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同年,鲁庄公与齐桓公割地求和,桓公答应了,并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国大臣曹沫挟持了齐桓公,并借此要求齐国归还汶阳之田,桓公被迫答应,不过桓公也因此事在列国名誉大增。前681年,这次旨在协同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的“北杏会盟”上,齐国无形中便拉拢了鲁国的小兄弟宋、陈、蔡、邾等四国,另外一个小兄弟遂国则因为拒绝齐国的邀请入盟,而在会后遭到了齐国的灭国。齐国在这次会盟中,首次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齐桓公的威望自此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今天要说的是“鄄地会盟”,在这次会盟里,齐桓公在对陈国和卫国的排名上有点不合礼制,他给出的解释是“二王三恪”,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下这是怎么回事。提到鄄地会盟,就要说到齐桓公参与的前两次会盟,即北杏会盟和柯地会盟。实际上,这两次会盟,齐国针对的是鲁国。

诸侯会盟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历史现象,它的每一次举行,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甚至先秦历史的发展走向。

据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这两个多世纪里,各诸侯国之间共举行了275次会盟,其中有116次齐国都参与了。

各方势力一般在遇到国家间的利益纷争时,就会采取这种会盟方式,大家坐下来一起探讨怎么解决问题。

如郑庄公、齐僖公一般,齐桓公也非常推崇会盟这种形式,虽然其更多的时候是在为齐国谋一己之利。

今天要说的是“鄄地会盟”,在这次会盟里,齐桓公在对陈国和卫国的排名上有点不合礼制,他给出的解释是“二王三恪”,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下这是怎么回事。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1)

一、鄄地会盟前的两次会盟

提到鄄地会盟,就要说到齐桓公参与的前两次会盟,即北杏会盟和柯地会盟。

实际上,这两次会盟,齐国针对的是鲁国。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2)

前681年,这次旨在协同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的“北杏会盟”上,齐国无形中便拉拢了鲁国的小兄弟宋、陈、蔡、邾等四国,另外一个小兄弟遂国则因为拒绝齐国的邀请入盟,而在会后遭到了齐国的灭国。齐国在这次会盟中,首次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齐桓公的威望自此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

同年,鲁庄公与齐桓公割地求和,桓公答应了,并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国大臣曹沫挟持了齐桓公,并借此要求齐国归还汶阳之田,桓公被迫答应,不过桓公也因此事在列国名誉大增。

二、鄄地会盟

接下来就是鄄(juàn)地会盟。

公元前680年,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讨伐背叛盟约的宋国,宋国一看形势不对,就想重新与齐国交好。

于是,在鲁庄公十五年春,即公元前679年的春天,继冬月齐桓公、周王室卿士单伯、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相会结盟于鄄地后,齐桓公又召集各诸侯盟会于鄄地。

鄄地会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宋国对于齐国的附庸关系,二是让各诸侯国认可齐桓公的功业。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3)

在这次会盟上,齐桓公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参加第二次鄄地会盟的,除了第一次参加鄄地的成员,又加上了陈国,因此这次参加会盟的有齐、宋、陈、卫、郑等五国。

现在便说到了今天的重点,也就是这五位诸侯国的排名。

会盟的排名,一般按照这三点:第一是看爵位,第二是与王室亲疏,第三就是看实力。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爵称可以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除了周天子,徐、楚、吴、越等蛮夷诸侯国也是“王”的爵称;公,除了周公、召公等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宋国也是“公”的爵称;侯,这个爵称是西周、春秋时期最普遍的,比如鲁侯、卫侯、蔡侯、虞侯、曾侯、陈侯、纪侯、滕侯、薛侯等;伯,除了荣伯、井伯、单伯这些小国之君,有明确称伯的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子,有金文明确的只有北子和沈子;男,春秋时期有男爵的,目前发现的只有许国。

第一位是齐国,这个毋庸置疑,另外桓公凭实力坐上了这次会盟的盟主之位兼牵头人,他排在第一位,没人敢说个“不”字。

第二位是宋国,它是公爵诸侯国,但实力远不如宋国,所以紧跟在齐桓公之后,这个也没得说。

第五位是郑国,因为前面提到卫国和陈国都是侯爵诸侯国,所以作为伯爵诸侯国的郑国排在最后,这也自然没得说。

现在就差第三位和第四位了,卫国和陈国都是侯爵诸侯国,但因为卫国与周王室同姓(“姬”姓),而陈国不是(陈国是“妫”姓),所以在排名的时候,虽然两者爵位相同,但姬姓的卫国与周王室更亲厚,应该排在陈国前面。

也就是说,这次会盟的排名应当是齐、宋、卫、陈、郑

但做为盟主的齐桓公却没这么排,他把陈国排在了卫国的前面!

因此,这次会盟的最终排名是齐、宋、陈、卫、郑。

他这么做,宋、卫、郑有意见吗?

去年冬天也是在鄄地,虽然强压宋国一头,甚至是整个天下实际的霸主了,但因为有周王室的人(单伯)在,自己不太好出头。

但是,有称霸野心和称霸实力的他已经不允许自己再低调了。

宋国已经被齐国收拾得服服帖帖;郑国小霸过,但庄公的儿子们,比他们的老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们常年的内部政治争斗,让之前“小霸”的光荣岁月彻底成为了过去,这次来参会的郑厉公刚走马上任一年多,紧跟老大步伐才是正理,国内还没收拾好,更别想争霸中原了;而前来参会的卫惠公是由齐国拥立的,所以卫国自没有什么话说。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4)

三、齐桓公怎么突然要提携陈国呢

我们看看齐国的战略意图和陈国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当时可以拿得上桌面称霸的也就齐、宋、郑,但刚才解释了宋、郑只有“小弟命”,没有“霸主命”。

有人会问,那晋国呢?

不好意思,晋国的小宗整天想着怎么扳倒大宗以取而代之,并且在次年成功了,而那位日后有名的晋文公,当时还是个刚18岁的小伙子。

又有人会问,那楚国呢?

这次问到点子上了,鄄地会盟的时候,楚国当时是楚文王当政,这是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他继承了楚武王的遗志,继续行扩张之举,努力向北挺进。

也就是说,齐桓公要阻止楚国北进的步伐,不能让楚国影响他的中原霸主之位。既然要阻止,就要提到陈国了,陈国正是处在齐、楚之间,且紧邻楚国。

而齐桓公在这里提高陈国的地位,就是想要把陈国变成自己的“忠实小弟”,以便更好地和自己统一战线去对抗南边的楚国,或者拿陈国当作一个齐、楚之间的“挡箭牌”。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5)

四、二王三恪

也许有人说了,你齐桓公虽然在当时实力最强,但好歹旁边还有个周王室,你擅作主张,按个人喜好提拔某诸侯国地位,吃相不要太难看好吗?

不劳大家操心,这一点齐桓公早已想好一个强大的理由:因为陈国是“二王三恪”之后!

“二王三恪”是什么意思?

二王三恪,也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这是古代的一种政治礼制,属于宾礼之一,即历代王朝赐封前两朝王室后裔为王(二王),追封再往前三代的王室后裔为更低一级的贵族(三恪),除了赐封名号,还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同时标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远的可以追溯到虞舜,他封尧的儿子丹朱为虞宾;后来的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

到了西周,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蓟国,封尧后裔于祝国,封虞舜的后裔于陈国,封夏朝后裔于杞国,封商代后裔于宋国。

依照“二王三恪”的概念,我们知道离周朝最近的两个朝代是夏朝和商朝,他们的后裔分别被封在了杞国和宋国,这两个诸侯国就被称为“二王”;而蓟国、祝国、陈国因为是再往前三代的后裔,所以他们被称为“三恪”。

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二王三恪鄄地会盟)(6)

经这么一解释,陈国确实如齐桓公所说,是属于“二王三恪”范围的,这样一来,大家听了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自此之后,如陈国和卫国共同出席某次会盟或活动,“陈国排在卫国之前”便成了“国际惯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因为陈国春秋时期结束的前两年灭国的(陈国在前478年灭国,春秋时期是前476年结束)。

结语

“二王三恪”虽然只是鄄地会盟的一个小插曲,但也是齐桓公为了称霸中原扫清障碍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表明了他为达到目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当然,结果也如他所愿。

在此次鄄地会盟后,齐桓公基本上达到了联合列国,且为中原霸主的目的,而这一切也得到了“官方认可”,即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此记载“诸侯会桓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齐桓公自此成为了天下诸侯的霸主了。

是的,就在那个春天,齐桓公的“春天”也来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