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太白山雪崩冻死人(绿色大雪下的危楼愚夫)
1965年太白山雪崩冻死人(绿色大雪下的危楼愚夫)可见,战斗民族的生存权利和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政权人士的足够重视!2016年,奇怪的绿雪覆盖了乌拉尔山脉,经调查后发现,是乌拉尔斯克市的一家镀铬加工厂“制造”了这些绿雪,绿雪对应的是金属工厂,黑雪对应的是煤炭工厂,蓝雪对应的是化工厂,而俄罗斯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回复却是:而实际上,三年前,《每日邮报》就报出过“绿雪”事件,
前几天,红颜秀影被《镜报》的一篇新闻所吸引,
俄罗斯乌拉尔斯克一居民区出现了绿色的雪,而在克麦罗沃,则发现了黑色的雪,圣彼得堡更是下了蓝色的雪,
五彩缤纷,堪称奇迹呀~
但究其原因,却触目惊心,这些反常规色彩的雪都和附近工厂有关,
绿雪对应的是金属工厂,黑雪对应的是煤炭工厂,蓝雪对应的是化工厂,
而俄罗斯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回复却是:
“是时候去花几个月的时间去解决污染的问题了!”而实际上,三年前,《每日邮报》就报出过“绿雪”事件,
2016年,奇怪的绿雪覆盖了乌拉尔山脉,经调查后发现,是乌拉尔斯克市的一家镀铬加工厂“制造”了这些绿雪,
可见,战斗民族的生存权利和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政权人士的足够重视!
这让红颜秀影想起了2014年,由尤里·贝科夫执导的剧情片《危楼愚夫》,
作为俄罗斯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它的内核和讽刺之深,让我们不得不彻骨般的感同身受,
讲的是虚构的故事吗? 不不不,这不就是战斗民族身边之事吗!
该片在豆瓣上获得了8.4的高分,
同时获得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少年评审团奖、
男主角阿特尤姆·拜斯特罗夫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这样描述人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这种描述似乎与《危楼愚夫》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而这相似甚显凄凉和可悲。
导演尤里·贝科夫将所有的剧情冲突放在在一个我们已见怪不怪的事件上:
那就是“危楼拆迁”,
冷静客观的旁观者视角,用一个晚上,从一桩危楼事件管窥俄罗斯腐朽的官僚体系。
当然,片子映射出的不仅仅是上层的腐朽,还有底层的愚昧和麻木,
而危楼的象征意味堪称完美,看似大楼即将倾覆,却依然屹立不倒,楼前的英雄被踩到脚下,这就是当下的俄罗斯。
正如巴赞所强调现实主义,就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而导演则应站在幕后,通过长镜头,将视点的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
《危楼愚夫》中的硬朗、粗犷、写实的拍摄风格,搭配着颓废的昏暗色调,
男主的命运如同他在冷天中的喘息,包裹着我们每一位观众参与其中,现实意味的暗流在涌动,代入感十足。
与韩国优秀的现实题材不同,《危楼愚夫》未在片尾浓墨煽情,
导演只是把剧情扔在这里,不求控诉共鸣,只求表达出来,
这部俄式自黑剧情片,黑色荒诞意味更浓,讽刺的更简单粗暴,类型化趋向也更加明显。
如果当年评审团因为鼓励右派价值观,让《阿甘正传》赢了《肖申克的救赎》,
那在《危楼愚夫》里,一个不是傻瓜的人,做着一个英雄的举动,死里逃生去救人,之后迎来的却是世人的毒打,
世间的复杂和虚伪就这样表达的淋漓尽致,人性的善恶值得拷问。
影片透过一位善良好学的房管处技术员迪马·尼基丁(阿特尤姆·拜斯特罗夫饰演)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一天晚上,尼基丁的同事在维修一栋陈年旧楼水管爆裂时向他求助,
迪马·尼基丁察觉到,水管爆裂是由于大楼整体结构移位,并在楼体外相应位置找到了裂痕,
肉眼可见,触目惊心。
迪马·尼基丁到家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用自学的知识分析危楼后发现:
大事不好,房子要倒!
于是他连夜辗转找到正在庆生的女市长尼娜(娜塔莉亚·苏尔科娃饰演)说明情况。
在官员们的质疑之中,消防局长和城建负责人带回了勘察结论:
危楼随时会倒!
尼娜坐不住了,修楼的预算早已被各个利益集团贪污瓜分,
800条人命一旦随着楼倒消失,追责就会摆上桌面,她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立即疏散住户,找钱妥善安置,
但是地产商明说安置不了这 800名住户,贪污的修楼预算有的已经给了更高层官员,吐不出来了。
她的幕僚博加索夫(尤里·特斯瑞洛)指出第二条路,
不管那800人的死活,而是干掉有直接责任的建委主任和消防局长,楼塌了,就说他们贪污畏罪失踪,
尼娜选了第二条,连带迪马·尼基丁也成了灭口对象,
但人心都是肉长的,行私刑的警察放了他一马,让他从这个城市消失。
午夜的大街,迪马·尼基丁亡命的时候路过危楼,
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家人逃离,自己疏散这800人,
清冷的早晨,一群人围在危楼之前,但是楼没塌。
有人开始抱怨季马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把迪马·尼基丁围殴到半死,最后,800个人再回危楼,
众人殴打尼基丁的时候,应该是本片的一个精彩之笔,
它把人性中那股不可理喻、那份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
官员、幕僚、资本、良知、愚昧、贪婪,这些足够勾起人思索的概念覆盖全片,
观者叹息于男主角的善良和勇敢,愤怒于官商勾结的腐败和人性阴暗面的淋漓尽致,
影片更为重点阐述的则是这个腐化、堕落的体制下,人们普遍性存在的互害链条,一套完美的闭环。
影片同时对于俄罗斯社会中很普遍的家暴问题进行了表现,
片中被顶罪的两个替死鬼其实都是尚有良知的人,光头的消防部长在检查危楼时劝了家暴的男人,而且还劝少年们早些回家;
另一个老头工程师则在生命最后救了男主一命,
其他的头头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开玩笑,就是在想坏主意,然而最后的替罪羊却也是他们两个人,因为他们是危楼的直接受害人。
被家暴的女人也是存有善良的心,在最后群殴时甚至上前阻止自己家暴的丈夫,
还有警察部长的那一句“我是俄罗斯人,不帮别人,还会索取”直接借助他口表达现实社会,
影片中的经典又值得无限回味的台词:
玛莎说:“他们对我们来说谁都不是”季马说:“我们在一起像猪一样生活,也会像猪一样地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谁都不是。”中国著名戏曲《桃花扇》中的: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成为了流行语,同时也成为有些民族的魔幻现实。
“我们活的像动物,死的也像动物。”
整部影片最核心的一句话,直指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