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印刷厂简介(虎林印刷厂下)
林源印刷厂简介(虎林印刷厂下)这一年,农垦局开始排练文艺节目,工商联排练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工商联秘书王仁凯饰演梁山伯,小学老师赵洪经女儿赵艳君,饰演祝英台。面对这一切的困难,赵洪经一一去解决,使这张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在虎林的这几年中,没有出现一次人为的印刷错误,得到了农垦局领导的高度评价。排版工序是报纸出版的中心环节,排版工要严格按编室下达的版样要求,进行拣字和制版。初审无误后,方可将付印铅版推送下道工序。报纸校对是报纸出版重要环节,要对报纸文字差错及编室下达的版样安排负责。校对要校出拣字出现的差错,还要堵住记者原稿出现的差错,同时要校出排版改样中出现的差错。校对实行三校负责制,一校要“唱校",即一人念稿另一人看稿校对,二校"默校",即一人对照原稿校对,三校脱稿校对。三校后交排版改样,付印前要按照版样要求对"报眉、标题、图文"进行核对,无误后才能签字"付印"。印刷厂各
1959年,局县合一,与牡丹江农垦局印刷厂合并,改名为农垦局印刷厂虎林分厂。厂长孙世贵,书记李明玉,赵洪经任副厂长,主要印刷《农垦报》,人员增至97人。
农垦报是大报,是面向垦区跨区域发行的军垦报纸,不同于过去地方的虎林报,只对辖区内的各乡村厂矿发行。对过去没有印过这么标准报纸的印刷厂来说,各个工种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拣字又叫排字,工作看似轻松,每人拿着个小手盘,看着趣味性很浓、时效性很强的原稿,把小小的铅字一个一个拣到手盘里,看似很筒单,其实拣字工作既耗费体力,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敬业精神。数量和质量要求虽高,但可以有差错率,政治差错为零,要出差错就是政治问题。
排字工序(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工序是报纸出版的中心环节,排版工要严格按编室下达的版样要求,进行拣字和制版。初审无误后,方可将付印铅版推送下道工序。
报纸校对是报纸出版重要环节,要对报纸文字差错及编室下达的版样安排负责。校对要校出拣字出现的差错,还要堵住记者原稿出现的差错,同时要校出排版改样中出现的差错。校对实行三校负责制,一校要“唱校",即一人念稿另一人看稿校对,二校"默校",即一人对照原稿校对,三校脱稿校对。三校后交排版改样,付印前要按照版样要求对"报眉、标题、图文"进行核对,无误后才能签字"付印"。
印刷厂各环节工作都不轻松,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很是辛苦。纸张裁切,要按报纸规定的尺寸进行裁切。裁断既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体力活是指连裁带捆没有点体力是不行的,脑力活是指要动脑计算裁出的纸既不浪费又符合标准。手工油印,要考虑纸张吸墨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纸张含水量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纸张的弹性和塑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油墨品质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等因素,油墨的比重对印刷质量的影响。还要考虑油墨的耐热性、耐光性、粘度、细度、耐酸、碱性和耐醇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面对这一切的困难,赵洪经一一去解决,使这张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在虎林的这几年中,没有出现一次人为的印刷错误,得到了农垦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一年,农垦局开始排练文艺节目,工商联排练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工商联秘书王仁凯饰演梁山伯,小学老师赵洪经女儿赵艳君,饰演祝英台。
不久,工商联秘书王仁凯调任印刷厂厂长,一年左右后调走。
1962年,恢复虎林印刷厂名称,孙世贵厂长,李明玉书记,赵洪经任副厂长,员工减至44人。
196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面临货源短缺的局面。为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印刷厂在赵洪经的带领下,设计了学生本、丝印植绒奖状、美术信笺、笔记本等。产品投放市场后,由于产品新颖别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牡丹江专署三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上,还受到了好评,客户纷纷订货,当年实现产值15万元。
1964年,企业增添铸字机一台,解决了印刷中缺字的老难问题。
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企业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企业。企业经济效益和全国其他企业一样,在停产闹革命的大环境下,陷入了长久的低迷状态中。
1966年2月,书记李明玉调走,赵玉贵任书记,印刷厂全体欢送李明玉,欢迎赵玉贵合影。
前排左至右宋德山,崔永盛,孙世贵,赵洪经,李明玉,赵玉贵,刘太和,王清阳,周某。
二排左至右贾玉凤,初玉珍,焉香兰,兰金英,王桂珍,王淑云,王秀红,迟秀珍,吴慧琼,李同昌。
三排左至右王秀英,丁庆喜,丁福伦,王福仁,杨龙亚,王桂英,周传英,杨平,王文成,尹燕平,吴忠信。
四排左至右刘国祥,李培和,李明义,宫丙基,吴德初,周连清,冷焕霜,高长林,王树林,王×仁。
被打成唯生产力论的特殊年代,赵洪经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企业生产上不去,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职工就开不出工资。怎么样能赚到钱,让职工生活有保障,是他当时最关心的问题。1968年,他尝试过印过图书,以增加企业效益,但收效慎微。
1969年,增添切纸机一台,解决了手工切纸的问题,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但企业效益增浮不明显。
1969年印刷团支部欢送陈大林光荣入伍参军。
前排左至右刘某,王秀红,陈大林,崔守义,王清阳。二排左至右史秀良,陈某,王秀英,魏某,×××,副县长姚忠女儿。三排左至右王文成,王树林,李培和,宋玉杰,周某。
也是在这一年,李培和因家庭出身问题,被清理出属于特殊行业的印刷厂,到刚成立的虎林机械厂。在机械厂一年左右,他又调到蔬菜公司工作。
李培和多才多艺,是虎林县当时职工文艺活动的骨干。参加了多部由职工剧团排练的大型话剧,也代表虎林参加了多次赴牡丹江地区的职工文艺汇演。
1964年由虎林工业科组织的工交系统文艺骨干排练的话剧《锻工之家》演员合影。
前排左至右张监理,曹福志,李大春,李培德。二排左至右张志忠,鲁丽(电影《自有后来人》作者,二中右派老师罗国仕爱人),于连军,王清珍,李洪民。三排宋德山,周连清,李培和,印质有,刘太和。
当时的印刷厂,文艺活动组织的非常好,职工文化生活很丰富。逢年过节,各车间经常组织演出活动,有一批业务文艺骨干。此次县工业科组织的《锻工之家》演出,就有印刷厂宋德山,李培和,刘太和三名职工,占演员的21%。
1969年,李培和(后排左五)同其他工宣队成员和虎林二中宣传队的学生,共同组成了虎林县工业系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由于李培和非同寻常的才情和艺术天分,在职工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后被虎林工会调去,使他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充分发挥。
1969年到印刷厂任书记的崔守义接替孙世贵任厂长,副厂长是崔永盛和刘太和。
崔永盛和刘太和,都是赵洪经的徒弟。师傅高尚的品德,炉火纯青的技术,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他们后来的管理工作中,以师傅为榜样,严于律已,开拓创新,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崔永盛虽然当上了领导,但工人本色不变,他长年下基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在技术革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被虎林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劳模照还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展示了很长一段时间。1967年,崔永盛被选为县工代会副主任,后连任五、六两届虎林县工会副主席,一直到八十年代退休。
1970年职工增至58名,厂房增至2387平方米,产值实现24万元。
1971年职工增至77人,1973年购置了平台对开印刷机,烫金机各一台,1974年实行打纸型倒铅板新工艺,使活字印刷变铅板印刷。1975年解决了照相制版技术问题,并成立了彩印车间,开始印制商标,1976年产值增至57万元。
文革期间,政治运动压倒一切。运动不能当饭吃,企业要靠利润吃饭,这浅显的道理赵洪经是懂的。
为了增加职工收入,赵洪经凝思苦想同,决定在日历和扑克牌上搞突破。但当时扑克属于四旧,很长时间没有厂子出,也没有百货商店买。赵洪经的经济头脑和政治智慧有机结合,他以毛主席“金猴奋起千钧棒”的诗句为创意,设计了一副猴王牌扑克。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企业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接着,他开始印刷日历,并严把质量关,使日历这个品种,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连续多年成为企业的最大利润增长点。
印刷车间(图片来自网络)
1981年牡丹江全地区60万册日历,均由虎林印刷厂生产,同时还承揽学生本150万册。当年年底,虎林印刷厂在省印刷行业评比中,算草本、方格本、拼音本等学生本,被评为省内最佳产品,获得产品奖金4000元。
1981年,为印刷厂立下汗马功劳,把一生心血都献给印刷厂的赵洪经,光荣退休。
应该说,从公私合营后赵洪经就一直是副厂长,但他承担的责任却是厂长的责任。他不但要在技术上给企业提供保障,还要开发新产品让企业能生存发展,还要保证职工有工资收入。他从不在意职务大小,只有呕心沥血的为企业是内心永远的不变。在印刷厂,全体职工永远认为赵洪经就是他们的老厂长。
1980年孙世贵调走,到新创立的政府铅印室任主任。政府铅印室从印刷厂调去了几名技术骨干,包括宫焕基等几人到了新的单位。
1982年虎林县印刷厂在全省印刷业获得5个优质产品奖。
由于产品质上乘,产品知度越来越高,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市和饶河、宝清、海林、鸡东等县及亚布力林业局、县内林业局,一些国营农场都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1985年,该厂有职工129人,固定资产34.8万元,产值103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上缴税金6.1万元。
八十年代中后期,王向东任厂长,排字车间主任梁玉珍,机印车间主任丁福伦,装钉车间主任邓桂珍。这就是当时企业的核心领导和三个核心车间的领导。
机印工王桂英,1958年15岁入厂。装钉工丁秀云,不到二十岁入厂。她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企业,现在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王桂英一家(1968年)
赵向东后调到税务印刷所任领导,接替他职务先后是王清林和王树林。
曾经的过去,印刷厂也算个还好的单位。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运行四十余年的老制度,在市场经济面前碰得支离破碎。无数国企员工纷纷下岗,手足无措地进入社会。在九十年代这场席卷全国的下岗狂潮中,印刷厂也不能幸免。
印刷厂虽然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九十年代的这场转制浪潮中湮没了,但它在历史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应该让我们永远铭记的。
有人说,印刷厂虽不在了,但它派生的一些企业仍存活着。如县政府铅印室、税务印刷所等。
我查了下资料,虎林当时的印刷厂是不只虎林印刷厂一家。有些厂子是印刷厂派生出来的,有些则和印刷厂没有关系。
1979年3月6日,虎林县工业科为安置待业青年,在印刷厂、橡胶厂支援下组建纸箱厂。
1979年12月,虎林印刷厂为安置本厂待业子女,成立青年综合厂,1983年改为虎林印刷分厂。
1984年7月,由印刷厂出资成立的生产彩袋和商标的包装装潢厂。
这几个企业是和印刷厂有关的,但这些厂子也早就解体了。
1980年成立的县革委铅印室,1985年县税务局安置待业青年成立的小集体性质以印刷发票和证照为主的虎林税务局证照印刷厂,和印刷厂是无关的。
现在的印刷厂厂子仍然在,但主人早已经变更,现在是一家印大米口袋的企业,但也早歇业停产了。
铁路南的印刷厂大门。
库房
曾经的县利税大户,由盛转衰,如今满目苍夷,只留下回忆,留下破败,早已没有了机声人影。工厂门前的那对钢皮包裹的门柱和大门锈迹斑斑,车间、锅炉房墙面当年的宣传标语依稀可见。破旧的办公楼、车间和库房,都早已经改为它用,但丢弃在外面角落的管道、锈迹斑驳机器,记录了它曾经的荣光和繁忙……
一段人生,一段回忆,走过虎林印刷厂那个年代的人,有的早已故去,有的已经变老。岁月变迁,这个在虎林成立最早的老企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印刷厂,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存留着几代人的青春年华。今天,它虽随历史的潮流淹没在时光洪流中,但那远去的工业时代,依然让我们产生深深的敬意。那里有几代人的荣光,那里有几代人奋斗的足迹,那里有中国工人艰苦奋斗,负重前行,无私奉献的精神……
素材提供李培和,王焕武,从泽石博文中有所摘录,照片提供李培和、王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