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100篇全集(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100篇全集(孔子的故事)可是不幸的是,在孔子只有三岁时,父亲孔纥便亡故了。他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过孔子。那时,他家正从陬邑(在现在的山东泗水县东南)移居到鲁国的国都曲阜。孔子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他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儿。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孔子父母的结合既不十分符合当时的礼制,而当时的礼制又特别沉重地约束着妇女,所以孔子的母亲过着不很称心的日子。孔子也就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到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地锻炼,他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现在的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呢。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二二—前四八一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资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公元前六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现在的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呢。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逃到鲁国(在现在的山东东南部、江苏西北部)避难的时候,这贵族的世家就日渐没落了。
孔子的父亲叫绰,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国家去攻打一个叫偪阳(在现在的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孔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偪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一种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要被隔断在城里了,这时孔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掀起来了,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五六三年,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呐。又有一次,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国的侵扰。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五五六年,离孔子出生只有五年。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了。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当孔纥和她结婚的时候,她还很年轻,可是孔纥已经上了岁数了。他们的结婚是没有经过当时社会上所通行的完备手续的,因此遭到了社会上的奚落。孔纥和颜徵在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他们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过。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便给这孩子取名叫丘,别名仲尼。这就是后人习惯上尊称的孔子。“仲”是老二的意思,这说明孔纥在和徵在结婚以前有过妻子,而且有过一个儿子了。孔子生的这一年是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距现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光景。
孔子父母的结合既不十分符合当时的礼制,而当时的礼制又特别沉重地约束着妇女,所以孔子的母亲过着不很称心的日子。孔子也就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到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地锻炼,他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
可是不幸的是,在孔子只有三岁时,父亲孔纥便亡故了。他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过孔子。那时,他家正从陬邑(在现在的山东泗水县东南)移居到鲁国的国都曲阜。孔子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他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儿。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在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季札出使各地,到了鲁国。季札在鲁国有机会听到鲁国所特别保存着的比较完备的周朝乐歌。那些乐歌大部分保留在现存的《诗经》里,连次序也和现存《诗经》中的大致相符。这说明鲁国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他听到《周南》《召南》两部分乐歌时就说:“真好呵,这反映出周代建国的基础已经有了,只是还有点草创的光景。其中表现着勤劳,可是没有怨意。”以后又听到郑地(在现在的河南新郑县)的民歌,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
很有享乐的气氛。——这个小国有些危险了。”又往下,便听到齐国(在现在的山东中部和东部)民歌,他很满意,说:“很舒缓,很深远,真是大国的气派,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不可限量呵。”再往下,是豳地民歌,秦国民歌,魏、唐二地民歌。他说:“豳地的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秦国民歌还保持周朝原先的格调。魏、唐两处的民歌,反映了俭朴而有远虑的习俗。”盆地以下的民歌,他是不满意的,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他又听了宫廷音乐《小雅》和《大雅》,也顺便夸奖了几句。他在鲁国,除周代音乐以外,还见识到了前代的音乐歌舞。他最满意的是相传为大舜乐歌的《韶》,这种音乐的乐器主要是箫。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后来孔子也是很欣赏《韶》的乐的。
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来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系统的批评的人。
当季札到鲁国的时候,孔子还很小,说不上立刻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孔子长大了,他是很佩服这个先辈的。孔子后来对诗歌的批评,也曾采取过季札批评豳地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的见解而加以应用。孔子在晚年曾经系统地整理过《诗经》的乐歌,无疑是在这种重视音乐的气氛中得到了鼓舞,同时又是在鲁国特别保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条件下展开了工作的。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只在这时吴国季札所见到的是如此,就是过了三年,晋国使臣韩宣子到鲁国时,也因为见到鲁国所保存的哲学书《易象》和鲁国的史书《春秋》而恍然大悟似的说:“周代的政治法律都保存在鲁国了,现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领以及周朝所以兴起的缘故了。”孔子所生长的鲁国的文化空气就是如此。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他在十五岁时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十七岁时,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福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加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号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干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五二二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子产是使郑国社会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
因为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郑国在公元前五三六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成文法,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
后来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个消息,也哭了。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在思想上,资产也是比较开明的。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子产正是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的一些健康的见解,无疑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在同一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