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上联"正月初五五弟伸五指索取香粽"在我们淮河中下游这一带,流传着一副关于端午节的著名的对联:淮水千百年来,滋育着无数河畔儿女,梁启超曾说过:“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腾虎跃,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放眼整个华夏,英雄人物在此区域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从灭秦之刘邦、灭汉之曹魏,灭晋之桓温,灭元之元璋,再到数不胜数的良臣名将:管仲、张良、萧何、韩信、范增、周瑜、鲁肃、吕蒙、徐达、常遇春、周恩来;还有无数的文人骚客:老子、庄子、曹植、嵇康等等,跌宕起伏,大开大阖!更有大泽乡怒吼,江淮捻军雄起,桐柏英雄逞威,新四军神出鬼没,支前民工冒着弹雨支援淮海大战……真可谓风云跌宕,各显风骚。但今天我不去表这些王侯将相、文人骚客、先贤达人,单从历史的长河中,掬一朵小小的浪花,以飨朋友们。

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

作者:左神州

千里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她如一条灵动的玉带,在江淮大地上缓缓流淌,越过起伏的山峦,跨过平川原野,收纳湖汊沟渠之水,一路汹涌跌宕,一路蜿蜒低回,一路浅唱低吟,浩浩荡荡融入大海和长江。

站在淮河的堤坝上,看着悠悠的淮水特别是汛期时的淮水,仿佛千军万马在奔驰,又仿佛血一样的在涌动,其奔流之气势,丝毫不输黄河、长江。

淮水千百年来,滋育着无数河畔儿女,梁启超曾说过:“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腾虎跃,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放眼整个华夏,英雄人物在此区域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从灭秦之刘邦、灭汉之曹魏,灭晋之桓温,灭元之元璋,再到数不胜数的良臣名将:管仲、张良、萧何、韩信、范增、周瑜、鲁肃、吕蒙、徐达、常遇春、周恩来;还有无数的文人骚客:老子、庄子、曹植、嵇康等等,跌宕起伏,大开大阖!更有大泽乡怒吼,江淮捻军雄起,桐柏英雄逞威,新四军神出鬼没,支前民工冒着弹雨支援淮海大战……真可谓风云跌宕,各显风骚。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1)

但今天我不去表这些王侯将相、文人骚客、先贤达人,单从历史的长河中,掬一朵小小的浪花,以飨朋友们。

在我们淮河中下游这一带,流传着一副关于端午节的著名的对联:

上联"正月初五五弟伸五指索取香粽"

下联"半夜三更三哥抱三嫂颠倒鸾凤"

此联在严格的“对仗”上还欠工整,但当你知道这只是四、岁小孩应急之对时,可能你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机智了。说起这副对联,这里面还有一段趣事呢。

话说清朝光绪末年,在安徽五河县辖区安淮乡郜台,有个大户人家,此人姓郜,方圆百里人称郜大员外。家中良田千倾,家中人丁兴旺,骡马成群,住着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雕梁画柱更显气派,假山奇石矗立在蜿蜒池塘边,玲珑的小桥下养红鲤鱼虾,碧荷擎着雨盖与旁边亭台楼榭相映衬,垂柳扬起细丝摆出婀娜娇姿,大院砖石围墙,高逾丈二,整个院落占地足足三十余亩。集镇上还经营着粮店和布匹店,南至南京,北到徐州皆有生意往来,政商两界互有交往,在当地可谓风光无限。

郜员外这年有六十出头,膝下五子一女,个个聪明无比,要说最聪明,最机灵的,当数第五个儿子“老嘎达”家中人称五少爷的“小五子”。这年也就四、五岁样子,家中设私塾学堂,请了淮河南岸的左大先生教自家子侄数人读书。五少爷年龄小,就常随哥哥们到私塾跟老先生一边学习,一边玩耍。谁料,左大先生教课出题,其他人往往在苦思冥想之时,五少爷就回答出来了。尤其是对“对子”,他能随口应对,深得左老先生的喜爱,小少爷的聪慧,也传遍周围四邻八乡。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2)

这年恰逢传统节日端午节,五少爷等放学归来,在大院后厨房,见众嫂子及丫鬟说说笑笑地围在一起包粽子,院落里摆着装有糯米、红枣、咸肉、红豆、香菇、青红丝、咸蛋黄、苇叶、细绳等包粽子之物,厨房里的大锅正在蒸煮着粽子,清香味早已飘满整个院落。小五子忽然肚子咕咕一阵叫唤,于是就向嫂嫂们要粽子吃。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3)

郜员外家媳妇,也都是方圆百里的富户小姐,那时候讲究门当户对,这些媳妇在未出嫁时,家里都是富户,她们除了工于女红,还习些诗文,特别是读《女诫》、《孝经》、《烈女传》、《千字文》等等,在那封建年代算是识文断字的人了。

大嫂当即用手摸着小五子的头逗笑道:“五弟啊,我出个谜语,你若猜对,便有粽子吃”。小五子忙说:“大嫂快出谜语吧,我肚子在叫唤呢”。

“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腰间缠。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大嫂随吟一首带有迷意的诗来。

小五子笑笑道:“我也有一首诗正好解答你的谜语: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为什么嫂嫂喊小叔子酱油罐(端午节嫂嫂出对戏小叔子)(4)

二嫂见大嫂没有难住小叔子,随口也说了一个迷:“有棱有角尖,有心有肝肠,一身清贫过,半世受煎熬”。小五子马上说到“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两个诗迷,丝毫没有难到小五少爷。大嫂、二嫂笑着不作声了,小五少爷马上伸出手吵吵着要吃粽子。

这时候三嫂手里拿着煮好的粽子,在小五子眼前晃了晃,对小五少爷说:“都夸你聪明,今天我出一上联,你若对的上来,我就马上把粽子给你吃,若对不好,那就不给了”说着还把粽子故意在小叔子鼻前让他闻了闻。“好香啊”,小五少爷说:“嫂子们不带这样玩的啊”。但人小个矮,够不到锅台,明知道嫂子们在捉弄他,也没有办法啊。

于是,三嫂略一沉思,马上吟出上联:"正月初五五弟伸五指索取香粽",五少爷一听,这明显是在笑话我人小好吃吗,那我也要取笑她一下。清一清嗓子说道:"三嫂,请您听好了,我的下联是,下联是..........众嫂子凑热闹:快说呀,下联是啥?五少爷说道:“我的下联是,半夜三更三哥抱三嫂颠倒鸾凤"。

说罢,众嫂子捂嘴大笑,一个个笑的花枝乱颤,东倒西歪,唯有三嫂,此时早已面如粉黛,羞的以袖掩面,做状欲打小五少爷。小五少爷在众嫂子们大笑之时,早已乘机抓起三嫂手中的粽子,溜之大吉了。

后来五少爷和哥哥们在私塾用功读书,学艺大长,十五岁便通过乡试,取得秀才功名,而后参加会试,再后进京赶考,考取进士,再后来外放为官,最后官至道台,也算是光耀门楣了。这段端午对对子的趣话,一直在我们淮河中下游这一带流传。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一个夏夜,在院落里,躺在用绳子穿制的小凉床上,数着星星,奶奶摇着蒲扇讲给我听的,以至记得非常清楚。奶奶以前也是大户人家,生于清末民初,百岁时离开了我们。岁月悠悠,时光如水,奶奶离去已经有八年的光阴了。每每想起奶奶,小时候的往事便历历在目。时常想写一篇文章悼念我最尊敬、最慈爱的奶奶,因要记述的事太多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奶奶的相思和感恩,仅以此篇拙作,聊表最深沉的思念。

凤阳:左神州zuoshenzhou@163.com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