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修正(古文翻译虽)
文言文翻译修正(古文翻译虽)1.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 子顺者,孔子六世孙也。初,魏王闻子顺贤,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以为相。子顺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请,子顺乃之魏;魏王郊迎以为相。子顺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者咸不悦,乃造谤言。文咨以告子顺。子顺曰:“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之相鲁,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 这段古文里有两个“虽”字句,分别是:
“虽”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现代汉语中,意思是“虽然”,但古汉语中,就不一定了。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虽然,一个是即使。
那么,这两个翻译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看一篇古文(摘自《资治通鉴》):
子顺者,孔子六世孙也。初,魏王闻子顺贤,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以为相。子顺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请,子顺乃之魏;魏王郊迎以为相。子顺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者咸不悦,乃造谤言。文咨以告子顺。子顺曰:“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之相鲁,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
这段古文里有两个“虽”字句,分别是:
1.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
2.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
子顺,是孙斌,字是子顺,孔子第六世后人。被魏王邀请当相国。孙斌说,如果你用我的治国之道,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冷水,我都去做。那显然,这个吃蔬菜、喝冷水,这是没有发生的,是假设,所以此处“虽”,应翻译成“即使”,而不能翻译成“虽然”。这是第一个。
而第二个“虽”,是孔斌担任魏国相国之后进行改革,然后受到诽谤。对于朋友文咨,孙斌说,子产为郑国相国,进行改革,别人诽谤三年后才停止;孔子为鲁国相国,遇到的诽谤三个月停止。我每天改革,虽然才能赶不上前代圣贤,难道还会考虑这些诽谤吗?
显然,“虽不能及贤”的“虽”,是虽然的意思。孔斌才能赶不上前代圣贤,其实就是赶得上,自谦时候也不能说即使——假设赶不上,语意上也是不通的。
讲到这儿可能都明白了:
“虽然”和“即使”的区别:“虽然”是已经发生的,是事实;“即使”是没有发生的,是假设。那么遇到古汉语中,需要辨析,“虽”之后的事情,是发生了的,还是没有发生的。如果是没发生,那就是“即使”,如果是发生了,就翻译成“虽然”。
其实,如果我们在平常中,用好“虽”这个词,那么古汉语中的虽,也基本上不会出错。
所以,我们平常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应该注意规范用词。
参考译文:
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世后人。当初,魏王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束帛,聘请他为相。孔斌说:“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方针,可以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愿意。如果只是让我穿上一身贵服,供以丰厚俸禄,那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魏王哪里会缺少一个老百姓呢!”使者再三延请,孔斌才前往魏国,魏王亲自出城迎接,拜他为相。孔斌便撤换了一批靠关系受宠的官员,代之以贤良人才;剥夺去不干事者的俸禄,转赐给有功之臣。那些失去职位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出谣言。文咨把这些话告诉了孔斌。孔斌说:“从来不能与老百姓共商创业大事!古代善于治理政事的人,起初都免不了被诽谤。子产在郑国做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做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的。现在我每日改革政事,虽然赶不上前代圣贤,难道还考虑诽谤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