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第一个阶段是“进料加工模式”。 3种角色之间是既合作又博弈的关系,代工行业的商业模式在这一关系下走过了3个阶段。上游为零器件供应商,比如为苹果提供触屏玻璃面板的蓝思科技。中游就是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下游是品牌商,比如苹果、华为、小米。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1)

MSCI新兴市场指数近期新增了12只中国内地市场股票。其中,富士康的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赫然在列。

在传统认知中,富士康是一个代工企业,低端、利润低。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每年能获得3 500亿元的营收,大约相当于1.5个腾讯(腾讯2017年全年营收为2 377.6亿元)。此外,它还有由苹果、亚马逊、华为、戴尔等组成的超一流客户群。

事实上,富士康在商业模式设计上是一只极具想象力的“独角兽”。


B/S模式的秘密

高度概括代工行业,我们大概能够得到3种角色。

上游为零器件供应商,比如为苹果提供触屏玻璃面板的蓝思科技。

中游就是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

下游是品牌商,比如苹果、华为、小米。

3种角色之间是既合作又博弈的关系,代工行业的商业模式在这一关系下走过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进料加工模式”。

下游品牌商提出需求;代工厂向上游供应商采购零器件,再进行组装;最后,代工厂把成品交付品牌商。

进料加工模式下,品牌商较难把控采购环节,容易出现一种情况:代工厂与上游供应商勾结起来,吃品牌商的差价。

于是,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化为“来料加工”模式。

品牌商越过代工厂,直接向上游采购零器件,再运给代工厂加工组装。

在来料加工模式下,品牌商采购规模更大,品牌商整体采购量远大于单一代工厂采购量,因而获得更具优势的成本价格。

但是,在来料加工模式下,代工厂的收入只剩下微薄的代工费,在资本市场上很难要到理想的估值。而品牌商的资金压力也因采购零部件而急剧增加,很难专注于研发、渠道等更重要的环节。

最后,代工厂与品牌商达成了默契,行业进化到第三个阶段:B/S商业模式。在工业富联招股说明书的第63页也特别提出,报告期内,发行人部分原材料采购采用B/S(Buy and Sell)模式。

在B/S模式下,仍是品牌商直接向上游供应商采购零器件,关键不同在于:中游代工厂又向品牌商采购了上述零器件,生产完成后再以成品价格交付给品牌商。

苹果公司和富士康之间,有多个核心原材料采用B/S模式:苹果买进来,卖给富士康;富士康组装完,成品再卖回给苹果。包括主芯片、印制电路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手机前盖板触摸屏等高附加值原材料。

在B/S模式下,富士康向苹果公司买、卖的环节意义重大。虽然富士康的利润空间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收入却从代工费变为成品出厂价值,收入实现暴增。而苹果公司也甩掉了采购资金压力,可以专心做一个品牌商。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2)

以iPhone6 Plus为例,据市场研究公司IHS的一份调查,iPhone6 Plus的部件与劳工成本为216美元,其中代工成本只有4~4.5美元。

如果我们采信IHS的数据,并不考虑其他任何影响因素,那么在来料加工模式下,苹果公司要为每1部iPhone6 Plus压上211.5美元的采购成本,而富士康每加工1部手机的收入是4.5美元。

而在B/S模式下,苹果公司的采购成本转嫁给了富士康,富士康每加工1部iPhone6 Plus的报表收入可以变成216美元。

东西没变、利润空间没变,富士康虽然只多了买卖(B/S)两个环节,但收入就暴增至之前的50倍,极大提高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要价能力。

2018年6月,工业富联以载入史册第11位的IPO募资规模,登陆上交所,市值最高曾突破5 000亿元。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3)

不过,B/S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富士康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示:客户与供应商相同,即生产原材料的定价权不易把控。

在客户高度集中情况下,如果客户提高原材料销售价格,同时又压低产品价格,富士康的处境就很尴尬。这一局面事实上是成立的,苹果公司已经是手机行业的“利润垄断王”。

当然,最大的问题仍是B/S“可调节收入、利润”,证监会对此高度“敏感”。

采用B/S模式的企业过会情况非常惨烈,2018年以来已否掉包括腾远钴业、信联智通、联德精材,以及小米的代工厂龙旗科技。

专注才是最好的

企业采用B/S模式后,一般会出现3个财务“征兆”。

1. 原材料成本高企;

2. 应收与应付同时高企;

3. 毛利率异常。

2015-2017年,工业富联直接原料成本全部超过2 000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全部超过80%。也就是说,作为一家代工企业,富士康的最大成本并非人力成本,而是原料成本。

同样的,2015-2017年,富士康应收账款分别高达470亿元、545亿元、785亿元,2017年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已经过半。同时,富士康应付账款分别是347亿元、430亿元、768亿元,2017年应付账款占总资产比重超过60%。

应收和应付同时高企,可以视作:苹果拖账、富士康也拖账,苹果与富士康一起在账期上“碾压”上游零器件供应商。

不过,与被否企业不同,工业富联并未出现第3个征兆:毛利率异常,否则也难逃被否命运。

2015-2017年,富士康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50%、10.65%和10.14%,虽然看起来数据并非亮眼,并且近年还略有下降,但比较来看仍属于一个产业链中的巨头“该拿”的范围(2017年毛利率可对比公司均值为:9.62%)。

B/S模式无形中可以放大品牌商、代工厂的收入。下游强势的品牌商可以通过延长上游零器件商账期、缩短代工厂账期实现不菲的账期收益。

而且,相较于其他两种商业模式,B/S对于富士康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从2007年开始,富士康开始代工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行业进入井喷期。这是一个变化速度空前迅猛的时代,主流手机品牌的产品更新速度是一年、半年,甚至3个月,这就对代工企业提出更高要求—把全部精力投放于生产制造环节,跟上品牌商的需求。

B/S模式恰恰能让富士康倾注全力于生产制造,它既不参与上游采购,也不参与下游订单制定,只参与大规模批量生产。

官方谈富士康厂区情况(财报解读血汗工厂)(4)

富士康生产车间的女工们

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可以采用一组关键数据: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现金周转天数。

据表可见,富士康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基本不变,存货周转天数下降,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上升,整体现金周转天数大幅下降。

这意味着,富士康的出货更快,而对上游欠款可以拖得更久,对上、下游话语权逐年增长。

更关键的是,专注组装一段时间后,富士康悄悄“升级”了。

在传统认知中,富士康是做组装代工的。但富士康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得很清楚,它是做核心模组制造的。

组装与核心模组制造,两者的技术可谓天壤之别。

2017年,富士康三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通信网络设备13.65%,云服务设备4.65%,精密工具与工业机器人49.23%。虽然精密工具与工业机器人的收入占比不到1%,但也可说明一点:富士康竟然还有毛利率接近50%的高端业务!而且上市后随着募资业务的进行,这块业务会越来越重。

从模块组装,到模组制造,富士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增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富联在本次IPO中,体现了非常高超的资本技艺。

工业富联募资271.2亿元,其中60%主要用于扩充手机构件产能,共计2.93亿个。

众所周知,手机行业已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工业富联的募资项目无异于火中取栗。但是,手机构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手机构件项目的落地,富士康可以较轻松地获得劳动力大省给予的土地、税收、基建等各方面优惠。

而地方政府也将因此获益。比如河南省,手机已是河南省最大的单项出口产品。2017年,富士康为河南省贡献了进出口总额5 232.8亿元中的60%,

在工业富联的招股说明书中,存在大量空壳的子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均为0。它们事实上就是手机构件项目的落地方,只待IPO募集资金到位后另行填满。届时,各种地方补贴亦将到位。

在IPO后,工业富联的股价表现并不理想,一度跌破发行价。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富士康仍是最后的资本赢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