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最后一句话的启示(旧五代史与醉翁先生的新五代史及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最后一句话的启示(旧五代史与醉翁先生的新五代史及伶官传序)赵翼评价《新五代史》说道:“欧史不惟文笔简洁,直追《史纪》,而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自孔子《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此政治方面之作用,文学上,春秋笔法亦为后世众多史学家所广泛学习继承也。北宋时期还有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亦出于同一考虑,希望能够达到同一目的。有宋一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直至南宋灭亡,崇文抑武是基本国策,由此也造成了军备废弛军力衰弱的积弊,屡屡遭受西夏金辽等外族小邦的欺负,并最终亡于蒙古人之手。欧阳修所处的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范仲淹与韩琦御敌西北边塞,范仲淹在此期间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庆历之际,社会危机爆发,内部也常有农民起义发生。“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有鉴于此,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积极推动政治变革(庆历新政)。新政失败
提到史书,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史,自《史记》开始,至《明史》结束。其中就有两史叫做《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亦称《梁唐晋汉周书》,为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为欧阳修私撰。故此,人们一般也将《旧五代史》简称为薛史,将《新五代史》简称为欧史。
因两部史书问世时间上一个在先,一个在后,后人遂以“旧”、“新”相称以作区别,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中亦以此两名相称。
欧阳修感慨五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全灭”的乱局,针对薛史繁琐失实、义理不明、是非不分的弊端,重修五代史,前后历经三十余年苦心孤诣呕心沥血而成,几乎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有宋一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直至南宋灭亡,崇文抑武是基本国策,由此也造成了军备废弛军力衰弱的积弊,屡屡遭受西夏金辽等外族小邦的欺负,并最终亡于蒙古人之手。
欧阳修所处的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范仲淹与韩琦御敌西北边塞,范仲淹在此期间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庆历之际,社会危机爆发,内部也常有农民起义发生。“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
有鉴于此,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积极推动政治变革(庆历新政)。新政失败,两人均被贬出京任地方官。庆历六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横空出世,也可称得上是因祸得福吧。今人往往专注于两篇千古佳作的欣赏学习背诵,却不太了解它们的写作背景,两篇文章均是作者政治失意期间的作品。《醉翁亭记》表面潇洒,但文字深处却也透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岳阳楼记》则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情怀。
北宋时期还有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亦出于同一考虑,希望能够达到同一目的。
赵翼评价《新五代史》说道:“欧史不惟文笔简洁,直追《史纪》,而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自孔子《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此政治方面之作用,文学上,春秋笔法亦为后世众多史学家所广泛学习继承也。
又进一步讲,自孔子首创个人修史先例以来,后世继承者亦不乏其人也,欧阳修独撰私修《新五代史》即其中一例也。
《四库全书总目》对《新五代史》也有评价:“修之文章,冠冕有宋,此书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裨于风教者甚大。”
《新五代史》中有《伶官传》,记述了后唐因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迅速由盛转衰以及庄宗本人最终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以提醒并告诫执政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只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才能保持政权稳固,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欧阳修对庄宗李存勖政权由盛转衰之迅速感触颇深以至于不吐不快,又更进一步为此传作序,就是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章开头即极富感情地大发感慨:“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什么意思呢?在社会治乱兴衰上,欧阳修更强调人事而非天命。我们可以说,欧阳修推崇人事,而淡化天命的思想来源于他对《易》与《春秋》等的全新理解,“昔孔子作《春秋》而天人备。予述本纪,书人不书天”,“人事修,则不废天地鬼神之道者,《谦》之《象》详矣;治乱在人而天不与者,《否》、《泰》之《象》详矣。推是而之焉,《易》之道尽矣。”“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等等。
听起来感觉很不好理解,又是什么含义呢?《周易》年代久远,且圣人天赋异禀洞察天机深悟天道以至于《周易》深奥玄妙言辞精深晦涩难懂,导致今人对此书颇多误解。
鄙人才疏学浅,浅见陋识,窃以为诸多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周易》这本书的误解,社会上普遍认为此书是卜筮之书,是占卜求签问卦算命之书。但孰不知《周易》一书揭示了天地人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告诉人们处天地之间自然之中如何建功立业,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二是对《周易》这本书内容的误解。书中内容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讲的都是些诸如“万事由天定“天意不可违”之类的东西。书中强调人处世上,应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应修身养性应懂得厚德载物的道理。
《周易》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两句名言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命者,外因也,外部环境也,客观因素也,不可抗力也,因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人事者,内因也,主观因素也,主观能动性也。指望“天上掉馅饼”“守株待兔”等不劳而获的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将政权的兴衰存亡都归究于天命是完全错误的,庄宗李存勖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些道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自然之理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敛败由奢。”亦出于人事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信哉,斯言!从秦始皇汉高祖,到唐太宗宋太祖,到成吉思汗,到朱元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莫不如此。
他们这些人,在他们的年代,哪个不是雄霸天下独孤求败的英雄豪杰?哪个不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主儿?哪个不是睥睨群雄顺我者昌逆我者不死则亡的大煞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了他们的末代子孙,哪一个没有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悲悲切切的下场?又有哪一个不是身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之中,被人随便欺负任人肆意凌辱?亦恰如文中所言:“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诚哉,斯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亦所谓防微杜渐是也。中国传统医学中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将隐患消除于未萌初萌之时,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样的道理呀!但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上面所言是非常态,小的祸患往往最终酿成大祸以至于身死人手亡国破家,才是常态。常读历史,常常感叹。读史不辍,长叹不已。
智勇多困于所溺者,玩物丧志也。《战国策》中《鲁共公择言》一文可拿来作解释之用,文中提出的四种神奇预言一一为后世所持续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证明。“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非独醉翁先生读史有感,包括贾谊杜牧在内的许许多多的读书人,皆有感也皆有叹也。也许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任何教训。”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历史不断地重演。可叹乎?可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