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2. 一类合成词仍是称谓语,但指称对象改变。 “老妈公(对妻子的谑称)”也一样。阿姐夫、阿妹夫,分别指姐夫、妹夫,具有亲昵的色彩。“阿囝”是对儿子的爱称。1. 一类合成词称谓对象没有改变,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在莆仙话中,“丈人公”由丈人而来,都指妻子的父亲,但前者表示尊敬。 “乃团”指妻子的弟弟,在后边附加箍后变成“乃团箍”,仍然用来指称妻之弟,但含有戏谑之意。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音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语言遗存。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1)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言发达,特别是动词。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的“装”字,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具有亲属关系的人的语词。莆仙话亲属称谓词通过附加、复合,就变成了合成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从结构上,这些合成词可分成两类,一种是附加成份在称谓词前边,如“老叔公”、“外头孙”。

另一种是附加成份在称谓词后边,如“阿嫂头”、“丈人公”。而从意义上,这些合成词可分成以下几类。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称谓语都用于叙称。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2)

1. 一类合成词称谓对象没有改变,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在莆仙话中,“丈人公”由丈人而来,都指妻子的父亲,但前者表示尊敬。

“乃团”指妻子的弟弟,在后边附加箍后变成“乃团箍”,仍然用来指称妻之弟,但含有戏谑之意。

“老妈公(对妻子的谑称)”也一样。阿姐夫、阿妹夫,分别指姐夫、妹夫,具有亲昵的色彩。“阿囝”是对儿子的爱称。

2. 一类合成词仍是称谓语,但指称对象改变。

莆仙话阿舅指舅舅,但阿舅囝却指小舅子,即妻子的弟弟,也即“孩子他(她)舅舅”。这是一种从儿称谓,即跟着子女去称呼。

同样,阿妗囝指妻之兄弟的妻子。阿姨囝即“小姨子”,指妻子的姐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呼都用于姻亲,用于称呼妻方的亲属。

而且是男人用的从儿称谓。莆仙对夫方的亲属都有单独的称谓词,如大伯(丈夫的哥哥)、阿嫂、小姑、小郎(丈夫的弟弟)。

而对妻方的亲属则用从儿称谓,表示尊敬。同样,莆仙话“孙”指孙子,但外头孙,指女儿的儿子,与里头孙(儿子的儿子)相对。后者也叫“正孙”。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3)

3. 一类合成词只用于指该称谓对象中的一类人,不是称谓语。

闲老爸,指对子女不负责任、不管家事的父亲。阿嫂原指嫂嫂,“阿嫂头”则用于指那些对小姑、小叔子或弟妇管束很严的嫂嫂,俨然是个“头儿”。

类似的有“阿姐婆”(婆读如袍),指对弟妹管束很严的姐姐。这三个词一般不用于称呼,只用于指称那一类人。

4. 一类合成词变成拟亲属称谓词,用于对称特别是打招呼。

叔公,在莆仙亲属称谓中指祖父的弟弟,也可用于儿童称呼比自己高两个辈分的无亲属关系的男性,“老叔公”则是对老年男性的尊称,意思为“老公公”。

后两者由亲属称谓变成了拟亲属称谓,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其目的在于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能使被称呼者感到受尊重和亲切,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

类似的有婶妈,原指祖父之弟弟的妻子,也可用于儿童称呼比自己高两个辈分的无亲属关系的女性。老婶妈则指老婆婆。还有“老婶妈屈”,也是指“老婆婆”(叙称),但含有厌恶意。

同样,阿弟(弟弟)也可用于称呼男性晚辈,阿弟囝则指小男孩。阿妹(妹妹)用于称呼女性晚辈。小女孩的泛称比较多,有阿妹哥、阿妹囝、阿妹丁。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4)

5. 一类合成词用于称呼女性亲属。

在莆仙,表示男性范畴的称谓词常常是无标记的,如乃甥(外甥)。

表示女性的称谓词除了从亲属关系词上可以看出性别的如“阿姑(姑母)、阿妈(奶奶)外,一般要加上标记“女”,如乃甥女(外甥女)、乃侄女(侄女)。

囝、孙分别指儿子、孙子,但女儿、孙女则要分别说成婶娘囝、婶娘孙。“女儿的女儿”则要说成“外头孙、婶娘孙”。

另外还有阿妈头,指鸨母,也用于比喻那些气势汹汹骂人的女人。新妇囝则指童养媳。男女囝指儿女。囝儿指儿子。囝孙孙,是子子孙孙的意思。

有两下子莆田方言(莆田方言的组合)(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