的巷子里
但是好酒不怕巷子深
每天人满为患
汕头有句俗话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说的就是,老妈宫粽球
吃了才知道多好吃
白糜配杂咸|
不同于粘稠绵密的广府粥
潮汕糜里的米粒颗颗分明
而和白糜一起搭配的
必然是潮汕地区最经典的杂咸
无论是素的萝卜、芥菜、乌橄榄...
还是荤的虾苗、螃蟹、鱿鱼、
贝类及各种鱼类
几乎都可以用来腌制成杂咸
一碗白糜,简单的配上菜脯
奢侈点的配上鱼饭
可比吃米饭舒服多
水果蘸酱油|
汕头人吃水果,hin独特!
荔枝蘸酱油杨梅蘸酱油...
果肉蘸上酱油,酸甜与咸香交织
酱油的咸鲜刚好中和果肉的酸涩
爽口开胃
在这个盛夏的雨后
吃惯了泡在盐水里的菠萝
试试蘸着酱油的它
也许会打开你新世界的大门哦
汕头的“粿”文化十分悠久
有人说汕头人“万物皆是粿”
做粿这件事
几乎是每个汕头家庭的必备技能
汕头的粿品非常多
不同的季节对应的粿品皆不相同
红桃粿|
一个个桃红色的粿
看上去就很是喜庆
咸红桃粿的馅料是常吃的“香饭”
有米饭、猪肉、香菇、板栗
几乎每个节日家里都会做红桃粿
除夕夜,做红粿,求发财
过个节,做红粿,拜平安
冬节日,做红粿,谢神恩
吃下一个粿
接下来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鼠壳粿|
和红桃粿有颜色差异的粿
鼠壳粿的粿皮由鼠壳草制成
呈现出深灰绿色
大多鼠壳粿为甜馅,放在香蕉叶上蒸熟
咬一口又香又糯
甜红桃粿的馅则是甜糯米、芋泥和绿豆
朴籽粿
汕头人讲究“清明食叶”
说的就是朴籽粿
清新的嫩绿色
看上去像可爱的抹茶蛋糕
做得好的朴籽粿,看上去是“会笑”的
栀粿|
吃栀粿的过程很有趣
切栀粿不用刀
而是用一根细纱绳牵切成一小块
再蘸点白糖就能吃了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好栀粿
晚一点都怕买不到
无米粿|
无米粿也叫水晶球
粿品里面较受小孩欢迎的一种
无米粿外皮由薯粉制成,透明富有韧性
无米粿馅料多样
韭菜、绿豆、红豆、芋泥、土豆最为常见
薄皮厚馅的无米粿
十分可口,百吃不厌
鲎粿|
去摩罗街吃鲎粿
是童年的快乐时光
鲎粿煎熟后
淋上特制的沙茶酱
老板再拿剪刀咔嚓剪几刀
那香味没几个人能拒绝
咸水粿|
“水粿、豆花、草粿...”
推车吆喝着卖的水粿
想必每个汕头人都吃过
平淡无味的水粿淋上菜脯和糖浆
菜头粿
菜头=萝卜
菜头粿=萝卜糕
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伴随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蘸一下蒜蓉酱油或沙茶熬成的酱
幸福感都要溢出来了!
摇身一变成为美食
又甜又咸 一次能吃一大盒
除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民俗活动
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积淀的巨象呈现
潮剧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结晶之一
家里的老人都爱在电视上看潮剧
小时候
每逢村里有祭祀活动搭戏台
阿公阿嫲都会带我去看
为了抢前排还会早早就去那候着
拜月娘
中秋时节
汕头人会在自家阳台或者门口摆上桌子
献上朥饼、腐乳饼、书册糕
用以祭拜月娘(月亮)
妈妈会告诉孩子
“不能用手指月亮,会被刮耳朵”
出花园
汕头的孩子到了15岁
举行的成人礼“出花园”
寓意这天孩子走出花园
步入成人的世界
这天父母会准备好祭品
感谢“公婆母”对孩子的守护
营老爷
汕头孩子考试要“老爷保号”
年轻人找工作要“老爷保号”
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对自己说
“老爷”是汕头民俗文化中的守护神
“营老爷”是汕头的民俗祭祀活动
这天村里的壮年会扛着“老爷”
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赛大猪
每逢正月,鮀浦、月浦、澄海冠陇
下窖乡、鸥汀等地都有赛大猪的活动
而且每个地方的方式都不同
比赛的村民还会为自己的猪打扮
抬着猪往前冲,场面激动壮观
舞英歌
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
108好汉为营救卢俊义而攻打大名府
化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
不止是吃
潮汕人对喝也讲究
喝,就要喝工夫茶
学会喝茶
可以迅速拉近和汕头人的距离
汕头人喝茶是不分昼夜的
白天喝晚上喝
饭前喝饭后喝
对茶的执念
着实不一般
“一杯热茶足以让我忘却生活里80%的烦恼”
喝茶
是汕头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等一个人
陪我喝汕头的茶
潮汕三市都讲潮汕话
但在语调上稍有差别
大致上可以分为
韩江、练江、榕江流域三个语调
汕头话归属韩江流域语调
外地人一般听不出什么区别
都像“火星话”
大学同学让我教她汕头话
从雄心壮志到崩溃放弃
仅仅用了5分钟~
据说潮汕话是宇宙最难学的方言,
感受一下:
#hò hō hò#(很难学)
#早滴仔易#(早点睡)
#担做小李绝#(害羞)
#磨来瓦bong下#(打你)
#A住做尼阿#(那又怎样)
#哦尼桃佛好迈住迈#(阿弥陀佛最好不要)
学汕头话非三日之功
但对外地的朋友来说
其实你只要会这一句
我们就把你当兄弟
南笙贸易公司
每到夜晚灯火通明便会很好看
它是我们老城区的地标之一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可以说是汕头地标性建筑
现在春夏花开成海
美得不可方物
海湾大桥
位于汕头港东部出入口的海湾大桥
看到它
仿佛能听到家乡的召唤
南澳岛
位于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
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
风景秀丽,被人工开发比较少
除此之外
汕头好玩的还有很多
等一个人
陪我去......
西堤公园
小公园
汕头大学
北回归线标志塔
海湾大桥南澳岛
青澳湾
在潮汕没有令人抓狂的堵车
没有让人紧绷的生活节奏
没有让人望而兴叹的高房价
有的是无尽的美景和撩人的美食
一旦接触,就再也离不开
汕头这座海滨之城
有有情有义的人
有饱含故事的街
有历史风韵的景
每一寸土地
都能让你感受到汕头的独特魅力
等一个人,陪我去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