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可能没多少兵了,因而干部伤亡也大。所以对不充实的连排班,参谋处应向首长建议,加以缩编。三仗一打,一个战役大致上就可以结束了。第二个战役起码要隔半个月、一个月才会来到。这个间隙时间,我们可以休整补充。像现在连队的编制状况,不能连续作战。试想50人的一个连队,打一个恶仗,伤亡二三十人,三仗一起打会怎么样呢?1940年7月时,粟裕在江北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战时参谋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的篇幅很长,内容也极丰富,虽说名为针对参谋工作,其实是把整个作战的筹划方式、方法都谈及了。其中仅在“充实连队”一点上,粟裕就说道:现在我们有些连队只有50人,一个班只有5个人。打大仗,必须连续作战。假如部队很充实,一个连有150个战斗兵,打一仗伤亡二三十个,还有120个;再打一仗又伤亡二三十个,还有八九十个,还可以支持一下,再打一仗。

在战争中,想要取得胜利,就需要“知己知彼”。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非常不容易做到。

首先在“知彼”方面,既需要可靠的情报、侦察信息作支撑,同时指挥官也要善于判断,既不过分高估对手,也不过分轻视对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而在“知己”方面,看起来貌似很简单,但其实能做到对己方实力了然于心的指挥官也不多。

我们要是注意那些经常能打胜仗的将领在战役前的筹划过程就会发现,极其复杂的力量对比以及各种情况下的预案处置,都会想得极为周全。而不是说,冲上去干就算了。

1940年7月时,粟裕在江北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战时参谋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的篇幅很长,内容也极丰富,虽说名为针对参谋工作,其实是把整个作战的筹划方式、方法都谈及了。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1)

其中仅在“充实连队”一点上,粟裕就说道:

现在我们有些连队只有50人,一个班只有5个人。打大仗,必须连续作战。假如部队很充实,一个连有150个战斗兵,打一仗伤亡二三十个,还有120个;再打一仗又伤亡二三十个,还有八九十个,还可以支持一下,再打一仗。

三仗一打,一个战役大致上就可以结束了。第二个战役起码要隔半个月、一个月才会来到。这个间隙时间,我们可以休整补充。像现在连队的编制状况,不能连续作战。试想50人的一个连队,打一个恶仗,伤亡二三十人,三仗一起打会怎么样呢?

可能没多少兵了,因而干部伤亡也大。所以对不充实的连排班,参谋处应向首长建议,加以缩编。

在对普通步兵连的实力数上,粟裕都能想得如此详尽。而在武器装备的配置上,粟裕也极为关心,在同年4月关于如何组织战斗的讲授上,还曾这么说道: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2)

我们部队都喜欢轻机关枪,当然轻机关枪是好的,但是太多了也不好。你一个连只有三四十个兵,倒有五挺轻机关枪,三个人扛一挺,去了十五个,还有十到二十几个步枪兵,轻机关枪又不能上刺刀冲锋,子弹打光了还抵不了一支步枪的作用。

所以轻机关枪多固然是好的,但一定要兵员充足,步枪兵也要按比例增加。要懂得现在我们弹药来源困难,解决战斗主要不是靠轻机关枪火力,而是要靠步枪和刺刀。

除了对己方的编制实力比较关心外,粟裕对于对手的研究也非常深。

比如在对国军机枪配置的情况就说道:

国民党军队打仗,通常是一丢几十挺轻机关枪。他们一个班就有一挺轻机关枪,一挺轻机关枪要三个人管,负伤一个,就要两个人救护,就去了三个;负伤三个,就要去掉九个,结果轻机关枪没人扛了,只好丢。

当然了,对于国军部队的整体编制、人数、武器实力,乃至于指挥官的特性,都是粟裕的研究对象。

比如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结束后,粟裕在战后总结中就认为: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3)

我们对敌情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对王耀武的指挥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们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胆果断,能命令部队一天一晚后撤数百里,那我们即可大胆地将部队插到济南附近,这样敌第12军也就无法逃脱了。

这说明我们不仅要了解敌人番号、兵力、装备、战斗力及部署等,还应了解指挥官之性格特点。如对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设疑兵;如对方是个猛将,我们则来一套软的。

而在这番话讲完仅仅2个月后,号称猛将的张灵甫就带着王耀武调教出的老部队——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送上门了。

实际上,在华野的最初计划中,首先要打的还不是整编第74师,而是桂系的第7军和整编第48师。但是桂军作战比较顽强,也比较狡猾,不易有所缴获,容易打成消耗战,因此并非理想作战对象。

直到5月11日,整编第74师向坦埠以南第9纵队阵地进攻时,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此后通过情报机关的努力,我们获悉了敌军将以整编第74师为主要力量,对我实施中央突破的计划。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4)

一般的指挥官肯定会想,既然整编第74师是主要突击力量,又是国军攻击兵团的绝对主力,那肯定是不能硬来的。事实上张灵甫就是这么想的,他本人也没想到华野敢来吃掉它,同时张本人还极为傲气,认为凭其本部对付华野几个纵队不在话下,更别说周边还有友军协同了。

但是粟裕偏偏还就要打整编第74师,当然这不是蛮干,而是对敌情我请具体分析下的结果。

粟裕认为此役得胜,可极大震慑敌军,同时鼓舞我军士气,并改善战场形势,有打的必要性;而我军当时实力增强,敌军意想不到我们会打其中央突破最强的整编第74师,可收出其不意之效,有获胜的可能性。

另外对整编第74师作战,我军部署不用做大的调整,可在局部形成5比1的优势,又可利用地形以及该敌不擅山区作战以及其一向骄狂,友军不会力援的情况,协助获取胜利。

此后5月12日歼灭整编第74师的命令即发出,13日战役打响,14日张灵甫才回过神来,但为时已晚。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5)

至15日华野发起总攻,战役在16日即告结束,用时仅仅三天。

可以说,这一仗就是对敌我实力对比以及各种情况庙算到极致的典型战例,只要稍有漏算,就不易达成最终的作战结果。

甚至于在孟良崮战役已获决定性胜利之时,还差点未能获得全胜,这就是网上经常提到的7000名残兵之说。

这一说法在《第三野战军战史》和《粟裕战争回忆录》中都有提及。

《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写道:

这时山雨欲来,乌云密布,能见度很低,孟良崮上枪声渐稀,各纵队都向野战军指挥所报告,战斗已经结束。华东野战军前指发现孟良崮地区仍有敌电台活动,立即严令各部清查毙伤俘敌实数。

陈毅、粟裕亲自汇总核实,发现各部所报歼敌数与敌军编制数相差甚大。即令各部继续进行战场搜索,结果发现约7000余残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山谷中。第4、8、9纵队不顾疲劳,复又投入战斗,战至17时,全部肃清残敌。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6)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写道:

在收拢部队,清点战果之时,我电台发现孟良崮地区仍有敌人电台活动,似有残部隐匿,我们立即严令各部清查毙伤俘敌实数。根据各部报告,我发现所报歼敌数与七十四师编制数相差甚大,即令各部继续进行战场搜索。

当时山雨欲来,阴云密布,能见度很低。部队在严密搜索中又发现约有七千余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已开始集结,这说明我军搜索不严,同时也说明各部均能如实报告歼敌数,不事浮夸,才得以发现这股残敌。于是我命令第4、第8、第9纵队立即出动兜剿。

各部队不顾疲劳,复又投入战斗,十六日下午五时全部肃清残敌。至此,我们的战役意图得到完全实现。

从这一情况来看,整编第74师的确如粟裕所说是个强敌,其能在全线崩溃、指挥体系大部被打掉的情况下,残部还能隐蔽收缩起来,并试图进行集结,这在国军中是比较少见的。

而且7000人之数,基本相当于一个旅的力量了,当然它肯定不是整建制单位,而是各残部汇集起来的。当然在消灭这些残部时也经过了战斗,并非网上所说的直接俘虏即可。

至于为什么在孟良崮战场上能隐匿这么多敌人,粟裕所说的我军搜缴不严是个因素,也跟当地山高谷深有关。

粟裕指挥的渡江战役全集(7000残兵差点漏网全歼整编第74师)(7)

今日的战场地形

孟良崮虽说号称是石头山,但也不是说战场上没有任何植被,尤其是山谷中。而且当时已是5月中旬,谷地中应当有林木、山石可做隐蔽。加上当时的天气“山雨欲来,阴云密布,能见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残兵集中隐匿于并非阵地的山谷中,确实不易被发现。

如果说这股敌人没有吃掉就收兵了,那么就很难说全歼整编第74师了。而且更麻烦的是,这股敌军被收容后,重建部队相对也更容易些。

正是因为粟裕对于敌军的实力数了然于心,能敏锐地察觉到战场上不同寻常的情况,故而最终收得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全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