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周边山(九台境内的山城)
九台周边山(九台境内的山城)石羊岭山城址:位于上河湾镇南约0.5公里的石羊岭山顶,山脚下有一条小溪,顺山东麓蜿蜒北去,注入上河湾河。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37米,东西宽约36米,城墙为土石混筑,北高南低;城墙外设有2米~3米宽的环道;城内有大小相近的圆形坑迹18处,城内遗物比较罕见。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工作人员曾在城外北坡发现红褐色夹砂粗陶四棱锥形鼎足、圆锥形鬲足、瘤状耳和桥状耳以及石斧等石器,并发现素面泥质灰陶片。怀德堂后山山城址:位于上河湾镇4公里的怀德堂后山山顶。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02米,南北宽66米;西墙借助山的陡坡,稍加人工补筑而成,东、北两墙为土石混筑,南墙凭借绝壁修筑,城墙内高现存1米左右;城内发现圆形坑迹50处。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曾在城内采集到红褐色夹砂粗陶的瘤状耳、桥状耳和陶片等,并发现灰色细泥质陶片。截至目前,九台境内共发现20处山城址, 均在松花江西岸一级台地的山顶上修筑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
怀德堂后山山城址远眺。 (本文图片由王义学提供)
九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和吉林两市之间,地处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山岭丘陵多分布在境内东部和南部,为长白山余脉。松花江环东境流过,沐石河、雾开河、饮马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有关九台境内的山城址,相关研究较少,笔者拟通过以往调查成果以及对这些山城址形制、规模的分析,探讨其性质、始建及沿用年代。
壹
截至目前,九台境内共发现20处山城址, 均在松花江西岸一级台地的山顶上修筑,地势险要,多占水陆交通要冲,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尤其以上河湾镇为中心的区域,山城址尤为密集,但规模都比较小,周长大多数在100米~300米之间,面积最小的仅200余平方米,最大的也不过1000余平方米。这些山城址形状不一,依山顶地形而建,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方形,个别呈三角形。城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有的利用自然山势作为城墙。多数山城内发现了数量、大小不等的圆形坑迹,排列较为规整,现在这些坑迹多被填平。城外多设有环道,宽度为1米~3米不等,有的城址还发现了护城壕的遗迹,个别山城还发现了门址。在以前的普查中,文物保护工作者曾经在山城内发现红褐色夹砂粗陶的瘤状耳、桥状耳和陶片,并伴有素面细泥质灰陶片,个别城内只见素面细泥质灰陶片,但也有城内不见任何遗物。
下面介绍一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山城址:
松江山城址:位于莽卡满族乡松江村小锦州屯西侧的山顶,松花江自南向北环山脚东南流过。山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长26米,南北墙宽25米,墙体残高2米~3.5米,墙基宽6米~10米;在东墙北端设有一门址,宽3.5米;在城的西、北两面墙外均发现双护城壕遗迹,壕宽4米,两壕间隔1米左右,在山城北面的山坡上,还发现2条宽2.3米的沟,直通山脚下。
怀德堂后山山城址:位于上河湾镇4公里的怀德堂后山山顶。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02米,南北宽66米;西墙借助山的陡坡,稍加人工补筑而成,东、北两墙为土石混筑,南墙凭借绝壁修筑,城墙内高现存1米左右;城内发现圆形坑迹50处。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曾在城内采集到红褐色夹砂粗陶的瘤状耳、桥状耳和陶片等,并发现灰色细泥质陶片。
石羊岭山城址:位于上河湾镇南约0.5公里的石羊岭山顶,山脚下有一条小溪,顺山东麓蜿蜒北去,注入上河湾河。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37米,东西宽约36米,城墙为土石混筑,北高南低;城墙外设有2米~3米宽的环道;城内有大小相近的圆形坑迹18处,城内遗物比较罕见。在以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工作人员曾在城外北坡发现红褐色夹砂粗陶四棱锥形鼎足、圆锥形鬲足、瘤状耳和桥状耳以及石斧等石器,并发现素面泥质灰陶片。
桦树嘴子西山山城址:位于上河湾镇桦树村境内一座被当地群众称为西山的山顶上,凭借山头险阻筑成。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6米,南北宽21米;西墙借凸起的石砬子背梁稍加人工修筑而成,东、北两面城墙均为土石混筑,其内高1米有余,外高3米~4米;墙外设有环道,宽约2米。城的西南设有一门址。城内发现圆形坑迹17处,排列较为规整。
贰
关于九台境内山城址的始建年代,目前学界大致有3种看法。一说这些山城址始建于汉代夫余政权,至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继续沿用;一说为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所建,至辽金时期继续沿用;一说为这些山城至辽金时期方始建成。
由于没有直接的考古材料或者文献材料来直接证明这些山城址的始建年代, 以上几说都是根据文献材料或者通过文物调查所作出的推论性认识。
据文献记载及有关历史图籍考证,上河湾一带曾是渤海国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居住地,山城原当属粟末靺鞨所兴建,至公元713年后,松花江以西为熟女真,松花江以东为生女真,属辽而不称籍,屡与契丹互相攻伐,契丹于松花江西岸沿江驻堡屯守。但是,从以往文物调查在城内所采集的遗物来看,这些山城的建筑年代可能更早,譬如在怀德堂后山山城址、桦树嘴子西山山城址、董家屯东山山城址等城址内,均发现了青铜时代的遗物,最为典型的就是红褐色夹粗砂素面陶器残片,包括四棱锥形鼎足、圆锥状鬲足以及瘤状耳和桥状耳等。这些发现又与吉长两地常见的另外一种青铜时代文化——西团山文化类型有相似之处,这些陶器所代表的文化面貌要比西团山文化晚或为西团山文化晚期,其年代上限或已到汉代。另外,在很多山城址周围都发现了类似文化面貌的遗址,这或许对研究山城址的始建年代有所帮助。
2009年,当时的九台市文物管理所对九台上河湾镇境内山城群进行了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为了进一步解决山城址的年代和文化面貌问题,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和当时的九台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上河湾镇境内的怀德堂后山山城址和桦树嘴子西山山城址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工作。其中在怀德堂后山山城址城内试掘2米×2 米探方1个,结果显示,城内地层堆积比较简单,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素面夹砂红褐色陶片,其中包括口沿、器底、器耳(包括桥状耳和瘤状耳)、鼎足、鬲足和陶器残片等,可辨器型包括罐、钵、壶、鼎、鬲等,具有典型的西团山文化类型特征。在桦树嘴子西山山城址则采集到了素面夹砂灰褐色陶片以及辽金时期的青砖、布纹瓦等残片。
这些出土和采集的遗物表明, 怀德堂后山山城址和桦树嘴子西山山城址所代表的文化面貌应当为西团山文化晚期,其年代上限应该已到汉代。从以往山城址的调查情况看,很多山城址只发现了辽金时期的泥质素面灰陶片或者根本未发现任何遗物,这说明有的山城可能是后来根据需要续建而成。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
另外,有人依据山城址的建筑形制以及城墙的夯筑方式对城址进行断代,认为山势呈不规则形状、城墙为土石混夯者年代较早,如怀德堂后山山城址;而城址基本为方形、城墙为土筑者则年代稍晚,如玉丰村东山山城址。
叁
关于九台境内山城址的性质、地位及作用,目前学界多认为它们是具有警戒作用的军事城堡。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规模来看,这些山城址的面积都比较小,多在2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之间,不适合大规模屯垦戍守;其二,从所处位置看,这些山城址均位于松花江西岸海拔较高的山顶上,且多处于水陆交通要冲,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其三,从分布规律看,这些山城址的分布相对密集,且相邻城址之间可以互相瞭望;其四,从发现的遗迹和采集的遗物看,山城址内未发现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未发现与生产活动相关的遗迹。如此规模的小城,显然不适于大规模地屯垦驻军,应该是具有一定军事意义的城堡。
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山城址的年代如果较早,就不一定是单纯的具有军事意义的城堡。因为山城址内尽管未发现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但是在多数山城址周围均发现类似文化面貌的遗址,而且很多遗址分布面积也较大,这有可能意味着这些山城址不光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也可能兼具行政管理职能。
肆
当然,九台境内的山城址并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加之文献记载少之又少,关于这些山城址年代、性质等方面的判断,都具有推论性质,希望能通过以后的考古发掘进行科学的揭示。但是,关于九台境内的山城址还有几点信息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九台境内已发现的山城址均分布于松花江西岸,而在江对岸的吉林市目前尚未发现类似的山城址。
其二,在上河湾镇境内发现的山城址于松花江西岸由东至西排列,山城址分布尤为密集,在山城址沿线的北边就分布有大量辽金时期的平原城,其中包括九台境内的赵家沟古城、北城子古城、三台古城以及德惠境内的梨树园子古城、布海后城子古城、杨家大桥古城、梁家屯古城等。这些山城址与平原城距离较近,这些古城是否存在联系有待考证,搞清这一问题对于解决山城址的断代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
其三,从个别山城址内发现的陶器残片的器物特征看,把这批山城址年代上限定在汉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断代是否适用于所有山城址尚有待检验。
(作者为长春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