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孝贤碑(故事百年孤影)
民间故事孝贤碑(故事百年孤影)西邻宅畔竖贞珉驻足观赏,工整的楹联和丰富的诗词为牌坊增添了文化底蕴。在牌坊的正面和背面,由秀才黄德初和黄德璞兄弟俩撰写的楹联为牌坊增色不少。正面楹联:谌恩领纶饽幸名辉玉简三重申命阐幽光;大节媲英皇想巍绍金萱两未三标周范”。背面楹联:表揭介忠经孝传之间,旌扬驾封墓式闾而上。而秀才孙作舟所题:五千里荣褒两字曰节曰孝丝纶恩命屹如山四十年誓守一天抚子抚孙冰雪清操温似玉。八十五岁的黄善宣题诗高度概括浓缩了唐氏、伍氏、窦氏节孝的一生:牌坊坐南朝北,占地约69平方米,高15米,宽11.45米,厚4.8米,牌坊为四柱三间五层,歇山式三层檐顶;中门称明门,高3.5米,宽2.6米。两边侧门称次门,高2.5米,宽1.48米。檐顶起翘手法夸张,凌空飞动,流畅自然,堪称川式风格石牌坊的开山之作。相传道光年间,滩口当地士绅杜国瑞娶妻唐氏,婚后无子,故抚养堂兄杜国华次子杜方熏。杜国瑞23岁去世后,唐氏与养子杜方熏相依为
图文/刘德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座沐浴百年风雨的石牌坊,只因镌刻了一个两世守孀,苦育儿女的传统故事而感昭日月,享誉四方。这就是号称“川东第一牌坊”的滩口节孝牌坊。
滩口牌坊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大地村小学内,是一座集贞节、孝道于一体的节孝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石质仿木结构,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制造精美。
牌坊坐南朝北,占地约69平方米,高15米,宽11.45米,厚4.8米,牌坊为四柱三间五层,歇山式三层檐顶;中门称明门,高3.5米,宽2.6米。两边侧门称次门,高2.5米,宽1.48米。檐顶起翘手法夸张,凌空飞动,流畅自然,堪称川式风格石牌坊的开山之作。
相传道光年间,滩口当地士绅杜国瑞娶妻唐氏,婚后无子,故抚养堂兄杜国华次子杜方熏。杜国瑞23岁去世后,唐氏与养子杜方熏相依为命,于40岁亡故。杜方熏娶伍氏,窦氏,又无后,继而抚养堂兄杜方春长子杜徽叙为后。杜方熏30岁亡故后,75岁的伍氏、64岁的窦氏先后去世。杜徽叙娶刘氏生4子,依次为杜承宗、杜承顺、杜承治、杜承禄,四人长大有成,为表彰先人两世守孀,苦育儿女,经奏请光绪皇帝颁旨准允建牌坊,以彰节孝。牌坊上的圣旨两字,据说为光绪帝亲手所题,滩口牌坊所在之地,原是由水土通向静观、偏岩的要道,官商士绅经过牌坊时必须下马步行。
清风过耳,伫立于滩口牌坊下,过往行人无不为牌坊独具匠心的设计,精美绝伦的雕刻而惊叹不已。牌坊底层立柱前后均用青石夹板固定柱基,夹板雕镌蟠龙或卷草纹等图案,正反两面顶层正中为“圣旨”匾额,周围为浮雕匾额卷云图案,左右饰以人物浮雕;其下的横梁上雕有三幅古代节孝故事,人物雕刻生动。正门上方“节孝”匾额左右浮雕人物与两旁短柱上的花木石雕和谐。牌坊楹联内容深厚,书法水准上乘,很好体现了孝道为先,贞节为重的思想,在重庆地区极为罕见。2010年8月,滩口节孝牌坊被重庆市文物局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驻足观赏,工整的楹联和丰富的诗词为牌坊增添了文化底蕴。在牌坊的正面和背面,由秀才黄德初和黄德璞兄弟俩撰写的楹联为牌坊增色不少。正面楹联:谌恩领纶饽幸名辉玉简三重申命阐幽光;大节媲英皇想巍绍金萱两未三标周范”。背面楹联:表揭介忠经孝传之间,旌扬驾封墓式闾而上。而秀才孙作舟所题:五千里荣褒两字曰节曰孝丝纶恩命屹如山四十年誓守一天抚子抚孙冰雪清操温似玉。八十五岁的黄善宣题诗高度概括浓缩了唐氏、伍氏、窦氏节孝的一生:
西邻宅畔竖贞珉
劲节凌霄那计春
侄抚儿孙联两世
恩领姑媳庇三人
冰霜志洁畴容匹
日月光争雅足伦
名著草堂均不朽
千秋闲范仰嶙峋
由于牌坊修建于商贾乡民过往必经之道,处于上风之处,每临炎热难当的夏天,这里便成为了周边乡民夜晚纳凉、顽童们爬上爬下玩耍的好地方。
保存完美的牌坊也曾经遭遇过劫难。据当地村民说,文革时期,一帮城里来的红卫兵打着铲除封资修的旗号,带着钢钎、铁棍、铁锤等工具,要拆除石牌坊。当第一块石碑被撬开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吓得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们屁滚尿流,亡命而逃。遗憾的是精美完整的牌坊,如今还是残缺了一块石碑。
滩口牌坊也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创作的灵感。2014年,重庆电视台以大地村为基地,以杜家和李家在农民改革发展中发生的恩恩怨怨,拍摄了20集重庆方言电视连续剧《莲花闹海棠》,赢得了广泛好评。
如今,每当与之相邻的大地小学(今为两江云顶小学)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就会为这座发古思幽的石牌坊带来无限的生气: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据说,不久,陪伴滩口牌坊多年的大地小学就要迁往两江新区新校区。不知,百年孤影的石牌坊是否会感到更加孤独?!
《嘉陵犹记:国民党中央警卫署》
嘉陵依旧,江水奔流。带走的是白帆与号子,抹不掉的是沧桑与记忆。位于北碚区水土镇银头湾和平路口107号的那栋老宅,仿佛已被历史湮没,被世人遗忘。然而,这栋风雨中飘摇的老宅,在抗战时期,却显赫一时,是关乎国民党要员生命安全的大本营:国民党中央警卫署。
这栋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宅,位于嘉陵江畔,碚金公路一侧。三面环水,始建于清末民初,原为庙宇。建筑整体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建筑面积1088.4平方米,占地面积930平方米。
老宅坐东南向西北。四合院三重殿布局。正面入口为朝门,东侧为戏楼,南面临江为建筑主体。穿斗式夹壁墙。悬山顶。小青瓦。大小余50间。柱子上雕龙画栋,有的还刻有萨菩和龙龛。2014年,被北碚区人民政府和北碚区文化委列为北碚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警卫暑曾驻扎在此办公、操练。后改为保育院。上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江北县(今渝北区)的拘留所。作为担负国民党中央首脑机关保卫工作重任的国民党中央警卫署将此作为办公操练的重地,主要是出于战略考虑。两岸山峦耸立,四季江雾浓锁,既可躲避日军飞机轰炸,遇紧急军情,还可选择从陆上或水路撤退突围。
在抗战风云时代,每天清晨,当江上扬起白帆、响起纤夫号子声的时候,警卫署官兵出操前的歌声便响彻云霄:
“炮声隆隆,弟兄们齐奋勇,抖擞精神,勇敢前进,拼命作斗争!
进兮!进兮!抗日军队,锐气贯长虹。不收失地,不灭日贼,宁死目不瞑。
枪声堂堂,个个精神壮,冲破敌人,杀退敌人,魂飞胆又丧。
进兮!进兮!长驱直入,进捣阳山旁。不擒傀儡,不夺辎重,誓不转故乡。
号声鸣鸣,好似催阵鼓,风云色变,杀气冲霄,战士猛如虎。
进兮!进兮!手提敌头,战衣血模糊,白山黑水,做我主人,万岁齐高呼!
金声扬扬,保胜收战场,凯旋唱歌跳舞,旗帜乱飞扬。
进兮!进兮!民众庆祝,欢迎救国忙,羊羔美酒,纪念吾辈,民众庆解放。
如今,物是人非,国民党中央警卫署已在芳草凄凄中成为了一段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