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著名的钢琴曲(柴科夫斯基钢琴曲行猎)
柴可夫斯基著名的钢琴曲(柴科夫斯基钢琴曲行猎)这是《九月——狩猎者之歌》的题诗。这首诗作将九月里狩猎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让人有种:气势磅礴的狩猎场面和万马奔腾的英勇狩猎之感觉。——普希金正如作曲家采用朴实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创作的《九月——狩猎者之歌》,虽然只是一部小品,但作品的艺术风格却反映出当时艺术界的共同特征,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表现个人的亲身感受,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心声。《九月——狩猎者之歌》September—The Hunting第一种译语:“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已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第二种译语:“号角声声震天响,带着猎犬赴围场,阳光初照霜晨路,骏马奔驰欲脱缰。”
一部散发着俄罗斯人民生活气息的钢琴音诗
——柴科夫斯基钢琴曲《九月·狩猎之歌》艺术特色及美学分析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体裁丰富的音乐作品,涵盖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歌剧、芭蕾舞剧、歌曲等各类体裁。1875年,柴科夫斯基35岁,是一位崭露头角的作曲家,刚刚因创作舞剧天鹅湖而备受瞩目。
同年12月,柴科夫斯基接到圣比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杂志社的出版家贝尔纳德的约稿信,要求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月为该杂志写一首钢琴小品,乐曲的内容必须与发表的那个月有联系。也就是说,乐曲内容必须表现当月气候特征和俄罗斯生活风俗。同时每首乐曲配发一首俄罗斯诗人相应内容的小诗。该杂志社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勾起了柴科夫斯基的兴趣,他欣然允诺,并很快寄出第一首曲子《一月——壁炉边》。在1882年以《四季》的名称出版的钢琴曲集里面收录了这十二首钢琴小品,在这些曲子中,柴科夫斯基不但用音乐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每一季节的自然景色,而且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情感与日常生活。作品产生于19世纪这样一个俄罗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柴科夫斯基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进行创作的优秀范例。
正如作曲家采用朴实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创作的《九月——狩猎者之歌》,虽然只是一部小品,但作品的艺术风格却反映出当时艺术界的共同特征,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表现个人的亲身感受,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心声。
《九月——狩猎者之歌》September—The Hunting
第一种译语:“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已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第二种译语:“号角声声震天响,带着猎犬赴围场,阳光初照霜晨路,骏马奔驰欲脱缰。”
——普希金
这是《九月——狩猎者之歌》的题诗。这首诗作将九月里狩猎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让人有种:气势磅礴的狩猎场面和万马奔腾的英勇狩猎之感觉。
九月,是一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九月一到,天气转凉,渐渐有了秋意。这惬心的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可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悄悄地染红了几片树叶。
九月,也是一个适合狩猎的季节。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九月——狩猎者之歌》,就是根据普希金的诗意所创造的。作曲家用音乐描写了猎人们在打猎时的英勇场面。
该曲以丰富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进行加工创作,并使用了狩猎音乐中常出现的三连音音型来表现,并且用钢琴来模仿法国号这一乐器,这也是《九月——狩猎者之歌》最特殊的地方。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首《九月——狩猎者之歌》,在此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发展手法、线性和声、调性布局等艺术特色进行审美分析。
一、曲式结构
古往今来,各民族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其中有一些堪称艺术经典。一部经典艺术作品,除了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与艺术品位外,还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极具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九月——狩猎者之歌》为4/4拍子,全曲采用的速度是Allegro non troppo (适中的快板),进行曲风格。饱含着力量与火把碰撞的强烈节奏感,仿佛让人置身于发出声响的场景;狩猎队伍浩浩荡荡行进的节奏,刻画了行猎者积极狩猎的形象。作品结构较为短小,全曲仅只90个小节,乐曲虽短小,然而却完美地阐述了狩猎的场景。作曲家在创作该曲时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音乐作品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非常完美而严谨。由引子、呈示乐段、引申型中段和再现乐段组成。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比较规整的曲式结构,而在每个乐段中却均有变奏形式。它的结构图式为:引子 A(复乐段) B A'(复乐段),列表分析如下:
二、发展手法
引子(第1-2小节),这两小节的旋律采用G大调的属音开始,由复附点八度平行的属持续音构成。换一句话说,用八度带复附点的节奏、双附点八度叠加的形式来描绘猎人呐喊或吹响的号角之声,预示狩猎队伍即将前往。
A 乐段(第3-32小节),这个部分是由4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采用了音符重复和快速音阶级进的结构形式,即4 10 4 12规模构成的结构。是延续引子中主调(G大调)的调性。a乐句为第3-6小节,是由2 2的乐节组成的综合型结构,在主调G大调上展开。音乐主题在低音部以双音形式呈现,高音声部采用引子部分的发展方式:延续属音八度叠加,但时值加快,采用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合,切分节奏进行。和声上以主音和属音为主,在两小节的属音持续之后,转入主持续,主题核心动机双音呈示。六度双音、三连音、附点节奏,并采用了快速的音阶进行,显示出活泼的主题形象,经过S-SII7-D-T和声进行,最后以a乐句开放于D和弦结束。然后,进入b乐句。b乐句为第7-16小节,调性为G大调,在重复时做了变化:首先是音乐主题转至高音声部呈示,号角之声积极的再次响起,仍然采用a乐句的发展手法,将“号角”材料继续发展,但音乐通过一系列的分裂、模进、重复等发展手法,进行了结构扩充,下方声部采用切分节奏;其次,在双音主题基础上以八度形式进行了声部叠加。
低音声部的写法则是采用了a乐句低音部的写法,低音声部重复一个小节的旋律,第8小节的低音声部连续级进下行,与上方的声部愈演愈烈,层层推进,不断发展,临摹出属于狩猎者的壮观场面。第10小节进入a小调,和声表现k46-D2-t6-D46-t的进行。并且音乐上呈现出连续的离调模进的状态。不断的离调模进是为了旋律的进一步发展,将第10小节作为基本,调性为a小调,第11-12小节进行经过的两个小节的上行二度模进,调性转入b小调后进入c小调。调性上愈演愈烈,不断地级进。由于第11小节,频繁使用带有临时升降极好的三度下行,更增添了狩猎的紧张气氛。第13小节分裂后上行二度模进发展,转入D大调。以四个二八节奏的音符,分裂模进一次,后一小节是第13小节的旋律重复,于第15小节调性回归主调(G大调),旋律上是第14小节的上行四度模进。
第16小节是第15小节的重复,低音声部作上行级进,乐句开放结束在属六和弦。a'乐句为第17-20小节,是主题动机重复,回到了主调(G大调)。旋律在高音声部陈述,声部在八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叠加,低音声部采用了a'乐句的低音声部写法。第20小节开放于主调D和弦后,马上进入c乐句。c乐句为第21-32小节,音乐主题再次出现,在c乐句开始处的两小节重复第17-18小节旋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与a'乐句的平行发展。第24小节是第23小节的模进。第25小节是在第24小节的基础上进行分裂模进,随后级进下行,低音部上行双音级进,在音响上不断推向高潮,显现出策马奔腾,乘风破浪的情景。第29、30两个小节进行了上行八度模进,第31小节的第一拍为主和弦收拢终止,后又进行了补充,造成结构外部的扩展,最后结束于三组重复级进的八度三连音强奏,和声上为D-T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模进发展手法与和声上的补充终止将A乐段完满收束。这个乐段强烈的节奏感使人们感觉到打猎者非常情绪之高涨,精神之抖擞。
B乐段(第33-60小节),引申型中段,由5个乐句组成的乐段,为4 4 4 4 12的结构,非典型的乐段结构,在主调G大调的关系小调e小调上展开。d乐句为第33-36小节,是由2 2的两个乐节组成。乐句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线性下行级进。音乐主题为清脆而具有饱满颗粒感的三连音跳音为核心,是由A乐段第31小节的材料提取出作为发展动机,音乐主题变为单音旋律,在高、中音声部先后陈述,仿佛描绘出狩猎者正在奋力抓捕猎物的场景。由第33小节的三连音、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构成了主题核心,在高音声部呈示。于第34小节的后半句进入中音声部模进呈示,开放于e小调的属和弦。d'乐句为第37-40小节,是d乐句的模进平行,和声完全一致,开放于e小调的属和弦;e乐句为第40-43小节,音乐主题转至在中、低部先后呈示,后乐节为前乐节的上行二度模进;f乐句为第44-47小节,则是采用e乐句的主体材料进行分裂模进发展,具体来说:延续e乐句低音声部三连音节奏进行发展。其中第46小节是第45小节的分裂模进发展,和声上呈现D2-t6的进行;最后一个乐句,即f´乐句为第48-60小节,调性回到e小调,则是在f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9小节具有连接性的结构扩充,这进行的扩充展开,是引申A乐段的材料作为动机进行发展的。其中第49-52小节是在f乐句的基础上向上增一度的模进,音乐由重复、模进、分裂加以陈述扩充。
第52-56小节分裂模进陈述,调性方面作上二度离调。由F大调-G大调-A大调-B大调进行,随着力度的不断增强频繁的调式变化也把音乐推向高潮,和声上陈述为属二到主六和弦的和声进行。第57-60小节以明亮的和弦ff力度奏出,其的节奏型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动机节奏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于第59小节回到主调(G大调)进行了属持续,从而把音乐推入A乐段的再现。
这个乐段的主题则带有进行曲的特点,轻巧、灵敏,使人联想到在晨雾缭绕的原野上踏着碎步前进的马队,又好像猎人在机警地追寻猎物。
A'乐段(第61-90小节)也为复乐段,调性回到主调(G大调),这个再现乐段与A乐段几乎完全一致,第61小节的开头延续了第60小节的三连音节奏进行发展,随后原样再现。
只是在乐曲最后一小节出现变化,作了和弦调整,将A乐段中第32小节的最后一个三连音节奏变为时值为二分之一和二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以自由延长记号完满地终止于主调的主和弦,换句话说,将再现乐段的结束小节(第32小节)第二拍高音声部,以三连音形式出现的分解和弦变为整和弦,并且增加了一个自由延长的和弦,使情绪更加饱满,同时将乐曲也推向了高潮,从而圆满收束了全曲。这个再现段,则形象地表现了狩猎队伍怀着高兴的心情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
三、线性和声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 和声是比其它音乐因素整理得比较彻底和系统化的因素。和声是贯穿整个音乐史,始终被看作是研究形式的理论科目的唯一的音乐因素。作为俄罗斯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钢琴音乐创作在和声发展手法的使用上既有忠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一面,又有颠覆传统较为自由的一面。认真学习、探究与分析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和声创作手法,对全面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思想,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1.终止式
就这首作品来说,柴科夫斯基在和声发展手法的使用上忠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终止式的选择上。无论是在音乐的结构内部还是外部,作者对终止式的使用都显得十分规矩。如乐曲:①A乐段a乐句中的第3-6小节,经过S-SII7-D-T和声进行,最后以a乐句开放于D和弦结束;②b乐句中的第10小节进入a小调,和声表现K46—D2—t6—D46—t的进行,并且音乐上呈现出连续的离调模进的状态;③第28-29小节处出现的经K46—DD7—D34—T和弦的终止式;④中的第31小节的第一拍为主和弦收拢终止,后又进行了补充,造成结构外部的扩展,最后结束于三组重复级进的八度三连音强奏,和声上为D—T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模进发展手法与和声上的补充终止将A乐段完满收束:⑤B乐段f乐句中的第46小节处,和声上呈现D2—t6的进行等。
2.线性和声
柴科夫斯基颠覆传统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对线性和声的使用上。在该曲中作者使用最多的线性和声是自然音级进,这种形态出现在乐曲的各个部分。如乐曲:①第6小节处低音部的五音列级进下行旋律线;②第13小节处高音部的四音列级进下行旋律线;③第31小节处高音部的四音列级进上行旋律线等。而在此曲的创作中,由于作者大量使用了模进的发展手法,所以这种自然音级进的旋律形态写法贯穿始终,再辅以偶尔出现的临时变音,进一步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让调性布局简单的乐曲,却不时有了调性飘忽游移的感觉。
四、调性布局
柴科夫斯基钢琴曲《九月——狩猎者之歌》的调性布局非常简单,以关系大小调为主,如这首作品一级曲式结构之间的G—e—G。然而,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时,显然不愿意呆板地继承这种古典主义的调性布局手法,于是他在各乐段内部进行了新的探索。而他的这种探索是用一种很简单巧妙的方法实现的。在该曲的创作中,柴科夫斯基大量采用模进手法,将音乐不断转入新调,十分自然和谐地将音乐的情结不断推向高潮。如在A乐段中的第10 -15小节处,我们可以看到:从G—b—#c—#f—G的调性布局。尽管我们在分析时可以将这一部分特殊的调性布局形式划分为离调,但无疑柴科夫斯基的这种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调性布局思维,为钢琴音乐的创作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主属持续
在音乐作品中,持续音的使用通常分为属音持续和主音持续。就这首作品而言,作者所采用较多的是属音持续。如该作品开始的引子部分(第1-2小节)和A乐段的前两小节,即a乐句中的第3-4小节,高音声部的属音持续首先就将音乐发展推入一种紧张的情绪中。然后在a乐句中的第5-6小节出现的主音持续则稍微缓和了这种紧张情绪,接着在b乐句中的第7小节,再次出现的属音持续又将音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稳定与不稳定的结合在丰富和声色彩的同时,也使音乐在矛盾统一中得到了升华。
六、和弦外音
在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无论是古典主义作曲家还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为了丰富音乐的和声色彩,增加旋律的华丽性和音乐的不定性,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都从不吝惜笔墨。从这首作品来看,通常有三种和弦外音:辅助音、经过音、延留音,作曲家均有所涉及。这些和弦外音的大量使用,能使简单的和声序列获得更加充实的音响效果,以推动和声向前发展。该曲的和弦外音,以辅助音和经过音的使用为主。
《狩猎者之歌》中辅助音的使用,我们可以在B乐段中找到佐证,无论是高音声部还是低音声部,为了增加音乐情绪的紧张感,在此作者大量使用了三连音跳音,将音乐逐渐推向了高潮。而关于这首作品经过音的使用,它与单音旋律中的经过音有所不同,该乐曲的经过音多因声部的叠加和线性和声的使用,形成了大量的经过式和弦以及和音。如A乐段c乐句中的第24小节处高音声部的经过式和弦。
柴科夫斯基用热情、歌唱性的旋律谱写下了这首鲜明地反映出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的《狩猎者之歌》,透过这首完美地将作曲技法、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的经典杰作,我们不难看出,1876年9月,时年36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处于创作欲望和热情高涨的时期。尽管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尽管自己的生活充满艰辛与不幸,但在音乐创作中却时刻闪耀着追求光明理想的希望光芒。
通过审美分析、聆听欣赏柴科夫斯基钢琴曲《九月一一狩猎者之歌》,大家是不是觉得全身都充满了力量?趁着这秋高气爽的九月,让我们也去野外郊游一番吧,一起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最美丽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