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退和自主择业区别(就业问题事关重大)
病退和自主择业区别(就业问题事关重大)从短期来看,失业现象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企业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加大投资、扩充岗位意愿不足,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降薪保岗的情况,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减少,其中青年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依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部分行业招工困难问题尤其突出,如家政、电工、水暖工等体力或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这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细究起来,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二是部分行业仍然存在收入与付出不完全匹配的情况,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认为相对于劳动强度其薪酬仍然偏低,导致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劳动者就业动力不足;三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保体制的完善,更多的劳动者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使得部分劳动者就业欲望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一些年轻人“啃老”不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4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383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今年以来,“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叠加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引发大家关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方针,在“保民生、稳就业”上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已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我再就此话题谈两点我的想法。
(一)就业不仅是短期问题,也是中长期问题
今年以来突出的就业压力使得“保就业”成了当务之急。但从我国现有的发展阶段而言,就业并不仅仅是一个短期问题,也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是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的交汇点。
从中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加速将对我国就业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上个十年相比,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幅度分别增加了2.51和2.72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年轻人结婚生子意愿偏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生育率持续下滑,人口出生率从2000年的14.03%回落至2021年的7.5%,这将进一步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老龄化的加速将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和劳动人口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中长期内我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压力。
从短期来看,失业现象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企业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加大投资、扩充岗位意愿不足,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降薪保岗的情况,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减少,其中青年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依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部分行业招工困难问题尤其突出,如家政、电工、水暖工等体力或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这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细究起来,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二是部分行业仍然存在收入与付出不完全匹配的情况,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认为相对于劳动强度其薪酬仍然偏低,导致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劳动者就业动力不足;三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保体制的完善,更多的劳动者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使得部分劳动者就业欲望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一些年轻人“啃老”不工作的情况。
(二)就业问题事关重大,应对之策需深入思考、充分讨论
就业问题十分复杂,短期矛盾和中长期压力都较为突出,且就业事关民众基本福祉,涉及面极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业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旦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及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应对和处置就业问题需要十分慎重,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也需要再思考、再讨论,可以暂时没有结论,但有必要就人口老龄化、劳动者合理报酬与劳动力参与率、退休年龄、职业教育等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在此,我就抛砖引玉,谈几点我的观点:
一是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的薪资调整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较为突出的是体力劳动者、蓝领劳动者的短缺,这虽然有劳动者就业观念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劳动报酬问题。虽然当前我国内地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当前家政、电工等劳动力供给短缺的情况仍存,从劳动者付出的角度看,薪酬水平仍旧偏低。以香港为例,香港地盘工(建筑工人-编者注)平均月薪在4万港元左右,远高于当地工薪阶层平均月薪(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工薪阶层平均月薪为17216港元)。相比之下,内地重体力劳动等较少人愿意从事的行业薪资标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是把握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提升经济效率的平衡。经过多年持续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居民的就业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完善社会保障、筑牢社会安全网过程中,也要注重社会保障与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平衡,倡导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保护劳动者就业积极性,避免过度福利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三是要把握好刺激消费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平衡。当前,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修复的主要问题,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提升。但劳动者薪资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反而有可能制约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劳动者薪酬的持续提升。因此,需慎重采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方式刺激消费。疫情发生后,为加快需求修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向居民发放大额消费补贴的方式,对于推动消费修复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国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加大对终端消费者的补贴力度,既能有效刺激消费,又能避免因此加大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