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代英雄的悲情谢幕)
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代英雄的悲情谢幕)更何况,在当时的生产力下,真正有能力支持曹魏政权的也只有士族,寒门子弟尚还不能作为一股完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获得北方士族的支持,曹魏选择向士族阶级妥协似乎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提出这个提案的陈群,是曹丕当年的“东宫四友”之一;而其出身的颍川陈氏,更是东汉以来最为显赫的士族之一。让这么一位门阀子弟提出什么量才选用的方案,似乎是在强人所难。因此,尽管要求自己死后应薄葬,曹操还是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了关羽的尸骸。安葬关羽后不久,曹操也撒手人寰,由其太子曹丕承继大统,并逼迫汉献帝改元延康,意即延续曹操在世时的权威;数月后,按捺不住的曹丕终于在“劝进”和“禅让”的戏码做足后,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不久,即接受了陈群的主张,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察举制,改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制度将人才的家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考评指标,再辅以既简略又敷衍地“才行”,完全就是高门大族
再说曹操(十二)——曲终人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在曹操去世前不久,他执意要从魏国都城邺城来到汉朝首都洛阳,并在那里等来了一位老朋友的首级——半年前刚刚在襄阳“威震华夏”,打得曹操都把迁都避其锋芒提上了议事日程的关羽。
面对关羽的首级,曹操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这位曾经在自己帐下击杀颜良的大将,终究还是挂印封金离自己而去,并在二十年后以这样特殊的方式重逢。作为一个深知自己时日无多的老人,遇见当年惺惺相惜的亦敌亦友的故人,心中怎么能不起波澜?
因此,尽管要求自己死后应薄葬,曹操还是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了关羽的尸骸。安葬关羽后不久,曹操也撒手人寰,由其太子曹丕承继大统,并逼迫汉献帝改元延康,意即延续曹操在世时的权威;数月后,按捺不住的曹丕终于在“劝进”和“禅让”的戏码做足后,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不久,即接受了陈群的主张,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察举制,改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制度将人才的家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考评指标,再辅以既简略又敷衍地“才行”,完全就是高门大族用来垄断仕途的工具。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近四百年的官场景象。
而这,与曹操所倡导的“唯才是举”的选材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提出这个提案的陈群,是曹丕当年的“东宫四友”之一;而其出身的颍川陈氏,更是东汉以来最为显赫的士族之一。让这么一位门阀子弟提出什么量才选用的方案,似乎是在强人所难。
更何况,在当时的生产力下,真正有能力支持曹魏政权的也只有士族,寒门子弟尚还不能作为一股完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获得北方士族的支持,曹魏选择向士族阶级妥协似乎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如果说颍川陈氏的建议是为曹魏夯实统治根基的话,那么另一位东宫旧友,就是亲手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了第一捧土——他就是司马懿。
魏国建立后,司马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成为了曹丕东宫班底的主要成员。在成功地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后,终于在古稀之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最高政权,并在三代经营后成功复制了曹操的经历,成为了北方乃至天下的共主。
当司马炎接过曹奂的玉玺,正式改国号为晋的时候,已经在泉下盘桓四十五年的曹操,不知道会有何感想?
他曾经怀揣着拯救天下的梦想,南征北战,若不是建安十三年的一场东风,他几乎就要实现再造山河的夙愿;
他曾经想要为寒门子弟找到一条上升的路径,只是在他身后,九品官人法立刻取得了唯才是举,并且绵延了近四百年;
他曾经兢兢业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却最终走上了一条改朝换代之路。吊诡的是,明明是他的继任者赶走了刘协,骂名却几乎都要由他来承担;
他曾经想要做很多超乎他所处的时代的事情,最后却悲哀地发现,不知是自己思想太过超前,还是别人太过落后。
他只见到,在他死后,天下将陷入近四百年的大混乱、大纷争之中,曾经被他制服的匈奴人将在不久后长驱直入,入主中原;
他只见到,一个个尸位素餐、酒囊饭袋的世家子弟登堂入室,才学之士埋没于荒野,还要被那些不学无术的公子们耻笑为下品;
他只见到,取代他成为天下之主的司马氏,除了将天下分给十几家诸侯外就只会粉饰太平,并在统一天下后十年就掀起更大的动乱;
他只见到,那些曾经因为他的政策得到过实惠的民众,已然忘却了他的功绩,却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一口一个“曹贼”……
对于曹操这个人,是很难用“好”或者“坏”来评价的,毕竟能坐到他那个位子上的人都不简单,除了极个别的人(比如诸葛亮)外,大多数都有着极强的两面性。私德好不好,和是不是个好政治家,这件事从来就是两码事,况且曹操到底算不算一个好政治家也有争议。
我也只能聊作此文,在他去世1800年后,以后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他的一生,并从一些著名或者不著名的片段中发掘他和那个时代的星星点点。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写的简略,有些甚至语焉不详。我倒是觉得,既然张麻子并不叫麻子,那曹操又何必一定是曹操?至于别人的评价,又何足道哉呢?
(《再说曹操》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