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北大出身的教授(伍中豪北大出身)
伍中豪北大出身的教授(伍中豪北大出身)毛泽东同志是我军的缔造者,这一点名至实归。伍中豪是谁,真的比林彪还厉害?萧克上将回忆说:伍中豪没有林彪那种架子,他是北京大学文科三年级学生,是学文学的,有较好的旧学功底,被誉为"第四军的文学家"。叶帅也在林彪出事后也感叹地说:“如果伍中豪同志健在,十大元帅就会重新排座次。毛主席也许就不会那样重用林彪,林就不会成为接班人,我们党也不会遭受那么大损失。”著名现代史作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伍中豪如果没有牺牲,中共历史就会改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天安门举行。
在庆典仪式前,毛主席、朱总司令接见了来自各大野战军的代表。
当毛主席握着四野政委罗荣恒、三野代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的手时,感叹地说:如果伍中豪、黄公略在的话,他们该有多高兴呀!
一旁的朱德总司令说:是呀,他们都是开国大功臣,可惜过早牺牲了。
萧克上将回忆说:伍中豪没有林彪那种架子,他是北京大学文科三年级学生,是学文学的,有较好的旧学功底,被誉为"第四军的文学家"。
叶帅也在林彪出事后也感叹地说:“如果伍中豪同志健在,十大元帅就会重新排座次。毛主席也许就不会那样重用林彪,林就不会成为接班人,我们党也不会遭受那么大损失。”
著名现代史作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伍中豪如果没有牺牲,中共历史就会改写。
伍中豪是谁,真的比林彪还厉害?
毛泽东同志是我军的缔造者,这一点名至实归。
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十大元帅有五位是出自井冈山部队:除了朱德朱老总,还有林彪、陈毅、罗荣桓和彭德怀四位。
井冈山时期,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是第一军第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没有上井冈山之前,即1927年9月秋收起义的时候,伍中豪已经是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
被称为常胜将军、后来的三野代司令员粟裕,还是伍中豪的下属。
林彪在1927年8月,即南昌起义的时候,只是一名连长。
直到1928年,林彪才担任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营长。
伍中豪出生于1905年,比林彪大了两岁。
他不仅年龄比林彪大、资格比林彪老,学问也比林彪深。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只上过几年私塾,林彪跟父亲一样只读过四年私塾。
伍中豪出生家庭环境比林彪好多了,父亲是湖南省耒阳县的一个秀才,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样的学历,在中共领导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的学历是最高的,也只在南开大学学习一年。
十大元帅中,伍中豪学历也是最高的。
伍中豪入党时间也比林彪早,是十大元帅中入党较早的,仅次于朱德。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伍中豪报考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与林彪同期。
林彪在上黄埔军校的时候,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时的伍中豪,已经有了两年党龄。
在黄埔军校的表现,他也优于林彪。
他被分到的第一团是军官团,林彪所在的第二团为预备军官团,可见伍中豪在黄埔的成绩优于林彪。
正因如此,伍中豪军事生涯起点也比林彪要高。
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农讲所担任军事教官,林彪1926年10月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
跟毛泽东的渊源和交情,伍中豪也比林彪要深。
在广州农讲所的时候,伍中豪就认识了毛泽东,他们都是广州农民讲习所的教员。
讲台上的毛泽东气宇轩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深入浅出,将革命道理讲得头头是道,通俗易懂,赢得了满堂喝彩。
而伍中豪在讲台上发挥得也非常好,因为他文化基础扎实,将那些枯燥的军事知识讲得生动活泼,娓娓道来,也很受学员欢迎。
两人都才华横溢,满腹韬略,又都是湖南老乡,还都是共产党员,所以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毛泽东比伍中豪大了12岁,在私下里,他把毛泽东叫兄长;在教学中他们相互称老师,在谈到革命工作的时候,才叫同志。
而毛泽东则叫他小老弟,小老表。
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亲切地叫他豪子。
为了交谈更加方便,伍中豪索性带着自己的铺盖卷,在毛泽东的屋子里找来两条长凳和几块木板,搭了个简陋的床,两人朝夕相处 。
用毛泽东的话说,是“朝朝暮暮”。
在农讲所,两人经常彻夜长谈,伍中豪对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毛泽东是1926年5月到农讲所的,9月份就离开了。伍中豪在7月份就离开那里,参加北伐去了。
两个人在广州,只相处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是伍中豪却收获不小,受益匪浅。用他的话说,是为中国革命找到一个“解”。
在毛泽东身上,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分手的时候,毛泽东与他两人依依不舍。伍中豪坚定地说,自己将一生追随毛泽东,决无二意。
这时候的林彪,由广州北上武汉,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
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还不知道林彪是谁。而这时候的伍中豪,已经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是秋收起义的组织者之一。
伍中豪不是参加北伐了吗,他是如何到了毛泽东身边的?原来伍中豪随军参加了北伐后,被分配到了张发奎的警卫团当了连长。
担任团长的叫卢德铭,也是共产党员,黄埔二期毕业生。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卢德铭利用职务便利,将共产党人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安排在警卫团,将这支部队牢牢控制在手里。
这支部队原打算参加南昌起义的,可是没有赶上。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卢德铭率领的这个警卫团,赶上了秋收起义,成为湘起义主力。
卢德铭也是个军事天才,何应钦视察黄埔军校时赞他道:"这个卢德铭,文武兼备,将来会是一个将才。"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典礼上称赞:"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叶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后称赞:"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材。"
可惜秋收起义半个月,他就在战斗中牺牲。
毛泽东痛惜不已,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
秋收起义的主力军的指挥者,除了卢德铭,还有一个人,他叫余洒度,也是共产党员。
这时的伍中豪,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是余洒度(他是第一师师长)的下属。
在秋收起义途中,余洒度不服从毛泽东的指挥,极力反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坚持要"取浏阳直攻长沙",并且还跟毛泽东拍了桌子。
这时候,伍中豪掏出驳壳枪,态度鲜明地告诉余洒度:这里只有一个领导人,就是毛泽东。谁不听他指挥,我要他好看。
在伍中豪和陈毅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免除了余洒度的职务。
余洒度后来当了逃兵,跑到上海,脱离了共产党。
1933年,余洒度成为国民党第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在此期间开始利用职权贩毒。
1934年,贩毒事发,被押送回南京,蒋介石下令将其枪决。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余洒度在临走前,还和自己的老部下陈浩、徐恕、韩昌剑几人进行了谈话,后面这几人最终都叛变投敌,难免不是余洒度劝诫之“功”。
毛泽东派陈浩去茶陵建立根据地的时候,他把伟人的指示抛到脑后,整天只顾吃喝玩乐,还侵吞了缴获的几十两黄金。
毛泽东得知之后,下令让他们回井冈山。
可是在茶陵过着快活日子的陈浩却不愿意回到井冈山吃苦,而是打算叛变,投靠国民党。
千钧一发之际,伍中豪临危不惧,执行毛泽东指令,利用自己的威信,控制了部队,将叛徒陈浩等四人带回井冈山,全部处决。
值得一提的是,陈浩等人被枪决后,毛泽东下令在他们的遗体上盖了一面红军的军旗,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正是伍中豪的从容镇定,让井冈山度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毛泽东说他挽救了革命,把他比作是斩杀魏延的马岱。
走上井冈山之后,伍中豪表现突出,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伍中豪参加指挥大小战斗百余次,大获全胜。
伍中豪在一次战斗中,还“指挥”过毛泽东。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当时前有敌军围堵,后有敌兵穷追不舍,形势危如累卵。
这时候,伍中豪对毛泽东说,我们可以用"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战术,摆脱追兵。
毛泽东采纳了伍中豪的建议,果然甩掉了敌人。
部队顺利到达三湾后,毛泽东夸赞他说:豪子,你肚里高招不少呀!
那么林彪又是如何上了井冈山的?
林彪黄埔四期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当时叶挺并不认识林彪,两人没有任何交集。
所以说,林彪在北伐时期默默无闻,还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虽然林彪也随第25师73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历经上蔡、临颍等战役战斗,但没有建立什么功勋。
不然的话,早就提干了。
林彪在叶挺的部队待了一年,始终只是个排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蒋介石叛变革命,给了林彪表演的舞台。
林彪在聂荣臻、周士第的领导下,参加了南昌起义。
起义后,林彪才升任73团3营7连连长。
同年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直到1928年4月,林彪才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
这个时候,毛泽东跟林彪初次相见。
在毛泽东的眼里,林彪是个沉默寡言,但却精明干练,非常有主见的年轻军官。
实事求是地说,林彪虽然起点低,但进步非常快,堪称是后来居上。
林彪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跟伍中豪并驾齐驱,平起平坐了。
1929年3月,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升任红四军参谋长,伍中豪接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职务。
这时候,林彪是二十八团团长。
二十八团是南昌起义留下的部队,三十一团则是秋收起义留下的部队。
林彪也是替补担任二十八团团长的。
1928年8月25日,原来的团长王尔琢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毛泽东安排林彪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可见他和伍中豪的才能不分伯仲,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其实毛泽东心中,伍中豪显然更有远见,更能领会他的战略意图。
林彪对当时的形势曾经做出过误判,对革命前景感到悲观,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伍中豪却始终相信毛泽东,坚定不移跟他走。
而毛泽东对他的军事才华也更加欣赏,可以说言听计从。
当林彪跟伍中豪的意见相左的时候,毛泽东大多采用伍中豪的建议。
1929年1月,国民党出动将近20个团、4万多人大举进攻井冈山根据地。
敌人兵力是我军的5倍左右,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形势万分危急!
在此情况下,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由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与红四军32团留守井冈山,红四军第28团、第31团突围向外发展,以牵制敌人。
但是,突围红军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大家看法不一,争执不下。
有的主张向赣东,有的主张向赣北,有的主张湘南。
作为中层干部的伍中豪,却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向赣南进军,很多人对此表示无法理解,向他投去怀疑目光。
伍中豪分析说:“赣南地区不是繁华地带,交通不便,资源短缺,人烟稀少;但是那里山高岭多,有利于我们隐蔽。敌人来了晕头转向,我们可以从容自如跟敌人捉迷藏。物资短缺,我们可以过艰苦生活。现在本来就不到享福的时候。越是贫困的地方,国民党的统治基础越薄弱,我们的地下组织也越健全,群众越是拥护我们。”
最后他总结说:“为了从哪方面讲,向赣南突围都是最佳选择!”
对于他的主张,林彪坚决反对,还拍了桌子,他觉得向赣南是走上绝路,主张红军要向赣东挺进。
会议上,毛泽东一直没有说话,他在仔细分析大家提出的策略。
当他听到伍中豪的发言时两眼放光,觉得他说得有理,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当即拍板向赣南推进。
正如伍中豪所料,红军到了赣南如鱼得水,扭转了被动局面。
1930年春,毛泽东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感慨地:"红军在赣南有今日的大好局面,伍中豪应记第一功,当初是他力主到赣南来的。"
3月20日,红四军改编,伍中豪担任了第三纵队司令。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林彪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
1932年3月,林彪出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因此 有人说,林伍二人是井冈山的绝代双鹰,或者绝代双骄。
我们说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人会认为,伍中豪是个儒将,只会运筹帷幄,不会冲锋陷阵。这样想的话,那就完全错了。
伍中豪打起仗发起飙来,战斗力一点也都不比张飞和关羽逊色,别看伍中豪温文尔雅,一上战场就发狠,变了一个人,凶神恶煞一般。
他打仗还有个特点,说起来你也许没有想到,那就是爱喝酒。
说起喝酒打仗的将领,很多人会想起“酒司令”、9兵团的宋时轮。
但是跟伍中豪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警卫员上街打酒,打来的酒,他三口两口就喝完了,又喊警卫员去打酒。警卫员说,你的伙食尾子全打酒了,哪里还有钱去打酒?
宋任穷的名字就是伍中豪喝酒时给改的。
宋任穷本名宋韵琴,三湾改编后,伍中豪任三营营长,宋任穷为三营七连文书。
伍中豪一边喝酒一边念着这个名字:“宋韵琴,宋韵琴。这个名字不好,像个女人的名字,改了吧!”
接着他念念有词地在嗓子眼里转着:“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突然停住了,说:
“就叫宋任穷吧!”
于是,宋韵琴从此成了宋任穷了,一直沿用下来。
后来有人说宋任穷的名字是毛泽东改的,这是误传。
伍中豪不但平时喝酒,到战场上也喝酒。
1928年2月,赣敌二十七师乘工农革命军攻打遂川、后方空虚之机,出动一个营抢占了宁冈城。
宁冈是井冈山的北大门,敌人占领宁冈之后,直接威胁到了井冈山根据地。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打开井冈山的斗争局面,毛泽东下令攻取宁冈城。
工农革命军的攻城兵力为一个团两个营,伍中豪率领的第三营担负主攻任务。
宁冈城虽然不大,但城墙修建于清末,非常坚固。
当时我军装备很差,不但没有攻城的大炮,甚至连手榴弹都没有。
因此攻城难度非常大,守城的敌军非常嚣张。
伍中豪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用火攻。
总攻开始后,当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抬着一节节竹梯、扛着一捆捆柴草冲到城下,架起梯子顺着梯子往上爬的时候,敌人开始往下狂扔手榴弹和石块。
在敌人的疯狂攻击下,许多同志不是中弹牺牲,就是被砖头石块打伤。
伍中豪见状发怒冲冠,把目光转向身后的警卫员。警卫员知道他的习惯,赶快将酒壶递过去。
伍中豪接过酒壶,一仰脖子咕咚把一壶酒全灌进肚子。
然后猛虎般蹿上梯子,闪电似的冲上城墙。
战士们看营长上去了,争先恐后跟了上去。
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搏斗,城门最终被火烧垮了。
后面的大部队冲过浓烟烈火,像潮水般涌进城去。
1930年5月18日,伍中豪率领红军第三纵队,再次进入闽西,1930年5月23日至6月9日,先后三次攻克龙岩,全歼陈国辉旅2000多人,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开辟闽西根据地的基础。
6月中旬,第三纵队扩编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伍中豪任军长,并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对于这员爱将,毛泽东宠爱有加。
6月下旬,伍中豪不幸患了肺炎,被迫住进中央红色医院。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焦心如焚,前去看望。到了病房门口,被医生挡驾,因为肺炎很容易传染。但毛泽东执意要进,不由分说。
在伍中豪住院的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只要不是有要事,天天都去看望。一去就坐在伍中豪睡的小铁床旁边问个不停;吃了什么药,好点没有,想吃什么?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伍中豪这名爱将多么关怀。
毛泽东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伍中豪才华过人,是毛泽东不可或缺的助手。
毛泽东对他的倚重,从下面一点事可以看出。
1930年8月,红军攻打长沙受挫。
但原因不是具体指挥出现失误,而是上级官僚主义。
当时红军的装备,根本就无法组织起那么大规模的攻坚战。
回到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对留守的伍中豪痛心疾首地说:"中央要求取长沙,攻武汉,这个决定不对呀!"
伍中豪说:"是呀,我们只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才是上上策”。
毛泽东是上级,对自己的下级说出如此推心置腹的话,足见毛泽东对伍中豪的看重与两个人的默契。
可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才华过人的良将,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1930年10月,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伍中豪带领一个排的警卫,从吉水出发,去横江渡调集赣西南各县独立团,准备向福建漳州进军,途经安福县城时,突然遭到安福靖卫团的袭击。
伍中豪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战士死亡过半,突围至城郊,弹尽援绝,伍中豪被靖卫团团长罗汉苟给杀害了。
伍中豪遇害时,年仅25岁。
得知伍中豪牺牲的消息,红十二军数千多官兵泣不成声。
毛泽东躲在屋子里,一连几天没有出来。
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暴跳如雷,一拳将桌子砸出个洞,发誓要为战友报仇。
他派出5000多红军,将安福县的靖卫团层层包围,全部歼灭。
杀害伍中豪的凶手罗汉苟被抓住后,彭德怀亲自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
在一万多红军的怒吼声中,凶手人头滚落在地。
红20军军长曾炳春双手捧着伤害伍中豪的凶手的污血,洒在了伍中豪的坟前。
此后,绝代双骄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林彪。
有人说,如果伍中豪不死,革命也许会早点成功,长征路也许就不会走,林彪也就不会如日中天。
历史没有假如,话说回来,军旗本来就是热血染红的,是打江山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正如金一南所评论的那样,“残酷的牺牲让我们知道,不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是一个挫折接着一个挫折、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才摔打和筛选出一批优秀的红军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