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顺与卢沟桥(宛平卢沟桥纪行)
张太顺与卢沟桥(宛平卢沟桥纪行)孙子问我: 凭什么日本军队可以驻扎中国的宛平?我一时不知该怎样给一个小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是说远自满清的慈禧王朝昏庸懦弱,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允许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军队驻扎京津,让中国的耻辱延续了半个世纪?还是说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早就与“八国联军”一起攻占了北京,并在1931年9月18日全面占领我国东三省?抑或是说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让日本法西斯愈加骄横,让大半个中国落入鬼子之手?我只能说国家羸弱,官僚腐败,民心涣散,就会任人欺凌。孙子似有所悟,待到参观了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仿佛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卢沟桥向东连接着宛平古城的西门,共同构成通向北京的门户与要塞。“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国军民誓死保卫宛平古城,一次次挫败了日军的挑衅与进攻,让这座古城成为威武之城、英雄之城。如今宛平古城原有的县衙、驿站、酒肆等已不复存在,后期复建的大街两侧的仿古建筑,倒
暑假期间,我们与孙子一起,专程赶往遐迩闻名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参观游览凝结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悲壮之地,共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七事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期间,宛平城、卢沟桥都聚集了不少北京和外地的游客,一批接一批的旅游团和夏令营的中小学生,先后走进这饱经沧桑的的抗日战争重要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宛平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军队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进攻。这个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百年沉睡的中华民族从此唤醒,从衰败沉沦中走向浴火抗争,直至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让古老的中国重拾民族自信与自强。
历史久远的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永定河上。在它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卢沟桥渡口就是燕蓟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战略咽喉之地。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始建卢沟石桥,至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取代了不再适应当时政治军事经济需要的渡口浮桥,使之担负起畿辅防卫和北京通往南方的交通运输任务。明代以来,卢沟桥历经多次修葺,清朝康熙年间又予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进行过无数次维修保护,较为完整地恢复了古桥原貌。
卢沟桥不仅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整个桥体为十一孔联拱,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桥面坡势平缓,桥中微微突起,两侧设置石栏,石栏立柱上雕有石狮子几百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些已进入“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歇后语的石狮子,历经风雨剥蚀,特别是战争炮火的摧残,有些已风化、损毁,真的很难数得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七百多年前就在游记中称赞卢沟桥是一座“美丽的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而与此相映衬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则以独特的景观引人无限遐思。
卢沟桥的两端矗立着汉白玉石碑,分别是清朝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碑和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壮观苍劲的碑亭华表,雕刻精美的桥上石狮,与经年踩踏得凹凸不平的桥面相映成趣,让卢沟桥的历史沧桑感愈加浓重。小心翼翼地走在这座熔进了血与火的记忆的古桥上,耳畔似乎鸣响着隆隆的枪炮声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铿锵誓言,眼前闪动着中国军人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矫健身影。人们不仅为这座“京华名胜”叹为观止,更为这座彰显中华民族魂魄和脊梁的英雄桥而骄傲。
卢沟桥向东连接着宛平古城的西门,共同构成通向北京的门户与要塞。“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国军民誓死保卫宛平古城,一次次挫败了日军的挑衅与进攻,让这座古城成为威武之城、英雄之城。如今宛平古城原有的县衙、驿站、酒肆等已不复存在,后期复建的大街两侧的仿古建筑,倒更接近我国传统的街景。这里不仅有景区常见的商铺饭馆,也有开着冷气的书吧茶座。从八百多年的石桥走来,穿过弹痕依旧的明城墙,徜徉在三百多年的古城街巷,仿佛穿越历史空间,不断在古朴与时尚中切换。虽然曾经的枪炮声早已沉寂,战争的硝烟俱都散去,但处处可见的抗战遗迹告诉人们,对历史的回望一刻也未停止。
孙子问我: 凭什么日本军队可以驻扎中国的宛平?我一时不知该怎样给一个小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是说远自满清的慈禧王朝昏庸懦弱,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允许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军队驻扎京津,让中国的耻辱延续了半个世纪?还是说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早就与“八国联军”一起攻占了北京,并在1931年9月18日全面占领我国东三省?抑或是说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让日本法西斯愈加骄横,让大半个中国落入鬼子之手?我只能说国家羸弱,官僚腐败,民心涣散,就会任人欺凌。孙子似有所悟,待到参观了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仿佛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1987年7月7日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筑风格与卢沟桥、宛平城传统风貌一致。宏大的和平广场,烘托着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前的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占地面积35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以“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为主题,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分八部分,全景式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突出表现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激励人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战争遗物、一个个烈士雕像前,我像置身炮火连天、硝烟滚滚的战场,看到了中国军人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感人身影,听到了八路军战士高亢嘹亮、激励人心的冲锋号声。眼前幻化出万山丛中、百里水泊、轻纱帐里、铁道线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画面,浮现出东北义勇军、水上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这些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一支支抗日队伍。展览的显著位置,展出了震惊中外的的台儿庄大捷珍贵图片,和传奇的铁道游击队建队地址、队员用过的大刀和钱币等,这令我们在场的枣庄人兴奋无比,纷纷在展板前合影留念。
全民族的抗战,使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从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几个世纪的中国。在卢沟桥、宛平城这个大的历史地标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个集中了全国人民抗战史实的宏阔展馆里,我们心中的爱国之情再次被召唤。孙子和那些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一样,神情肃穆地阅读展板文图,无比崇敬地瞻仰抗日烈士遗物,并不时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珍贵的资料。在参观半景画馆时,因观众较多,我们站在室内后排,孙子个小看不到。我就把他抱起来,举到我实在举不动的程度,让他能观看到全部。大家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鲜血,心中都涌动着无限爱国激情,谁又能轻易忘却那曾经的耻辱和先辈的抗争?在观众留言簿上,孙子恭恭敬敬地写下8个字:“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表达的其实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以卢沟桥、宛平城为起点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熔铸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这种精神,卢沟桥的石狮子再多,也是有形无力;宛平城的砖墙再高,也难以抵挡敌人的炮火。步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回眸宛平古城和卢沟桥,心中那轮勾人思绪的明月愈加清澈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