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门槛脚下一个叉,讨个新妇像大姑1但万变不离其宗,各地口口相传下来的诸多缙云俚语和俗语基本一致,不管是南乡人、西乡人或东乡人一听即懂。比较有地方色彩的俚语“有女嫁溪头,无米也风流”,“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非常口语化,顺口易记,道出了缙云好地方——壶镇与河阳。比如“男要吃归丈母,女要吃做产母”,“讨饭人吃不了豬脂饭” ,这些俚语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时代写照。比如用“犯铁扫帚”来比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像“好种不传代,恶种传三代”、“箭头不硬弄死箭杆”、“雨伞骨戳出”、“搔头不摸后深垦”、“好好不歇敲门歇”、“省个猪头liě(费的意思)个半”,“老鼠归牛角”等等,生动活泼,寥寥数字即可传神。今儿个贫妇闲着,遂用一些比较熟悉的习语(包括俚语、俗语、谚语等)编成几则小故事与朋友们共享。

文/陈淑婉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2)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3)

缙云土话

缙云山高水长,地域广宽,方言丰富 ,早就有“缙云三乡,讲话七八十腔”之说。如“dài你动我”这富有弹性的新建腔;如“莫装、fàn知得”这刚中带柔的县城腔;如三句不离“医”,把“好”说成“晓”,发音清晰的三溪腔;如把“钩刀”说成“gē刀”,把“街狗”说成“街gě”的硬巴巴的壶镇北山腔……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4)

但万变不离其宗,各地口口相传下来的诸多缙云俚语和俗语基本一致,不管是南乡人、西乡人或东乡人一听即懂。


比较有地方色彩的俚语“有女嫁溪头,无米也风流”,“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非常口语化,顺口易记,道出了缙云好地方——壶镇与河阳。比如“男要吃归丈母,女要吃做产母”,“讨饭人吃不了豬脂饭” ,这些俚语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时代写照。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5)

比如用“犯铁扫帚”来比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像“好种不传代,恶种传三代”、“箭头不硬弄死箭杆”、“雨伞骨戳出”、“搔头不摸后深垦”、“好好不歇敲门歇”、“省个猪头liě(费的意思)个半”,“老鼠归牛角”等等,生动活泼,寥寥数字即可传神。今儿个贫妇闲着,遂用一些比较熟悉的习语(包括俚语、俗语、谚语等)编成几则小故事与朋友们共享。

1

门槛脚下一个叉,讨个新妇像大姑

从前有一户人家姓“苟”,凑巧的是老爷和夫人的生肖都属狗。老爷叫苟来富,人们管叫他——“狗来富”,夫人美其名曰苟莲姻,没错,的的确确是“狗联姻”。都说“俩狗不共槽”,俩狗相咬不安宁。费话!他们俩夫唱妇随,很少争吵 ,“夫妻没有隔夜仇”,即便争吵也是“床头不和床尾和”,经常手牵手恩爱着呢,一双儿女,长得有模有样,“倪像娘,值千洋,囡像爷值千田”,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6)

苟莲姻,聪明能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通情达理,持家有方。
很偶然,苟莲姻无意间在弄堂里发现儿子跟他表妹又是搂抱,又是“削嘴”,亲热得很。完了完了,这小子居然好上上了比他小一岁的表妹。苟莲姻“咯噔”一怔 ,忙转过身。事后赶紧试探了儿子,哪知儿子态度坚决,说是关系已不一般,非表妹不娶。说实话,苟莲姻也非常喜欢这孙女,既长得水灵漂亮,又知书达礼,求婚者是接踵而来,把门槛都踩矮了。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7)

“表妹嫁表兄,不要担聘金,表兄求表妹,聘金好几倍”。苟莲姻眼珠子一转,喜上眉梢,既然“生米已煮成熟饭”,估计兄嫂在聘金方面也不会过分为难。殊不知,侄子也早已爱上她家闺女,兄长本打算去提亲。苟莲姻这下真的愣住了,天哪!咋会有这档子事。转而一想,也好,俩对表兄妹有貌有才,都般配!来个“牵牛亲”不也更好,这样一来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妙哉!妙哉!聘金不管要还是不要,都成。
果不其然,在俩家大人的撮合下,选了吉日良时,张灯结彩,又成就了俩桩美满的“苟联姻”。突然间女儿成了兄长家的媳妇,侄女成了自家的儿媳。儿媳很聪灵,精明得让苟莲姻有时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苟莲姻患得患失,但还是觉得幸福更多一些。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8)

同一年,苟莲姻喜得孙女,又喜得外甥。说实话她还是有点失落,苟家几代单传,如果先有孙子就香火有继高枕无忧了。苟莲姻时时抱着大胖外甥逗乐。善于察言悦色的媳妇有所觉察婆婆的心思,抱着女儿自言自语着:“生倪生名气,生囡生福气 ”,来年咱也添个又白又胖的大胖小子。婆婆听了笑呵呵,连声说不急不急。左手抱外甥,右手抱孙女,又做奶奶又做外婆的苟莲姻忙得不亦乐乎。
都喜欢住在外婆家的调皮外甥,驾!驾!驾!成天要架在舅舅肩上骑马,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的媳妇还是面带笑容说了一句:“外甥皇帝 ,娘舅狗屁”!苟莲姻在一旁连连笑着附和:“宝贝孙女,赛过公主”。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9)

媳妇一半正经一半玩笑着问婆婆,孙女和外甥更喜欢谁。“削外甥不如削脚nāng”,机灵的苟莲姻连忙应了一句,逗得媳妇笑个满怀,抱起孙女左亲亲右亲亲,到一边逗乐去。
“门槛脚下一个叉 ,讨个新妇像大姑”,当精明的婆婆遇上聪明的媳妇,彼此就越发显得有睿智。婆媳之间偶尔来点诙谐有趣的唇枪之战,守住底线,点到为止,不作无理取闹,你让我三分,我敬你一尺,一家人和睦相处,也不失为可取的持家之道。

2

远亲不如近邻

院子里有俩户人家,一户姓钱 ,一户姓白,他们是隔壁邻居,姓白的是外来户。姓钱的爹娘给他取了个人人都中意的名字——钱多多,老婆呢叫金花,瞧公婆俩这名取得真个旺财,还真名符其实,祖辈家底殷实,生活富足,在村子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可是,这金花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少气鬼,“泥草耙都耙归”,舍不得付出,村子里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枞毛派四夹”。不光如此,这金花没口德,鸡毛蒜皮屁点儿大的事也纠缠不放,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又被人取外号为“长舌妇”、“嚼舌头”。她更没心德,见不得人家好,又瞧不起人家穷,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人。故邻里之间和妯娌之间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系总是处理不当,怨声载天。喜从天降,婚后多年才生了个大胖小子叫钱二袋,有丁有财,怎一个“乐”字了得!夫妻俩笑得连嘴角都弯了。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0)

姓白的叫白起,老实憨厚,家徒四壁 ,一如他的名字得白手起家。所幸的是觅得一位贤妻,小俩口同甘共苦,恩爱有加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同年同月,白起也喜得一子,一高兴就给儿取名——白开心,由于孕期营养不良,孩子免疫力低,“三日风两日雨”,显得有些瘦小,没有邻居家孩子的白胖结实。
满月后,俩家儿子她妈都抱着各自的心肝宝贝在院子里乘凉唠嗑。金花看看自家滚壮的儿子和隔壁家面黄肌瘦的孩子,禁不住得瑟起来:“种田要好秧,生倪要好娘”。隔些时日,又冷不丁抛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倪打地洞”,还隔三差五在邻里间搬弄是非 。白开心她妈一不接嘴,二不生气,本本分分在家相夫教子,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在村子里赢得好口碑。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1)

转眼,俩儿子已到了入学年龄。白开心乖巧听话,勤奋好学,天天早起从不迟到,每每考试都能考上好成绩。“学好三年,学㽺眼前”,钱二袋自小被金花宠着,懒惰成习、不思进取,上学经常迟到,屡屡犯事被老师批评,上课心不在焉,简直是“鸭听天雷”,考试“满堂红”。“食饭打冲锋,学习不用功”,金花气急败坏,羡慕嫉妒白开心懂事争气,恨自家孩子不成钢,恨不得白开心立马消失在眼前,所以常常是“敲鸡娘骂母木勺”以解心头之恨。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白开心人穷志不短,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青云直上,前程似锦。“香粒好貌,泡茶没用”的钱二袋好食懒做,乃“烂肚西瓜”一个。他无所事事,学业荒废,还居然奢酒如命,“三尿壶,两泮滴”,分明就是个酒糊涂,并且“过门槛食三碗”,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东南西北。还欺行霸道 ,老是欺负白开心,坏事做尽,真真是个“雷公拍”,“万人憎”。所以常被人咒死烂骂 ,“青砺岩早晚有人端”,到时掩门后笑三声。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2)

钱二袋游手好闲,万贯家财也被坐吃山空。金花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一把鼻涕一把泪自言自语着:“生个倪不填债,还不如生个卵配饭”。
不由得让人说:“屋檐头水上流落” ,“上梁不正下梁歪”呢。
善恶终有报,难不成老天真的有眼?有一次,钱多多家无人在家,不知何因着火了,眼看浓烟越来越大。探亲在家的白开心二话不说窜开金花家的门,第一个冲进去与村民们一起将火扑灭,所幸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然,“火烧屋害邻舍”,“一个葫芦败三家” ,后果不堪设想。金花回家见状就哭天喊地,听说是白开心帮的忙,一脸惊讶。看到白开心满脸污垢和手上多处伤痕,金花感激涕零,终于领会了“远亲不如近邻”,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悔恨不已。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3)

“屋漏偏逢连夜雨”,钱多多因一次意外车祸撒手人寰,“后生后生,不知明早五更”,太出乎意料了。“雪上加霜”,钱多多家突如其来的变故把钱二袋的生活从天堂打回了地狱。从此钱二袋两袋空空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耷拉着脑袋像泄了气的皮球 ,曾经“衣裳角zàng(意即撞)死人”的威风也一扫而尽了。好心的白开心不忍心看着钱二袋一直堕落下去,一次次不厌其烦将他耐心开导,毅然带他去城里打工。果然,“浪子回头金不换”,钱二袋痛下决心从头再来,走上正道。从此,白家和钱家成为了好邻居。

3

天罗蒲菜,各有所爱

自古就有“缙云蕃莳,永康萝卜”之说。此俚语说明了蕃莳和萝卜皆是人们喜爱的食物。
很久以前,有三个农夫,甲农喜吃蕃莳,于是把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隙地都种了蕃莳。乙农特喜欢吃萝卜,所以呢也种了大片的萝卜。最爱吃毛芋的丙农把水田也改成种毛芋。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4)

有一天,三位农夫都在地里一起干活,边干边在讨论各自种的农作物。甲农说,种蕃莳最好,蕃莳最能填肚子,省粮食,再者,“蕃莳好食,放屙省力”。乙农忙争辩到:吃菜头(萝卜)最好,“菜头出,太医歇”。丙农连忙插嘴补上:“烂蕃莳没人nia,烂芋喷喷香”。甲农一听 ,“三根筋爆起来”,愤愤地回了一句:“烂芋头占垦”,多不自量,别“老乌笑桴碳”。芋吃多了还胀气,不易消化。蕃莳做成的蕃莳夹、蕃莳丝、蕃莳片、蕃莳粉、蕃莳饼样样深受人们喜爱。乙非常得意:“一个萝卜一个坑” ,绝不像某些人一样多管闲事 ,越俎代庖。萝卜顺肠排毒,称得上是上等蔬菜。三个农夫喋喋不休,争得面红耳赤。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5)

丁农在稻田里施肥,听见忙过来解劝:你们争什么争?“天罗蒲菜(也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口味不一,适合自己的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我的稻谷虽然到时“烂稻杆塞猪栏弄”,不过,那白白的稻米可是谁也少不了哦!
三位农夫听了,面面相觑,再也不发一言了。
故事纯属虚构,切勿当真。旧社会允许表姐妹成亲 ,新时代决不允许近亲结婚。三则小故事内容肤浅 ,旨在让年轻人能了解到更多的家乡话。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6)

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年轻人大都用普通话交流了,很多时候不会用缙云话去表达。本人有个切心体会,用缙云话跟儿子交谈,都感觉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有一次,儿子把缙云话“结束”说作“gǎ束”,把缙云话“貂蝉”说成“貂柴”,害得老娘琢磨了个大半天。孩子们也说常常听不懂大人说的缙云土话 ,更别说一些俚语俗语了。比如“三日香”、“斤米荡”、“犁头bàng岩塌”、“三十日夜养大猪”、“多得愁,愁得六月无日头”、“七月半螟虫像角钻,八月半螟虫少一半,九月半螟虫将消灭”等等,多么朴实有趣的语言,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有所不知。

家乡的土话才能表达原汁原味(家乡的土话你还会讲吗)(17)

家乡人不会说家乡话,家乡人听不懂家乡话,忽然觉得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奴家可能是杞人忧天 ,有恐若干年以后,这些经典的语言将在民间渐渐流失。贫妇孤陋寡闻,头发短见识也短,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多的俚语。对于文中罗列的一些也不一定都准确,还望读者朋友们给予斧正。缙云,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多如牛毛,有待朋友们一起来分享,让所有缙云人记住乡愁,记住这些浓浓的乡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