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材料(学习关键词大湾区)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材料(学习关键词大湾区)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季,越来越多的港澳创新创业人才选择到粤港澳大湾区追逐梦想。△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搭建线上引才求职平台,利用“直播带岗”方式缩短深港距离,帮助港澳青年最大化提升求职效率。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办法,推动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拨付过境港澳使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如今,在大湾区,广东财政科研资金已可跨境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大型科研设备通关实行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粤港澳大湾区从设施“硬联通”到机制“软联通”,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大湾区也正在以体制机制创新,打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今年有望达到14.76万亿元,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三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通堵点,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动更畅通;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曾经让不少港澳科技创新团队备受困扰。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办法,推动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拨付过境港澳使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如今,在大湾区,广东财政科研资金已可跨境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大型科研设备通关实行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粤港澳大湾区从设施“硬联通”到机制“软联通”,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大湾区也正在以体制机制创新,打开“9 2”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
△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搭建线上引才求职平台,利用“直播带岗”方式缩短深港距离,帮助港澳青年最大化提升求职效率。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季,越来越多的港澳创新创业人才选择到粤港澳大湾区追逐梦想。
“我的想法很简单,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2021年完成大学学业的香港青年王肇聪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深圳工作。
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在广州正式开港,实现服务、交流、展示、创新四大功能“一站式”服务;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大湾区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粤港澳三地的资源与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畅通,整座湾区迸发出更多创新火花。
“粤港澳地区涵盖城市很多,也有很多所知名大学,这里的高新科技公司成长很迅猛,其能量释放规模比旧金山湾区要大很多,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很乐观。”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眼中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势。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这个目标,该如何去实现?
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众多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
△利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产能和效率,已成为佛山智能制造的日常。
不仅有点的突破,大湾区也在推进协同创新的全面发展。
“香港八大院校的工科教育都非常厉害。广东是制造大省,佛山是制造大市,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施展抱负的‘应用场景’。”一位曾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的创业青年如是说。
广东佛山等多地,正在全方位深化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对接,持续在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力。
“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2021年12月,在向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主席提出殷切希望。
突破重点,全面推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正在大湾区照进现实。
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大湾区以点带面,为其他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的未来。
△5年间,中国经济体量稳步增长,而体现经济活跃度的灯光带,向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几个区域集中呈明显特点。(国家信息中心供图)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贵州正在闯出一条新路。
贵州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抓手,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走廊,服务大湾区等地区算力需求。
江西赣州,与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具有天然的优势。
目前,赣州已成功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与科技创新企业共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引进深圳科技公司建设赣州市科技城。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发表文章称,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中国中南、西南地区发展。
作为“强支点”的大湾区,正在带动更多区域跑出创新“加速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仅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达5.7万家。
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为更多区域创新注入动力……粤港澳大湾区风景正好。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杨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