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动物等级(青铜器上的动物世界)
青铜器上的动物等级(青铜器上的动物世界)图16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兽头车辕饰图15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兽面铜冠图12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鸭形铜饰1976年,宝鸡竹园沟13号墓出土了两件形制、大小一样的鸭形铜饰(图12)。鸭子长喙,颈前伸,翅微张,似十分悠闲自得地在水中浮游。竹园沟7号墓还同时出土了造型生动的牛面饰方泡(图13)、虎面饰方泡(图14)和兽面铜冠(图15)、兽头车辕饰(图16),这些虽是独立的片状高浮雕造型,但动物头部主体更加突出。图14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虎面饰方泡
青铜器上的动物世界
陕西宝鸡 刘明科
没有实用功能的各种圆雕青铜动物
1988年11月宝鸡南郊茹家庄的宝鸡桥梁厂基建工地发现的西周晚期青铜器窖藏,里面的器物全部与动物有关。除上述鱼尊外,还出土了青铜虎、青铜犬、青铜鹿、青铜鸟形器盖等。青铜虎(图9)通长20厘米,耳竖眼鼓,虎足前蹬后弓,做扑攫状。通体饰重环纹。特别是虎口衔一小虎,小虎头向上,眼突出,口大张,惊恐挣扎的姿态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这种生动的造型,在青铜器中实为罕见。青铜犬(图10)体形较小,通体素面。两耳直竖,口大张,尾上翘,比例匀称。青铜鹿(图11)体形较小,通体素面,体表光亮,呈青灰泛白色,两耳竖立,三叉鹿角,无眼无嘴,四足蹄前倾,前两足蹄稍内翻,显得十分温驯。
图11 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鹿图12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鸭形铜饰
1976年,宝鸡竹园沟13号墓出土了两件形制、大小一样的鸭形铜饰(图12)。鸭子长喙,颈前伸,翅微张,似十分悠闲自得地在水中浮游。竹园沟7号墓还同时出土了造型生动的牛面饰方泡(图13)、虎面饰方泡(图14)和兽面铜冠(图15)、兽头车辕饰(图16),这些虽是独立的片状高浮雕造型,但动物头部主体更加突出。
图14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虎面饰方泡
图15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兽面铜冠
图16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兽头车辕饰
1992年9月,扶风召公镇巨良海家村的村民在土壕取土时,发现一件S形巨型青铜爬龙(图17)。通长60厘米,重19公斤。龙头较大,腰部下垂,尾上卷,做爬行状。龙两角粗壮,对称向外斜出,双目圆鼓突起,双耳上翘,嘴大张,卷唇,上下齿相合,鼻梁斜挺,鼻翼呈二圆涡纹凸钉。高挺的龙脊由尾直通顶部,随体呈曲线变化,四足呈钩状,上饰云纹,显得苍劲有力。从爬龙足部残断的痕迹判断,当为一特大型青铜器上的附件。与此龙形状相似者如大保方鼎、成王方鼎的鼎耳上都有对称之爬龙,均为鼎耳之附属物。最近,湖北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盉,其流上的爬龙形状与这件爬龙酷似。
附着在青铜器上的各种圆雕动物造型
图19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伯格卣羊首
图20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盉上的虎
这些动物主要附着在器物的附耳上或器盖的钮等部位上,烘托出器物的华丽、凝重和神秘,以牛、羊首最多,其次是鸟。宝鸡纸坊头出土的一件双耳方座簋上的牛首高昂,牛角翘立,两耳侧竖,吻部突出。更为奇特的是牛头上有一恶虎盘卧,虎裂口竖耳,口衔牛首,令人有点毛骨悚然(图18)。竹园沟伯墓地共出了两件造型华丽的伯格卣,提梁中部有对称两牛首;提梁与卣体衔接处是羊首,羊犄角弯卷高突,给人以吉祥温驯之感(图19)。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盉造型别致,用虎链接器身与器盖,虎做向上爬行状,头歪向左侧,尾上卷,显现出很强的动感(图20)。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西周铜匜,鋬上的龙做向上攀登姿势,十分生动(图21)。茹家庄出土的西周刖刑守门方鬲,四角隅各铸一向上攀登、回首顾盼的龙形神兽(图22)。周原博物馆藏双耳簋上的凤鸟,昂首挺胸,喙微卷曲,垂珥作鸟足,构思奇妙生动(图23)。扶风博物馆藏西周盉上的凤首流,高冠鼓目张嘴,饰以羽毛,显得特别生动(图24)。杨家村西周逨盉上的凤鸟形器盖,凤鸟通体似浮于水中,昂首张翼,喙微卷曲,颈部羽毛丰满(图25)。
图22 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刖刑守门方鬲上的龙形神兽
图23 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双耳簋上的鸟
图24 扶风馆藏西周盉上的凤首流
图25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盉上的凤鸟盖
装饰在青铜器上的各种动物花纹
图26 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夔纹禁上的夔龙纹
图27 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圆鼎上的夔龙纹
图28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五父方壶上的龙纹
各种动物纹一直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特别是龙纹包括夔纹使用得极为普遍和突出,这是古人图腾与神兽崇拜观念的反映。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铜禁上的夔龙纹(图26),或昂首阔嘴、曲体卷尾,或回首盼顾、尾部合体,这是西周早期夔龙纹的典型特征。周原博物馆藏圆鼎上的夔龙纹(图27),在西周中期铜器上运用很广泛。眉县杨家村西周单五父方壶的腹部就是以半浮雕的双身龙纹为主,并辅以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图28);杨家村西周逨盉腹部的主体纹饰也是由夔龙纹、蟠龙纹组成(图29),这些夔龙纹的时代已到了西周晚期。宝鸡太公庙发现的春秋秦公鎛上的夔龙纹(图30),是春秋秦器的代表作, 说明夔龙纹在春秋时依然很流行。
图29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盉上的变形夔龙纹与蟠龙纹
图30 宝鸡太公庙春秋秦公鎛上的夔龙纹
图31 扶风出土的西周簋上的大凤鸟纹
其次是凤鸟纹最为流行。传说中凤为群鸟之王,被商周先民所尊崇,并被大量运用在青铜器装饰上。扶风出土的西周簋腹部与盖上的大凤鸟纹(图31)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尤其是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大口尊上的高冠长尾大凤鸟(图32),华丽夺目,虽在同一个器物上,但下腹与颈部的凤鸟形状区别很大。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西周早期方鼎上的变形凤鸟纹(图33)又是另一种风格,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宝鸡西高泉春秋秦墓出土的西周铜壶上的凤鸟相背回首,形象生动(图34)。竹园沟13号墓出土的西周兽面纹双耳方座簋上饰高浮雕兽面(图35),两尖角高挑,目圆鼻隆,显得神秘而又狰狞。这些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鸟纹,普遍存在于商末至西周的昭穆恭之时,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是青铜器的凤纹时代。又因商代凤鸟纹多短尾,西周多长尾高冠,因此,诸如簋和周原大口尊上的这种高冠长尾凤鸟纹的变化,也就成了辨别青铜器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
图32 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尊腹上的高冠长尾凤鸟纹
图33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西周方鼎上的变形凤鸟纹
图34 宝鸡西高泉出土西周壶上的凤鸟纹
图35 宝鸡竹园沟出土西周双耳方座簋上的高浮雕兽面饰纹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以及种种变形兽面纹等等,在西周青铜器上也时能看到,使得青铜器中的这个动物园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摘自2014年第9期《收藏》杂志,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