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这才安心,终于松开了紧皱的眉头,扬起一抹轻松的笑容。周总理闻言眼眶发红,他紧紧拉住何香凝的手,不带一丝犹豫承诺:“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晚年何香凝)只见何香凝的嘴止不住地嗫嚅,这才断断续续吐出一句话:“我和廖公生前有约,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我想棺葬,不要烧,请求中央政府批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她说得困难,仿佛重若千斤。

1972年8月的一天上午,周总理早早来到毛主席的住处,还未开口说话,毛主席就说:“大姐的事,你办得很好”。

这句话瞬间将周总理的思绪拉回到几日前。

94岁高龄的“大姐”何香凝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他眼光闪烁,似有千言万语。

周总理忙俯下身,贴着何香凝的耳朵,大声问到:“大姐,有什么事你就说,我在这儿听着。”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

(晚年何香凝)

只见何香凝的嘴止不住地嗫嚅,这才断断续续吐出一句话:“我和廖公生前有约,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我想棺葬,不要烧,请求中央政府批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她说得困难,仿佛重若千斤。

周总理闻言眼眶发红,他紧紧拉住何香凝的手,不带一丝犹豫承诺:“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何香凝这才安心,终于松开了紧皱的眉头,扬起一抹轻松的笑容。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移风易俗,毛主席和周总理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要求国家领导人去世后,都要采用火葬的形式。

身为政协委员的何香凝本不该例外,为何周总理却答应得如此干脆、毛主席还称他做得好呢?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2)

何香凝(右)与周恩来总理(左)

离经叛道

1878年,何香凝降生于香港的一个茶商家庭。

父亲何炳恒本是一平凡农户,通过茶叶和房地产致富跻身名流。

何香凝自出生起就被父母寄予厚望。

他们希望培养出一个贤良淑德、能融入上流社会的女儿。

当时正处于清朝光绪年间,不论民间还是皇室,仍以小脚为美。

“三寸金莲”是众女子的追求,何香凝的母亲管教女儿的方式自然也不例外。

从七岁起,缠足就成为何香凝的必修课。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3)

(古代女子缠足)

可这时的她已熟知诸多女兵的故事,那种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早在何香凝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她努力挣脱这种封建习俗的束缚,立志做一名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每当夜深人静,就会偷偷起床剪断母亲为她缠上的裹脚布。

尽管后来被没收了剪刀,她还是会自己攒钱买剪刀来“搞破坏”。

几次三番的劝阻之下,父母见她仍不知悔改,又不好多加苛责,只能作罢。

何香凝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少数没被缠足的“大脚”女子。

喜结良缘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何香凝就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开始为她张罗婚事。

可许多慕名前来的媒婆都被她的大脚劝退。

多次失败之后,这位“天足少女”的婚事成为整个家族的烦心事。

这样的结果正如何香凝所愿,她不为所动,悠然自得,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4)

(廖仲恺)

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的廖仲恺,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旅美华工家庭。

由于从小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的熏陶,他对旧时代的封建世俗嗤之以鼻。

得知家人要为他寻妻,他大肆宣扬自己要娶一位没有缠过脚的女子。

这正中何家人下怀,为防止准女婿变卦,他们很快请媒婆上门与廖仲恺定下姻亲。

1897年,19岁的何香凝和20岁的廖仲恺在广州完婚。

由于经济尚未独立,廖仲恺在哥哥廖恩焘家中的阁楼上搭建了一个小屋作为爱巢。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5)

(何香凝与廖仲恺)

他们一个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一个自小渴望独立自由,两人一拍即合,常常互诉心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渐渐地,由因缘际会结合所产生的生疏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日渐甜蜜的郎情妾意。

何香凝曾作诗“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为纪念这段美好时光,她将这个不起眼的小阁楼命名为“双清楼”,自号“双清楼主”。

夫妻二人的深厚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东渡日本、初识革命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廖仲恺深感国家危亡在即,他萌生了去国外进修的念头。

可这个想法遭到了众人的一致拒绝,一是花费太大,二是过于危险。

只有何香凝坚定不移支持丈夫的决定。

顶着来自母亲和嫂子的压力,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陪嫁,为廖仲恺筹集经费。

1903年1月,廖仲恺远赴日本,夫妻俩分居两地,隔海相望。

自古相思多难抵,3个月后,何香凝变卖了家中杂物,跟随丈夫的脚步东渡日本。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6)

(青年何香凝)

即使小时候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错误思想“荼毒”。

但何香凝从没停止过学习的步伐,宁愿省下私房钱也要坚持买书自学。

到了日本的何香凝仍然初心不改,不断汲取新知识。

因为兼具天赋和努力,她得到了跟随日本名画家田中赖璋学习绘画的机会。

经年累月的练习之后,她的绘画技术炉火纯青。

同时,在日本接触到的新思想也令她心驰神往。

1903年9月的一个晚上,何香凝跟随廖仲恺到神田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集会。

一个高谈阔论的中年男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他虽然胡子拉碴,但目光如炬,仿佛一串火苗正在他眼里燃烧。

此人正是已然声名鹊起的孙中山,他正激情亢奋地号召中华优秀儿女投身革命运动。

话语间透出的革命思想和激扬精神让夫妻俩心动不已。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7)

(孙中山)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亲自主持加盟仪式。

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尽管丈夫人不在东京,何香凝孤身一人也积极参与,成为最早的同盟会女会员之一。

待廖仲恺回到东京,何香凝将他推荐入会,两人开始正式接触革命思想,并开始为革命工作。

他们的东京寓所一度成为革命党人的通信联络站和聚会场所,每周都会召集四五次会议,众人群策群议,商量革命要事。

因为起义需要起军旗和安民布告花样、军用票图案等,专攻绘画的何香凝成为担任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

在后来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手中熟练无比的画笔变成何香凝披荆斩棘的利剑。

透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绘画,她表达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鞭挞。

廖仲恺身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

出于对何香凝夫妇的信任,他将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和自己的妻子宋庆龄一并托付给了他们。

为不负孙先生,何香凝在之后的生活中与宋庆龄情同姐妹,两人相互扶持。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8)

何香凝(右)和宋庆龄(左)

廖仲恺也谨承先生遗志,肩负起了革命的重任。

他重权在握,主持粤政多年,常与军、政、商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

在黄埔军校就读的时候,廖仲恺就十分佩服周恩来,与他结为至交好友,一直保持着联系。

或许是受到他的影响,尽管身在国民党,他对共产党也十分友善,并且想要通过一己之力将两党联合起来,达成合作。

可这不免会触及到党内一些激进右派人士的利益。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9)

廖仲恺(左)和孙中山(右)

1925年,廖仲恺接到临时通知,要参加一个国民党中央的内部会议。

当他和司机驱车到国民党中央部门外时,忽听一声枪响。

车窗应声而碎,紧接着就是密集杂乱的子弹声。

司机预感大事不好,连忙拔出手枪自卫,一边叫廖仲恺赶快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可双拳难敌四手,对方明显是有备而来。

廖仲恺无处藏身,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枪眼之下。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0)

廖仲恺

承丈夫遗志

当何香凝和周恩来匆忙赶到医院的时候,原本还和她谈笑风生的丈夫已经变为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何香凝按摩着廖仲恺微微僵硬的指节,如往常一般轻声和他说着话。

“仲恺,你且先去等我,你没完成的事我会尽量帮你完成”

她心里清楚,丈夫的去世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脱不了关系。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1)

(何香凝与子女在廖仲恺遗体旁)

果不其然,在廖仲恺逝世不久,披着“左派”外衣的蒋介石就进入了最高领导层。

他对共产党抱有很大敌意,并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中山舰事件。

通过散播谣言软禁了一大批共产党人,还派兵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处。

何香凝得知后不顾周恩来的劝阻,对蒋介石破口大骂,怒斥他忘恩负义。

总理死后、骨尚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你以德报怨、背信弃义,将何以对孙先生?

可面对何香凝的控诉,蒋介石不但不知悔改,还变本加厉。

1927年,他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为了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他还邀请何香凝担任自己和宋美龄的证婚人。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2)

(蒋介石与宋美龄)

何香凝对他不知廉耻的行径大为唾弃,她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还发表演说号召广大革命党员打倒这些反革命派。

在汪精卫大肆反对我党时期,她挺身而出,以瘦弱的身躯保护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分子。

1928年,何香凝再也无法与蒋介石这种忘恩负义之徒为伍,她公开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回到广州创办了带有丈夫名讳的仲恺农工学校。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3)

至交好友

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何香凝失去了廖仲恺的庇佑,但他生前结下的善缘也让她受益良多。

周恩来和廖仲恺交往密切,两个家庭之间也是相处融洽,何香凝的儿女廖承志、廖梦醒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邓颖超还收廖梦醒的女儿囡囡为义女。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4)

何香凝(右)和邓颖超(左)

在亲眼见证好友去世之后,周恩来望着何香凝单薄的肩膀于心不忍。

一个女子,生逢乱世,丈夫英勇牺牲,孩子年幼,该如何是好?

他暗下决心,以后定要替好友悉心照料他的家人。

1925年,17岁的廖承志跟着父亲的步伐加入了国民党。

廖仲恺遇刺之后,廖承志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果断脱离国民党,加入了共产党。

在何香凝的掩护下,他离开上海奔赴川陕苏区工作,再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5)

(廖承志)

彼时正值红军长征,廖承志因反对另立中央被张国焘处以枪决并看押起来。

父亲已亡,母亲也远在他乡,他本以为自己在劫难逃。

可就在他被人押解途中,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那是他叫了十几年的阿哥——周恩来。

周恩来从他身边经过,没有如往常一般唤他“承志”,只是紧紧攥了一下他的手。

这一攥差点让他落下泪来,他别过了头,不发一语。

夜幕降临,廖承志被人带到司令部,他又一次感到不该如何是好。

屋子里坐满了人,有张国焘、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重量级人物,均严肃端正,一副审问架势。

“你们俩早就认识了”耳边传来张国焘的明知故问。

廖承志正准备回答就听得一声的质问:“廖承志,你认识错了没有?”

第一次听见周恩来如此严厉的问话,廖承志一瞬间慌了神。

他抬起头,正准备解释,就看见朱德朝他微微摆了摆手。

他一愣,这才低下头老老实实说:“认识了。”

周恩来又问:“认识深刻不深刻?今后改不改?”

廖承志一一作了回答,像一个面对家长训斥的小孩。

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张国焘这才算出了气,虽然知道这只是周恩来的一个计策,但他也不好意思再借题发挥。

于是,他让下属将廖承志带出去,并下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1937年1月,廖承志顺利到达延安,周恩来这才托人告知何香凝。

何香凝十分感谢周恩来,但也无以为报。

1950年8月初,正值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25周年之际,何香凝精心画了一副“梅花松柏图”。

她以高洁孤傲的梅花象征邓颖超,以挺立正直的松柏象征周恩来,歌颂两人坚强不屈的高尚灵魂和伉俪情深的忠贞爱情。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6)

(周恩来与邓颖超)

1954年邓颖超50岁生日时,她又画了“菊花图”相赠。画上的菊花淡雅秀丽,不惧严寒,争相盛放,蕴涵了她对邓颖超真挚的情感。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抵御美军的强势扩张,数以万计中华儿女不畏生死毅然离家奔赴朝鲜战场,何香凝特意为志愿军作了一副《喜鹊牡丹图》。

此外,她还邀请周恩来为这幅画题词。

周恩来自来有一“原则,”他从不在别人的画上题字,但面对何香凝的请求,他欣然答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画与字相互映衬,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念和对战士们的崇敬。

最后执念、与夫同葬

1970年,何香凝因一次跌倒住进医院,医生为她做了全方位的检查,发现她竟然患上了肺炎。

这让本就年老体虚的何香凝更加羸弱不堪。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7)

(晚年的何香凝)

周恩来和邓颖超常常去医院看望她,并督促医生全力救治。

每一次见到他们,何香凝都是眉头紧锁,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知道棺葬的要求与国家相关制度相悖,她犹豫了许久。

一直到1972年9月,何香凝深感时日无多,这才将自己最后的夙愿和盘托出。

在得到周恩来的肯定回复后,她才肯放心离世,与阔别多年的丈夫廖仲恺团聚。

9月5日,何香凝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全国人民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亲自主持,毛主席也送上了花圈。

宋庆龄致辞的时候回顾了何香凝的革命历程,评价到:“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亲自负责把她的灵柩送到了南京,与廖仲恺合葬在一起,两人的名讳也刻在了同一块墓碑上。

这对千古流芳的神仙眷侣总算实现了“生同衾、死同穴”的愿望,尽管与她们的革命功勋比起来这不值一提,但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何香凝准备的一份厚礼。

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别火化遗体)(18)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墓碑)

早在1937年,毛主席就曾高度赞扬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九十多年来,何香凝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般的历史巨变,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巾帼不让须眉,她像一朵铿锵玫瑰,以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高尚精神书写了堪称传奇的一生。

与丈夫廖仲恺伉俪情深,共赴革命,大业圆满,最终也实现了“在地连理枝,在天比翼鸟”,相信夫妻二人亦能含笑九泉。

参考资料:

金台资讯《周恩来与何香凝的深情厚谊》

《缅怀廖仲恺,纪念何香凝》——邓颖超文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