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啥时候中进士(王维是谁出走半生)
王维啥时候中进士(王维是谁出走半生)虽然后来接连被贬、两次出塞、战乱被俘、出任伪职、命悬一线,但他还是初心不改,依然澄澈清朗,如天上明月,皎皎洁洁。8岁落笔成章,文采飞扬;14岁游历长安,踌躇满志;20岁考中进士,挥斥方遒。南宋诗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他的诗为“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此八字,不止说诗,其人亦如是。他生于盛唐,爷爷是有名的宫廷乐官;父亲精通诗文,官任汾州司马;母亲擅长绘画,并深谙佛法。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王维,自幼便优秀。
你看他头戴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文/漫随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能诗善画通音律。
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被后世称为“诗佛”,是南宗山水画之祖,以画入诗,作诗成曲,一首《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阳关三叠》,传唱不绝。
南宋诗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他的诗为“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此八字,不止说诗,其人亦如是。
他生于盛唐,爷爷是有名的宫廷乐官;父亲精通诗文,官任汾州司马;母亲擅长绘画,并深谙佛法。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王维,自幼便优秀。
8岁落笔成章,文采飞扬;14岁游历长安,踌躇满志;20岁考中进士,挥斥方遒。
虽然后来接连被贬、两次出塞、战乱被俘、出任伪职、命悬一线,但他还是初心不改,依然澄澈清朗,如天上明月,皎皎洁洁。
作家墨三,在《王维:倚风自笑觅禅音》一书中,以温润淡雅的笔调,将王维的生平往事,娓娓道来。
身居官场,心在田园,入世不染尘埃,出世物我两忘。辋川别业的落花流水,照见他淡泊宁静、自在随性的一生。
01.难得少年时,总有少年来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了,出生在一个气象繁华、歌舞升平的时代。
他的母亲,夜梦菩萨进屋,于是给他取名王维,字摩诘。此后,王维一生,皆是禅意。
14岁时,王维离开家,前往长安游历。第二年,他在长安结识好友祖自虚,相约共隐终南山,为博清名。
17岁,他孤身一人,开始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游历,重阳节那天,他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拳拳真意,传诵至今。
同年,祖自虚去世,王维为其送葬后,前往京城准备考试。在此期间,他写下《赋得清如玉壶冰》,以诗明志。
7月,通过考试,获得吏部考试资格,是年,留诗《李陵咏》。其情其义,皆在诗中。
公元720年,王维初试吏部,落第,于是继续留在长安备考。
二年春,再战,中进士。这一年,王维20岁,通过了仅有30名额的进士科考试,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随后,经朝廷选拔,担任从八品的太乐丞,负责掌管礼乐事宜。从此,一入官场,再难回头。
这一时期,他写《少年行》,一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道尽对功名的向往。
他还写《燕支行》,歌颂将军出征胜利的英勇事迹,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少年精忠报国的理想,他从来没有忘过。
02.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开元9年秋(公元721年),因太乐署中有伶人舞黄狮子犯忌,王维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负责度量、征收、租赋等事宜。
初入官场,便遭贬谪,心意难平。然而这股不忿之气,很快便散了。济州虽不如长安繁华,但邻里间的朴实,亦令人向往。
正是在这里,王维体会到更多的风俗民情,将内心的苦寂和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诗风渐成。
公元727年,王维官任淇上(今河南北部),在靠近淇水的地方修建房屋,定居下来。
官场升迁无望,日日蹉跎中,王维渐渐生出了归隐的念头。淇上一年,桑麻为伴,心境愈发平和,他的田园诗,禅意初显。
公元731年,其妻亡故,守丧一年后,王维以布衣身份到蜀地游历。三年后,因京都饥荒,唐玄宗移驾洛阳。王维返回长安,隐居嵩山。
这一时期,他的诗已带有明显的禅意,在长久的世情磨砺中,越发显得恬静、空明。
听闻张九龄任宰相,王维想起少时志向,决定再试一次。他写《上张令公》于张九龄,求引荐。
张九龄为官清正,善选贤用能,对王维极为欣赏,于是公元735年,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王维振作一番,再入官场。
然而两年后,张九龄被贬荆州,王维又受牵连。正值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被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
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这一时期,王维创作大量的边塞诗,诗里多了几分豪气和洒脱。
不管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还是《陇西行》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的鲜明飞动,皆开拓了边塞诗的意境,影响深远。
公元740年,王维出任知南选,被朝廷派往岭南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年,王维痛失两位至交,张九龄和孟浩然,相继离世。
至此,诗风愈发清静超然,无论工笔还是白描,都显简朴、敦厚。
第二年春,王维结束知南选的工作,从岭南回到长安,任左补阙。期间,所作宴饮诗、应制诗和送别诗,颇具魏晋风骨。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9月,奚和契丹杀唐朝和亲公主,叛变大唐,边境战乱频发。王维任御史,再次出使塞北。一年后,归长安,任库部员外郎。
公元755年,54岁的王维在长安,任给事中,想辞官。然11月,安禄山叛变,河北诸地沦陷。
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安禄山称帝,自号大燕皇帝。王维逃亡不及,被俘于菩提寺,任伪职。
公元757年,唐军收复洛阳,开始清算,王维按律当斩。弟弟王缙以官换命,求唐肃宗法外开恩。加之王维被俘时留诗《菩提寺私成口号》,表明立场,这才得以幸免。
陷贼一事对王维打击甚大,但他还是再次入朝,为君分忧。只不过晚年心绪渐平,多了几分宠辱不惊的恬淡和闲适。
03.千帆有时尽,初心无转移
王维9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变卖家产,带着他们回到老家蒲州。因为过早地独立,王维身上,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家庭是,对国家也是。
早年官场历经挫折,屡次想要辞官。但每一次,他都能化苦难为力量,不断突破自我,重新生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里,未曾有过哀怨和愤懑。每每字里行间透出的安宁和平静,不知要经过多少内心的磋磨。
尽管仕途多舛,但那份待人真挚的赤子之心,他从未丢过。
古代诗人里,为亡人作赋的不少,但大多都已新人在侧,不过偶有感怀。只有王维,《新唐书》记载:王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难得情深。
兄弟阋墙的也不少,但王维和弟弟王缙,都活成了彼此的支撑,可以拿命相护的那种。
王维身陷牢狱时,王缙愿意辞官换哥哥一命。王缙在蜀州任刺史时,身居尚书右丞的王维,愿辞官归田园,换弟回长安。
兄弟二人,皆以彼此为重,患难与共。
朋友背后插刀的也有,但王维和裴迪的情谊,令人艳羡。
公元743年,王维在长安任左补阙,与裴迪相识,因志趣相投,互相引为知己。后王维购得蓝田辋川庄,用心经营,常邀裴迪相聚。
母亲去世后,王维离开朝堂,居辋川庄,为母守丧。此间,他与裴迪同游辋川,将20处胜景逐一赋诗,收为《辋川集》。
两人还常常互通书信。裴迪前往长安考试,王维写《赠裴十迪》,望他早日归来;裴迪在家温书,王维登门拜访,并留诗《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裴迪仕途不顺,王维写《酌酒与裴迪》,引他开怀。
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叛贼安禄山所掳,拘于洛阳菩提寺内。裴迪几经周折,入内探望,后带出王维在寺中所作之诗《菩提寺私成口号》。
也正是这首诗,救了王维。
此情此义,可歌可泣。
王维一生,少年失怙,青年丧妻,中年丧母,仕途坎坷,无一顺遂。然而你看他的诗,平和安宁,皎白如月。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只有浸满泪的心,才能皈依佛门,淡看生死,才能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