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主要核心是什么(薄伽梵歌系列讲座)
薄伽梵歌主要核心是什么(薄伽梵歌系列讲座)《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是非常不得了。首先,它的篇幅很长。我们知道,《薄伽梵歌》是700颂,而《摩诃婆罗多》据说有10万颂,10万个sloka,古希腊两部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加起来还没它长,它比前两部古希腊史诗加起来还要长8倍。我们可以想象《摩诃婆罗多》有多长哈。《摩诃婆罗多》据说有10万颂我们刚才已经讲了,《薄伽梵歌》源出于《摩诃婆罗多》——古印度最伟大的史诗Mahabharata,是其中的一章。《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是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整部《摩诃婆罗多》构成了《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是《摩诃婆罗多》的眼睛也可以这么说,《薄伽梵歌》就是《摩诃婆罗多》的眼睛,是史诗之眼,因为透过《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所蕴含的天人思想、所蕴含的对人类本性的认知、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知,都得到了总结和概述,因此《摩诃婆罗多》才成为一部究天人之际、观古今之变的史诗作品。
三、诞生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之神人大战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这么一部影响了印度各门各派的杰作,代表了上古文明精粹的经典,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薄伽梵歌》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讲说的?我想跟大家交代一下。因为我们以后会系列的讲述《薄伽梵歌》,所以先要把故事的背景讲清楚,否则大家以后听起来会不太懂。
1、《薄伽梵歌》与《摩诃婆罗多》之间的关系
是《摩诃婆罗多》其中的一章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薄伽梵歌》源出于《摩诃婆罗多》——古印度最伟大的史诗Mahabharata,是其中的一章。《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是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整部《摩诃婆罗多》构成了《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
是《摩诃婆罗多》的眼睛
也可以这么说,《薄伽梵歌》就是《摩诃婆罗多》的眼睛,是史诗之眼,因为透过《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所蕴含的天人思想、所蕴含的对人类本性的认知、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知,都得到了总结和概述,因此《摩诃婆罗多》才成为一部究天人之际、观古今之变的史诗作品。
《摩诃婆罗多》据说有10万颂
《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是非常不得了。首先,它的篇幅很长。我们知道,《薄伽梵歌》是700颂,而《摩诃婆罗多》据说有10万颂,10万个sloka,古希腊两部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加起来还没它长,它比前两部古希腊史诗加起来还要长8倍。我们可以想象《摩诃婆罗多》有多长哈。
2、《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是这样的。
古印度为什么叫婆罗多?
古代印度叫婆罗多Bharata,不叫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实际是后出的,尤其在远古时期,从来没有人把这个地方叫印度,印度这个提法是从穆斯林叫起。穆斯林打到印度河,印度河叫Hindu,后来以讹传讹变成印度。古印度是叫Bharata,就是婆罗多,Mahabharata意思就是伟大的婆罗多。
为什么叫婆罗多呢?因为远古有个帝王叫婆罗多Bharata,他曾经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帝国,所以,他的名字后来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国名,就是Bharata。
婆罗多王出了两个后代
婆罗多王传到后来,出来两个后代,一个叫般度,还有一个叫狄多罗史德罗,中文翻成持国,他们两个人是堂兄弟。
狄多罗史德罗是盲人,生了100个儿子
狄多罗史德罗是个盲人,生下来眼睛是瞎的,他生了100个儿子,长子杜瑜檀那,翻译成中文也叫难敌。
般度生了5个儿子,都是天神后裔
般度生了5个儿子,长子叫尤帝斯提尔,坚战,老二叫毗摩,老三叫阿周那,老四、老五是双胞胎,叫Nakula和Sahadeva。《薄伽梵歌》一上来就一大串梵文名字,很多人都搞晕了。名字之间的关系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5个兄弟据说都是天神的后裔,老大尤帝斯提尔是阎罗王Yama的儿子,老二毗摩据说是风神Vayu的儿子,老三阿周那是天帝因陀罗的儿子,老四、老五呢,是双马神的儿子。
两个家族围绕王位的继承展开了斗争
这里讲到,般度做了国王,但不久死于森林,因为五子年少,所以他的堂兄狄多罗史德罗做了摄政王。后来,五个儿子长大了,就要求继承父亲般度的王位,他们的堂叔父狄多罗史德罗本来应该退位的,但是狄多罗史德罗的长子杜瑜檀那不肯让出江山,企图永远霸占王位,于是,两个家族就围绕王位的继承展开了斗争。
般度兄弟输光财产被流放
那么中间的斗争出现很多的阴谋诡计、各种变故。总而言之,五兄弟历经磨难,因为杜瑜檀那这个人非常邪恶、非常阴险,设了各种计谋,想要害死般度兄弟。最严重的一次是他设了一个赌局,这个赌局里,般度兄弟把他们所有的财产、王国全都输光了,最后连他们的夫人——《摩诃婆罗多》里的女主角德罗帕蒂,也叫黑公主,都被输掉了,《摩诃婆罗多》兄弟彻底陷入绝境,后来被流放森林。
回来后无立足之地
等他们从森林回来以后,就要求他们的堂叔父狄多罗史德罗把国土还给他们,尤帝斯提尔说:哪怕给我们5个村子也好,我们兄弟5个人,一人有一个村子来治理,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但是的狄多罗史德罗的长子杜瑜檀那还是不同意,这个人非常的顽固,非常的贪婪,他说:我连插针之地都不会给你们。
和谈不成只好开打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只好诉之于战争了。这是空前绝后的一场战争,称为俱卢之战,俱卢之野大战,这个地方叫俱卢之野,双方展开了激战。听说当时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部队都参加了,这是上古的一场世界大战。
中国居然也参战了
《摩诃婆罗多》里说,Cina也参加了,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中国人,梵文叫Cina,据说Cina族也派了一支军队参加这场战争,里面描述Cina军队特别的威武,金色的皮肤,穿着金色的铠甲,是一支金色的军队,非常可爱,非常美观,听说也参与战争了。
战争打响前,克利须那跟阿周那讲述了《薄伽梵歌》
在战争打响之前,克利须那对阿周那讲了一番话。当时,阿周那陷入了绝境,他不得不跟他的亲人作战,跟他的朋友作战,跟他的师父、后辈去作战,他无法承受这种血族大战、亲人之间的厮杀,他说,他的意志彻底崩溃了,这种情况下,他求教克利须那,就是薄伽梵。然后,克利须那就在战争发生前,在战场上跟阿周那讲述了这部《薄伽梵歌》。流传千古的Bhagavad Gita,就是这样产生的。
Pandava五兄弟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最后是两败俱伤。阿周那后来奋起作战,把他的敌人基本上都杀尽了,包括他的老师,他的那些堂兄,他的孙辈,甚至朋友,全都死于五兄弟的刀剑之下,他们自己这一方基本上也是全军覆没,但是,最后获胜的还是般度五兄弟,阿周那这一方。
3、战争是万物之父
战争使《薄伽梵歌》横空而出
这场战争,在远古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战争,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薄伽梵歌》横空而出。
战争和死亡促进人类深刻反省
战争和死亡,有时候并不是绝对的不好。战争和死亡,其实也是整个宇宙演化的一部分,促进人类的觉醒,促进人类对人性加以深刻的反省,使人类从对外部事物的关注中转向内心,寻求更高精神维度的提升。从这个角度讲,有一句名言,叫“战争是万物之父”,这是古希腊人说的,战争是万物之父,战争和死亡也在催生我们的智慧,催生我们的觉醒,也在催生文明转变和新生。
4、讲述《薄伽梵歌》具有现实意义
我觉得在这个时刻讲《薄伽梵歌》特别有意义。在这样一个文明大变局、大转折的时代,我觉得《薄伽梵歌》可能又会像5000年前一样,重新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四、徐梵澄先生论梵歌:合于儒、应乎释、通乎道。
下面,我想专门来谈一谈徐梵澄先生对《薄伽梵歌》的评论,我觉得非常重要,以此作为对他的纪念。
1、高瞻远瞩的徐梵澄先生
第一个把《薄伽梵歌》介绍进中国
可以说,徐梵澄先生是第一个把《薄伽梵歌》介绍进中国的学者。在此之前,唐僧玄奘西天取经,但是没有取回《薄伽梵歌》,他取回的都是佛经,主要是唯识宗的佛经,没有《薄伽梵歌》。因为徐梵澄先生的努力,才让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薄伽梵歌》。
是鲁迅先生的入室弟子
我简单介绍一下徐梵澄先生。这个人非常了不得,虽然说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在我们学术圈里是赫赫有名的。因为什么呢?他做了一件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情。他早年是鲁迅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鲁迅先生关系非常亲密,鲁迅先生介绍国外的木刻、版画,都是徐梵澄先生帮助做的。鲁迅先生叫徐梵澄翻译中国最早的尼采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徐梵澄先生翻译的,他把书名翻译为《苏鲁支语录》。他是在德国留学的,语言功底非常深湛,同时又精通国学,根基很深,可以说是学贯东西的一代才子,鲁迅先生对他的才学非常欣赏。
博通古今东西的一代天才去了印度
这样一个人物,博通古今东西的一代天才,在抗日战争以后,居然淡出国人的视线。他去了哪里呢?去了印度。当时,中国没有人去印度,因为印度在中国人眼里,就是贫穷、落后、愚昧的象征。我们现在一说印度还是阿三,好像印度什么都不行。但是,徐梵澄先生偏偏选择了印度。
我们大家知道的陈寅恪先生,抗战以后他也说,中国文化的前途在印度。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最后要转向印度,要向印度学习。
要为中国的精神发展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徐梵澄先生同样有这种高瞻远瞩的视野,他要完成鲁迅先生的使命,就是重新改造国民性,为中国人的精神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他认为,这条路径可能就在印度,而不是在西方国家。隋唐时期,因为吸收了佛教,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辉煌的阶段,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化如果要再度复兴,再度崛起,答案可能还是在印度。所以,徐梵澄先生在抗战以后,孤身一人去了印度。
在南印度棒地舍里遇到蜜娜施
他当时游历印度以后,到了南印度一个地方,叫Bandicherry,翻译成中文叫棒地舍里。那个地方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谁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印度当代三圣之一,哲圣奥罗频多。他在棒地舍里悟道,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修院。
徐梵澄先生游历到了棒地舍里这一带,但是很遗憾,徐梵澄先生没有见到奥罗频多,因为当时奥罗频多已经去世了,但是奥罗频多的灵魂伴侣还在。奥罗频多的灵魂伴侣是谁呢?一个法国女人,叫蜜娜氏,是奥罗频多的灵魂伴侣。
慧眼识英雄的蜜娜氏
——是印度哲圣奥罗频多的灵魂伴侣
蜜娜氏这个人非同一般,她出身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其时对东方的神秘非常感兴趣,就坐了轮船经过印度洋,想去日本领略东方文化。但是在途中,轮船在南印度靠岸,她听说当地有一个伟大的圣人叫奥罗频多,是一个伟大的瑜伽师,就下船去拜访奥罗频多。她一直跑到奥罗频多的修院,见到了奥罗频多,两个人一见如故,攀谈之下,蜜娜氏对奥罗频多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个人学究天人,是世界文明的未来希望所在,要为东西方文明的演变指出方向。蜜娜氏慧眼识英雄,当时就跟奥罗频多许下了诺言。后来,蜜娜氏日本也没去,她认为已经找到人了,奥罗频多已经代表了东方文化最精粹的东西。
——共同建立推扬天下大同的黎明村
她回到法国,把她所有的财产全部卖掉,然后带着巨额的资金,又回到棒地舍里,跟奥罗频多说,我要帮助你,把你的思想传遍全世界,而且我要帮助你去实践你的思想,让天下大同在印度先搞起来,先做一个实验,然后,我们把你的理想推到全世界,实现天下大同,这个是奥罗频多的理想。
后来,他们建了一个生态村,叫黎明村,现在还在棒地舍里。我曾经带学生去参观过那个地方,非常美丽,非常宁静的一个地方,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修行者,都在这里修炼瑜伽、冥想,学习奥罗频多的思想,阅读《薄伽梵歌》。
那个地方现在还是联合国的一个实验项目,联合国也想做个实验,有没有可能让世界各种文明能够和谐相处,最后产生一种新的融合的文明,这是一个试验点,他们已经搞了50多年了,有没有成功我不敢说,但是起码人家在坚持他们的理想,这就已经很可贵了。
——虔心供养徐梵澄先生
我们回过头来讲徐梵澄先生,他遇到了蜜娜氏。蜜娜氏见到徐梵澄先生,一下子两个人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蜜娜氏认为徐梵澄先生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天才,认为徐梵澄能够把奥罗频多的思想带回中国。所以当时就劝徐梵澄先生,说你不要去其它地方,就留在我这里。你就专心做你的研究,其它什么事你都不用管。我们供养你,你专心做研究就行。
徐梵澄先生被蜜娜施感动了,同时,他也看了奥罗频多的书,觉得奥罗频多确实是古印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世界新文明的开拓者。徐梵澄先生当即就发下一个心愿,要把奥罗频多所有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这样,徐梵澄先生就留在了棒地舍里,一住就是30年。
——每天都要送徐梵澄先生一朵玫瑰花
蜜娜氏非常欣赏徐梵澄先生,她每天都要叫人送给徐梵澄先生一束玫瑰花。每天早上,徐梵澄先生的桌上一定插着一束玫瑰花,就是蜜娜氏送给他的。蜜娜氏的称号叫神圣母亲,mata,每天送一束玫瑰花,送了三十年,表示对徐梵澄先生的欣赏和敬仰。这个可以说是一段千古佳话。
2、徐梵澄先生对《薄伽梵歌》的评论
徐梵澄先生,他第一个翻译了《薄伽梵歌》,但是,他不是在棒地舍里,而是是瓦拉纳西,翻译了《薄伽梵歌》。他是在瓦拉纳西学的梵文,学成以后,第一个翻译的作品就是《薄伽梵歌》。
徐梵澄先生翻译的《薄伽梵歌》,前面有一个序言,谈到了他对《薄伽梵歌》的一些认识,我给大家介绍几句。
《薄伽梵歌》是世间一切法之源泉
他说,《薄伽梵歌》是“千古之深经,人间之宝典”。这个评价非常高。最重要的是,他指出,《薄伽梵歌》是世间一切法之源泉。他说,基督教学者罗琳则从《薄伽梵歌》里摘出100余条,谓其思想,乃至文句,都跟《新约》相同。他又说,甘地的秘书德赛,于其《薄伽梵歌》译本中,广引《可兰经》相发明,就是拿《薄伽梵歌》和《可兰经》相对照,互相发明,认为两者思想契合。也就是说,《可兰经》也可以跟《薄伽梵歌》贯通。
(一些基督教徒说《薄伽梵歌》是印度抄《圣经》的)
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基督教徒翻译出《薄伽梵歌》以后,做了一个很吓人的结论。他们说,《薄伽梵歌》是印度人剽窃的,印度人剽窃《圣经》思想,编撰了《薄伽梵歌》。现在看来完全是个笑话。西方人有一种非常深刻的种族、文化优越感,他们认为西方文明、现代文明超越所有文化,西方人超越所有种族,所以看到印度有这么崇高的思想、这么伟大的经典,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编了一个偷窃的故事,搞成阴谋论了。这是东西文化初次的碰撞。
《薄伽梵歌》合于儒,应乎释,而通乎道。
徐梵澄先生最重要的一个见解,是认为什么呢?他说,余不得不谓其合于儒,应乎释,而通乎道也。
也就是说,《薄伽梵歌》的思想是什么?合于儒,跟儒家的思想吻合。主要是从内圣外王、敬义夹持这样一个角度来谈。他提出,儒家所说的敬天、事天这个天,实际上就相当于《薄伽梵歌》的宇宙大我,就是Paramatma,宇宙超灵,也就是薄伽梵。他认为儒家所说的敬天、事天思想,与《薄伽梵歌》的Bhakti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个是应乎释,就是说跟佛家的思想是相印契的。这两种学说里都讲因果业报定律,都讲涅槃解脱,都讲到对人类心识、生命的认知,很多都是相通的。尤其是禅宗的思想,禅宗无念的修炼方法,跟《薄伽梵歌》的瑜珈论完全是契合的。
第三个是通乎道,就是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相贯通。他认为道家思想里的道,相当于《薄伽梵歌》所说的梵Brahman,也即宇宙的本体,两家对宇宙本体的认知非常的契合。尤其是瑜伽修炼的过程,跟道家养气、心斋等修炼方法非常地接近。
3、老师接着徐梵澄志先生继续研究
总而言之,徐梵澄先生在《薄伽梵歌》序里面,把《薄伽梵歌》推到了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东西方最精华的思想都可以在《薄伽梵歌》里找到其渊源,真的是慧眼独具。我后来的研究其实也是接着徐梵澄志先生讲的,主要是从他那里获得了灵感。
五、《薄伽梵歌》到底说什么?——两个世界的对立与融合
我刚才说了半天,介绍了半天,《薄伽梵歌》到底讲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简单几句话讲清楚呢?我来概括一下。
1、主题是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融合
根据我的研究,还有我的合作者,剑桥大学的伊萨玛.泰奥多教授,以色列学者,我跟他两个人合著了一本书,叫《道从这里讲起》,还有一个普及本,叫《薄伽梵歌通解》。
泰奥多是个犹太人,是个天才人物,他对《薄伽梵歌》的解释非常有突破性,我们这本书是获得了两个美国的学术大奖,是得到国际学者认可的。他提出了《薄伽梵歌》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融合。
2、两个世界
所谓两个世界是什么呢?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或者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冲突,表现为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冲突。
法的世界
一个世界叫dharma,就是法。法,讲的是事物的本性,关涉道德、秩序、法律、伦理、纲常,总而言之,关涉到人间的秩序,关涉到人类的职责。它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繁荣、稳定、富强的社会,一个幸福的人世间。
这个法的世界,虽然看起来很美好,看起来很吸引人,看起来很幸福,但是,它又非常虚幻,是变化无常的。这个法的世界,我们所在的经验性的世界,随时可能崩溃,随时面临毁灭,我们的人生随时会面临生老病死的打击。在这种毁灭和打击之下,在战争和死亡面前,法的世界崩溃了,我们的经验世界崩溃了,我们的伦理纲常的世界崩溃了,人间的秩序也崩溃了。
解脱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学会放下,开始学会从外部世界走向内心世界,人类开始学会去探索生命本身的奥秘,以此回归到生命的原点,寻找生命根本性的力量。
这样,就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超验的世界,a transcendental、spiritial world,一个超然的、灵性的世界,一个出世间的境界。
这个世界在《薄伽梵歌》里称为moksha,解脱。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精神摆脱了物质的纠缠,摆脱了各种欲望的束缚,超越了生老病死的种种烦恼。人类开始回归生命本身,寻找生命的根与魂。在这种寻找中,人类的精神得以上通天地,与神明相契接。
这个境界,相当于我们中国文化里的天地境界。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最后进入知天、事天这样一种天地境界。
在我们日常的经验世界之外,当人类走向内心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什么?超验的世界,发现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当人类发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维度的时候,就达到自我觉悟,提升到天地境界。
3、两个世界的冲突
但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两个世界又产生了冲突。在世间和出世间之间,在经验和超越之间,在肉体和灵魂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产生了冲突,产生了矛盾,产生了抉择。
《薄伽梵歌》开篇就讲,自我的本性是什么?什么叫灵魂?《薄伽梵歌》在法的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解脱的世界。同时,我们知道,这两个世界又产生了矛盾。
阿周那的迷茫
就像《薄伽梵歌》里的主角阿周那,他产生了矛盾。他如果选择法的世界,选择经验的世界,去作战,去杀死亲人,他的良心会受到谴责;如果他选择了解脱的世界,宁可做一个叫花子,到森林里去苦修,放弃王位,这样就不用杀死亲人,他说,我宁可把王位让给这些邪恶的亲戚,我去苦修,我去追求精神的解脱,可不可以?
阿周那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徘徊、迷惑、茫然,最后完全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判断,甚至失去行动能力,自己精神崩溃了。
我们的困境
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个困境。我们不知道,究竟该选择世间积极努力,还是追求出世间的自在解脱;我们不知道,究竟该追求灵魂的自由,还是追求物质、金钱的自由;究竟应该去追求人间的幸福,还是追求超世间的喜乐。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和冲撞之中,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4、两个世界的融合
《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什么?解决了两个世界的冲突!也就是说,《薄伽梵歌》告诉一个秘密的教导,《薄伽梵歌》称为秘密之教,皇华之学、皇华之秘。这个皇华之秘是什么呢?他教我们学会什么呢?
以毫无执着的心去履行职责
就像我们刚才说到李安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所描述的,我们要学会以一种毫无执着的心,以一种出世心,去入世;以一种奉献的精神去履行我们的职责,同时超脱生死,超脱对结果的执着;以一种完全自在、自由的精神,去践行我们世间的职责,把履行世间职责当作对天地神明的一种奉献,而不是欲望的实现和扩张。
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动机,以这样一种境界,去践行的话,那么世间的所有行动,就可以变成提升我们的契机。这样,我们在世间履行的所有职责,在日用平常之间所做的一切,就不会成为我们束缚的根源,不会造下更深的罪业。相反,所有这些平常日用,所有这些人间的职责,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脱的根源。
所做的一切,都是天命的贯彻
这个境界实际上就是什么呢?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的境界,所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行动,但是不把自己当成占有者,不把自己当成控制者,也不把自己当成享受者。我们只是什么?宇宙的工具,天地神明的工具。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作为遂成为天道的流行,成为天命的贯彻。简单说吧,就是替天行道,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就是天命的贯彻。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带着这样一种智慧,带着这样一种觉知,去践行、去履行我们赋定的职责。这样,人间的琐事就可以转变为登天的阶梯。
把一切行动当成对天地神明的奉献
我总结一下哈。在《薄伽梵歌》第4章第34节到42节,里面讲到了《薄伽梵歌》的智慧及其果实,包括我们究竟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智慧,我们能成就什么样的完美。
他说,当你如此得到了真知,便会认识,一切有情不过是我的部分——他们全在我之中,而且属于我。即使恶中之恶,一旦登上智慧之舟,也能渡越苦海。熊熊火焰焚木成灰,智慧的火焰也能把业报烧成灰烬。人世间,形而上义理最崇高,最纯粹,它是一切玄功秘教的熟果。精熟这门学问,在适当的时候,必得受用妙喜。坚信不疑,献身于超世智慧,降服诸根,便有资格掌握这门学问。一旦掌握这门学问,便能很快证入无上清净。因此,财富的征服者呀,在奉献服务中践履,舍弃业果,以智慧破除怀疑,稳住自我之中,如此便不受业报缠缚。因此,以智慧为武器,破除你心中从无明生起的怀疑。婆罗多之华胄呀!瑜伽是你的武器,站起来作战吧!
这个就是《薄伽梵歌》所能给予我们的智慧和果实,让我们学会什么?在世间,在我们的职责中,去体会天道,去贯彻天道,把我们的一切行动当成是对天地神明的奉献。我们怀着这样一种觉知去践行,就能提升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心性绽放出智慧,证入无上清净。
最后达到知行、性情、天人三个合一
《薄伽梵歌》最后要达到三个合一:知行合一、性情合一和天人合一。这是我的一个总结。在以后的演讲中,我会逐渐跟大家解说这三大境界,三个合一。要理解这点,可能需要点时间,今天我们只是跟大家做一个概述,让大家对《薄伽梵歌》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就讲到这里,下面可以提出问题。
五、现场答疑
主持人:
好的,谢谢徐老师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对《薄伽梵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概要性的了解。那么下面是同学们的互动答疑时间,有需要提问交流的同学,请您打开麦克风,然后进行发言。好,看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跟老师交流一下。我看到有同学开了麦克风,可以打开麦克风可以说。
1、学友问:徐老师,我问一下,这个《薄伽梵歌》咱们书店有翻译版的中文吗?
有的。我有一个译本,叫《道从这里讲起》,还有一个普及本,叫《薄伽梵歌通解》,网上都有的,你可以去网购。其他版本也有,黄宝生先生也有一个《薄伽梵歌》译本,是社科院出的,翻译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你也可以读徐梵澄先生的《薄伽梵歌》译本,但是这个译本比较古奥,读起来会比较累。
2、学友问:感谢徐老师的介绍。徐老师,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过程中提到的那个黎明村,具体是在印度的哪个城市啊?
在南印度,这个城市叫棒地舍里。
3、学友问:您刚才说,他们现在还在坚持。那现在那个精神母亲,就是您说的那个法国的夫人,他们现在应该已经都不在了,对吧?
是的,都不在了。
4、学友问:那它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现在还是有很多西方人在那边,他们还是按照奥罗频多的教导,在那里修行、生活。
7、学友问:徐老师您好,想到说是《薄伽梵歌》早于我们中国文明,就是东方文明之前,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他们互相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怎么衔接啊?
我有一本书,叫《世界文明孤独史》,里面专门对中印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了考证,我建议你可以读读这本书。大致的考证,追溯到5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印度河不是在印度啊,印度河文明主体是在巴基斯坦,这一块地方实际上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墟,昆仑墟在那个地方。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可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包括两河文明、西方文明,可能都是从这里发源的。我在《世界文明孤独史》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考证,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
8、学友问:从直观的现象上看,您刚才讲到的这个文明,在印度的发展应该是更有前景性,但是就现在现实看的印度的文明和中国的文明,它的发展,包括它的现代化,我是通过一些片子看到,它既然有这么深的文明,为什么它现在的发展是这个样子的,难道这个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吗?
我们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按照布罗代尔说,我们要远距离、长时段来看历史。比如说,中国文明也有非常落后的时候,我们中国也有被欺负的时候,也有非常黑暗的时段。印度也是一样,印度有它辉煌的时期,也有它沉沦的时期。西方文明也一样,现代文明不过也就是300年的历史,500年最多了,它能不能再继续存在500年都是个问题,能不能再坚持100年都是个问题。所以,看问题不要只是看眼前的几十年,我们要看几百年、上千年文明的演变,这样才能看到整个文明的演变趋势,才能抓住文明的特征。我们现在学上古文明,都是以千年为计量单位的,你跟我讲几百年,那咱们就不用讲了,那咱们就不用学《薄伽梵歌》了,咱们干脆学《国富论》算了。(学友:立刻继续进行深刻反省)西方文明其实很浮浅,几百年的历史而已。
(学友:对对对,所以,现在西方跟我们的矛盾冲突就非常的厉害,就是这些文明的冲突。)是的。但是最近你看,西方文明发展到现在,正在经历巨大的考验。我们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瘟疫?因为中国有中医,中国人有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能够战胜这样一场旷世大役,能够生存下来。这靠的是什么?这种精神是哪里来的?中医从哪来的?就是从我们上古的这一套文明体系传承下来的。实际上是靠了上古这一套文明的庇佑,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生存到今天,才有可能在将来继续生存,甚至能够复兴。而西方文明,你看美国、欧洲搞成这样,我觉得很大原因是他们没有中医,西方人也没有像中国人一样经过长期的文明的熏陶,所以他们很没有纪律性,太随心所欲,这种都是不利于生存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要只看几十年,甚至两三百年,我们要看2000年好不好?看5000年好不好?
关键来说,还是文明的基因出了问题。文明的内部隐藏了一套文明的基因。这套基因由两套学问组成,一套学问是生命科学,一套学问是天人学说。这两套学问从上古一直传到今天,在中国,在印度保存了,还在发扬。而在西方,这两套学问到后来变异了,变异以后,天人之间、灵肉之间、心物之间产生了割裂,产生了冲突,形成西方文明内在的矛盾、分裂的趋势。
9、学友问:要是这么看的话,徐老师,这次的全球大疫情,我觉得这是一个文明的洗礼,是吧?
是的,文明的洗礼,文明的净化。
(学友:对,净化洗礼,今天听了徐老师这样讲的话,就觉得真的是,这是天地不可以阻挡的战争。)是的,就像《薄伽梵歌》,发生在俱卢之野,是吧。
(学友问:我听了非常受益,听了徐老师这样讲,能够正确的看待这次瘟疫的文明。)是的,你要看到文明的演变,文明的复兴。
(学友:是的,是的,文明的复兴)。所以,这次瘟疫以后,我觉得毫无疑问的,东方文明一定会再度崛起。再度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友:实际上现在西方还在继续挣扎)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瘟疫,他们都对付不了,整个文明彻底瓦解。那么强大的科技,那么强大的军队,那么强大的制度,一个小小的病毒来,根本就是完全崩溃,毫无还手之力。
(学友:今天徐老师讲的这个真的是太开阔人的思路了)谢谢。
(学友:尤其在美国凸显的这种,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是啊,我都没想到剧情会这么大反转,还指着美国来救我们呢,,现在我们要去救美国了,是不是。
(学友:是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到最后拼的是什么?文明,传统。
(学友: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我说的三大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性情合一。
(学友:还有性情合一)对,性和情。
(学友:好,谢谢徐老师,谢谢徐老师)好,不客气。
主持人:
好的,谢谢同学参与,那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10、学友问:你好,徐老师,我特别想了解一下用中文翻译的十六字,能让我们拜读一下吗?非常感谢。
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找一下。第4章,我给大家读一下我刚才读的第4章第34节,古体诗是怎么翻译的哈,第4章第34节:亲明师以学道,勤服侍而好问;授皈依以传法,彼目击乎道存。这是一个6字句,4句6个字的。4个字的,我念一遍念给你听啊:奉道而祭,优于壁珪,凡百诸行,以道为归。我就不多念了啊,大致就是这么一种风格。
11、学友问:好,谢谢徐老师。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把那个图片发到群里?
我建议你们可以买一本书,叫《道从这里讲起》,后面附了《薄伽梵歌》古体,大家可以翻读。
学友:好的,好的,谢谢。
主持人:
好的,我看到我们还有一位同学,姜晶同学。
12、学友问:徐老师好,我刚才就想提问,但是时间的问题,都没轮上我。我听了您的那个讲座,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刚才前面有一位同学提问的时候,您说到西方文明有了变异,造成了现在内在的冲突,就变成了一种二元对立。那么,我就想问一下,从您刚才讲到的《薄伽梵歌》,无论是跟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还是中国的文化,他都有相似之处。那么我想问一下,从文明的源头上来讲,他们有什么异同吗?他们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吧?
文明的源头是同一个,只是后来变异了。我的学说是支持文明同源论的,所有的文明是同一个源头,但后来产生了基因的变异。
举例来说,中国文明、印度文明讲知行合一,但是到西方就转变成了道德与科学的冲突;我们讲的是天人合一,他们就产生了人权和神权的冲突;我们讲性情合一,他们就出现了理性和欲望的冲突。也就是说,本来我们这里是圆融合一的状态,到了西方变异成了二元对立的状态。
最终来说,我刚才说的,就是两套学问:生命科学和天人学说,这套生命科学在西方失传了,所以造成他们的生命不通透、不圆融。因为他神人关系这套学问,不是建立在生命科学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圆融合一的觉性的层面,所以就造成了天人的分裂、天人的冲突、理性和欲望的冲突、科学和道德的冲突。
而我们东方的,印度也好,中国也好,都是属于一种什么?一种圆融合一的状态,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觉性的基础上,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理性最后一定是演变成二律背反,也就是二元对立,而觉性一定会走向圆融,走向合一。
西方因为没有这套建立在觉性基础上的生命科学,所以他们的文明基因变异了。表面上看来,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科技、物质无比发达,但是,它是无法维系的,无法持久的,因为他们对生命不了解,他们的生命内层不和谐,最后是无法维系下去的,所以就一小小病毒,直击他们生命的时候,他们就崩溃了。
这点我觉得,你可以读读我的书,我建议啊,《道从这里讲起》你可以读一读,还有《世界文明孤独史》都可以,你去细读,很多答案你都可以自己找到。
(学友:好的,文明同源,然后基因变异了,我去拜读徐老师的书。好的,谢谢徐老师。)
主持人:
好,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积极互动。那么由于时间的关系呢,我们今晚的学习和交流呢告一段落。那么刚才老师反复提到的,还有同学们问到的《薄伽梵歌》的译本和徐老师的这个《道从这里讲起》,稍后呢,我们都会在我们的读书会的群里面,会给大家去公布购买的链接和通道,大家稍后关注。
那么《薄伽梵歌》是一部具有普世价值的经典,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对它的价值的认识和体验是与日俱增的,非常感恩能够和大家相聚在此,通过徐老师的解读,为我们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的路径,那么非常期待在今后的系列的学习当中呢,我们能够通过对《薄伽梵歌》的汇通解读,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的哲学,对我们打通中西印文明的链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呢,指明一个方向。所以呢,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持续的学习,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喜乐。那么我们下周五晚上,同样的时间晚上8点还是会跟大家一起相聚在这里,继续组织大家学习《薄伽梵歌》,更多的精彩内容待续,也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学习通知,非常感谢大家,祝大家晚安。
徐达斯老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