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年更新计划图(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
青岛三年更新计划图(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始于1978年的这轮区划调整 主要着眼于城市规模的扩张。”青岛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认为 每次城市区划调整的大原因都是相似的 那就是现有的区划不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城市发展新的需求 必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但每次调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1978年的这轮区划调整 以规模扩张为主 经过这轮调整 青岛的城区面积迅速扩大 保证改革开放初期 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调整 使青岛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1987年2月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1988年11月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至此 青岛市所辖6个县全部撤县设市(县级) 成为全国第一个二级城市群。从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到过万大青岛之“大” 始于1978年的那轮区划调整。1978年前 青岛的面积并不大。1949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从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到现在的超过一万平方公里 从狭窄的南北带状发展 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 再到“三湾三城” 改革开放40年 历经四轮大的区划调整 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
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 感受着历次调整、发展的变化:曾经破落的“城中村”双山 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都心”商圈;老胶南曾经的荒地滩涂上 高楼拔地起 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吸引中国知名科研院所、高等学府、高新技术企业的大磁场;即墨市变即墨区 一字之差 民众生活更加便利……
■1978年开始大扩容
从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到过万
大青岛之“大” 始于1978年的那轮区划调整。1978年前 青岛的面积并不大。1949年 青岛全市面积仅有210.65平方公里 和现在青岛市南、市北、李沧三个区加起来的面积相当。之后经过几次调整 面积有所扩大 至1961年到950平方公里后 一直保持稳定。
1978年11月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的大部分划归青岛市管辖 青岛全市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1983年10月1日 潍坊地区所属的平度县和烟台地区所属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大青岛格局初步形成 全市区划由此分为市南、市北、四方、沧口、黄岛五区及崂山、即墨、胶县、胶南、莱西、平度六县 全市总面积达到10654.1平方公里。
1987年2月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1988年11月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至此 青岛市所辖6个县全部撤县设市(县级) 成为全国第一个二级城市群。
“始于1978年的这轮区划调整 主要着眼于城市规模的扩张。”青岛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认为 每次城市区划调整的大原因都是相似的 那就是现有的区划不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城市发展新的需求 必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但每次调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1978年的这轮区划调整 以规模扩张为主 经过这轮调整 青岛的城区面积迅速扩大 保证改革开放初期 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调整 使青岛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
■1994年东移、北进、西跨
奠定环湾发展基本格局
1994年区划调整前的青岛市区 囿于9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南北狭长的一带 城市发展已经展不开手脚。此轮调整 青岛的总地盘没有变化 却让青岛的城区面积大大增加 直接带动了青岛东部城区的飞速发展 形成了“东移、北进、西跨”的城市空间展布格局 为建设大青岛注入力量。
将台东区、市北区、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和错埠岭街道合并 加上崂山区中韩镇的一部分 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四方区往北扩大到李村河南岸;将沧口区剩余部分与李村镇合建为李沧区;将崂山区作大的调整: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四处乡镇组成新的崂山区 原崂山区北半部的8处乡镇组成城阳区 一部分合并到李沧区……
1994年区划调整前的台东区和市北区 面积都极小。调整后的新市北区面积大了 也给大手笔的规划提供了空间 浮山后从此发展起来。新行政区划调整后 以前的崂山区从郊区调整为市区 崂山区成为一方热土。
这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后 青岛市区级建制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 市区总面积达到1316.27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2121021人。调整后的区划为七区五市 以青岛核心区为中心 向东、北、西三个方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形成了“东移、北进、西跨”的城市空间展布格局 其中东面就是崂山区及其周边 西面则是西海岸 北面就是城阳区及其周边。这一轮调整为建设“大青岛”注入了力量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也为青岛的环湾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资源重组优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强势崛起
2012年12月1日 青岛市再次经历区划大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 设立新的市北区 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撤销黄岛区、胶南市 设立新的黄岛区 以原黄岛区、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
“这一次的区划调整 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的优化 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冷静认为 这一轮调整涉及的四个区市 两两各有特色 发挥各自优势 就可以拧成一股绳。
以市北区和四方区为例 相比于四方区而言 市北区的商业、服务业相对比较发达 有很好的商业圈 可以充分带动四方区商业的发展。而合并后的新市北区 新都心商圈的迅速崛起 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儿。
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后的新黄岛区 在2014年6月3日 成为第九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 从此 西海岸新区成为了青岛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不论是经济增长率 人均收入增长、GDP总额都是青岛市的龙头。
在已批复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 作为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任的国家级新区 西海岸新区先行先试 率先设立了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昔日偏远的渔村荒滩 变成了一座总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城。短短几年时间 已经变为吸引中国知名科研院所、涉海高等学府、高新技术企业等落户入驻的“引力场”。
这一轮的区划调整 也与2012年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相呼应。
■2017年即墨撤市设区
三湾三城大格局形成
2017年10月30日 即墨区正式挂牌。撤市设区 自此即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自1989年撤县设市以来 即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标志着千年商都正式跨入“即墨区”的新时代。即墨撤市设区后 青岛市行政区划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 青岛市区面积达到5214平方公里 青岛城区常驻人口增加至611万 从此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在2017年的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框架“三湾三城” 就是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 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即墨鳌山湾成为青岛“三湾三城”格局中的一个支点。撤市设区后 由于与主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即墨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即墨市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民生事项也将享受青岛的福利 实现与主城区的逐步统一 社会保障体系会更加健全。
双山老照片。
现在建起的双山鑫城。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原来是一片滩涂。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现状。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见证一 从七个村到繁华的“新都心”商圈
王彦武 河西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 在河西街道工作了16年。
河西村、华光村、河崖村、小水清沟村、双山村、大山村、保儿村 在1994年的那轮青岛市区划调整中 崂山区李村镇的这七个村子划到了原来的四方区 又在2012年的区划调整中并入市北区。
从崂山区到市北区 从七个村到“新都心”商圈 从最初的河西、双山两个街道 到后来合署河西街道办公 伴随发展再次分为河西和双山两个街道 王彦武近距离见证了这七个村子的蜕变。
从农村人到城里人的变化
“那时七个村也就一万多人 产业很单一 村里收入大多靠租赁土地给人做点儿小买卖 没什么大商业 也没有什么公共设施。”王彦武回忆道 1994年刚划入原四方区时 七个村还分成了两个街道 河西村、华光村、河崖村和小水清沟村组成河西街道 双山村、大山村和保儿村则组成双山街道。但到1995年 这七个村就不再分两个街道 而是合署为河西街道 办公地点就在现在的河西街道办事处所在处台柳路291号。
在1994年 从崂山区到四方区的变化 意味着从农村人到城里人的变化。不过王彦武告诉记者 当时一万多村民的身份并未因区划调整而一夜改变 到了四方区的他们仍然是农业户口 直到1998年 才陆续完成“农转非” 在身份上成为城市人。
在有了城市人身份后 村里不少人尤其是老人 还面临着保障问题 因为他们都没能纳入城乡保障体系中。王彦武说 年轻人工作了单位还能给缴保险 但老人就没有 这种状况直到2006年左右时都没改变 后来青岛市出台了政策 解决了他们的保险问题 老百姓真正开始得到实惠。
旧村拆了居民富了
王彦武在河西街道的工作 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和旧村改造有关。在他看来 旧村改造、统一规划 让这七个村真正变了模样。
2004年12月18日 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长沙路经济适用房工程正式启动 四方区旧村改造工程也由此拉开序幕。在王彦武记忆中 四方区的拆迁谋划工作在2002年时就已经开始 2003年全面摸底 2005年开始拆 到2007年 拆迁工作基本收尾 新房开始陆续盖起来。
“拆迁老百姓是得到实惠的。”王彦武说 河西街道的拆迁政策是“进门算面积” 拆迁后 大部分家庭都分到两套以上的房子 多的家庭分到了六七套。“有的村原来还欠着大量外债 旧城改造后 债务也都还清了。”王彦武说 旧城改造让这7个“城中村” 真正改变了面貌 经济富了 老百姓也真正有保障了。
新都心商圈崛起
采访中 王彦武感慨 现在的河西街道 再不是曾经与青岛形象格格不入的“城中村” 狭窄的街道、泥泞的土路、破败的房屋都已成为历史。车流如织、高楼崛起、商业林立 3号地铁线横贯其中 曾经的城中村已经崛起为“新都心”商圈。
1994年 从崂山区划入四方区 从农村到城市;2012年 从四方区划入市北区 从两区交接处变为新市北区的“心脏”所在 七个村伴随青岛的区划调整 一步步走上中心舞台。
2009年 以旧村改造为契机 青岛新都心规划正式提出 万科、保利、中海等地产商领衔开发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15年 麦凯乐新都购物广场盛大开业;2016年 凯德MALL新都心开业……
“今年 河西街道又分成河西和双山两个街道了。”曾在1995年时合署河西街道办公的河西和双山街道 在2018年又分开了 双山街道挂牌的日子为2018年1月9日。
在双山街道挂牌的当天 湖岛街道也挂牌了。这两个街道正好位于市北区快速发展的新都心商圈和欢乐滨海城。再回到1994年区划调整时 原崂山区的10个村和原沧口区的5个街道办 划给了当时的四方区 并成为原四方区发展最迅速的东西两翼 新都心和滨海新区 在2012年划入市北区后 是蓬勃发展的新都心商圈和欢乐滨海城。
■见证二 荒野滩涂上建起军民融合示范区
“我们这儿就是在一片滩涂上建起来的。”大学毕业后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的周文婷 经历着身边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
周文婷工作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 “科技园2014年开建 当时 除了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周围茫茫一片滩涂 三年多时间过去 变化已经很大了。”
三年多的时间 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先后建起了科研办公楼、中试基地和人才公寓 周边 不断有新的大楼拔地而起 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随着滩涂湿地变高楼 人气也旺了起来。“就退回两年前吧 晚上下班 周围都看不见个人 想打辆出租车都打不着。”周文婷说 自己和同事们经历了特别荒凉的一个阶段 但现在周边的路都修好了 整洁宽敞、亮化也很好 海军公园引来了游客 入驻企业引进大量人才 常住人口开始增加 周围的商铺多了起来 小店也可以提供外卖了。
在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保障中心总经理李岩看来 这儿虽然曾是一片滩涂 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立后 发展规划十分清晰 特色非常鲜明 有别于国内其他产业园区。李岩认为 这儿并不是简单的造城 而是在核心区域内着力引进科研院所、高等学府、技术型企业 打造智慧高地 产业项目质量高 发展后劲十足。“像我们的科技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 已投产水下无人潜行器、涉海新材料等90多个涉军产业项目。”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