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花边碗上桌,羊油辣子混着羊杂特有的香味一个劲的往鼻子里钻,早被勾起的馋虫让我忍不住将一口羊汤慢慢喝到嘴里,那口鲜美的汤汁冲开了一道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阀门。我啃一口韧劲十足的茴香饼,就一口刀法精妙的羊杂,再咬上一小半多汁解腻的糖蒜,熟悉的鲜美和滑嫩,柔软的唤醒了早已被快餐麻木的味蕾。这种久违的感觉,随着食材在口腔中散发出的温度,一瞬间便驱走了雨后清晨的寒意,给了我一个只属于大西北才有的热烈拥抱,这个拥抱像极了奶奶疼爱我时,把我搂在怀里的感觉。我本能的寻着那条和奶奶走了无数遍的小街巷,七拐八绕的走进到市里最老的那家店面。“一个饼子,羊杂一大,多放辣椒!”,一进门,老板便热情的向后厨招呼,给我点上了一份常吃的羊杂套餐,毕竟这种默契的操作是几十年相处磨练出的,无需多言。记忆伴随着周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我一出门,便混入了儿时只有奶奶带着才敢进入的老年晨练大军。随着结束晨练的人流,我找到了一种熟悉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1)

自从干上新媒体这份差事,一日三餐早已被外卖和食堂全部包圆。每日在高油高盐的不健康饮食中浸泡,味蕾早已被一切咸甘厚味腌制得麻木不仁。难得周末回一趟家,老妈亲自下厨,一碗平淡无奇的杂豆粥唤起了味蕾的全部记忆,让我萌发了深入街巷,找寻网红打卡之外的舌尖银川。

身为土生土长的银川人,走街串巷的寻找小吃,是这座城市赋予我的本能,至于周密的计划,那只是游客的专利。绕开了抖音里炒火的 “游客”小吃,我只钟情于能和儿时记忆打通的的美食小店、老字号、性价比颇高的大排档和藏在街巷里的小摊子,毕竟那些地方都藏满了各种美好的回忆。

飘满羊油辣子的烩羊杂

吃一口,就被记忆温暖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2)

记忆伴随着周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我一出门,便混入了儿时只有奶奶带着才敢进入的老年晨练大军。随着结束晨练的人流,我找到了一种熟悉的步行节奏,在这股花白色的悸动中,我像裹挟着走进了一个热闹异常的早市。

刚进早市,吆喝声,砍价声便迎面扑来。大爷大妈们对食材的挑剔劲,绝不亚于5星饭店里的高级大厨,举手投足间都是属于奶奶那辈人的生活智慧。售卖蔬菜水果的小贩们面对大爷大妈们的唇枪舌剑也毫不示弱,使出了新时代舌战群儒的功夫,努力推销着自己的新鲜食材,只要砍价的顾客稍有松动,他们绝对据理力争,不退让一毛钱。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3)

在这份熟悉的喧嚣中,我很快把早餐锁定在了烩羊杂身上,毕竟那份心心念念的味道是小时候奶奶带我去早市留下的,总是无法抹去。

我本能的寻着那条和奶奶走了无数遍的小街巷,七拐八绕的走进到市里最老的那家店面。“一个饼子,羊杂一大,多放辣椒!”,一进门,老板便热情的向后厨招呼,给我点上了一份常吃的羊杂套餐,毕竟这种默契的操作是几十年相处磨练出的,无需多言。

花边碗上桌,羊油辣子混着羊杂特有的香味一个劲的往鼻子里钻,早被勾起的馋虫让我忍不住将一口羊汤慢慢喝到嘴里,那口鲜美的汤汁冲开了一道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阀门。我啃一口韧劲十足的茴香饼,就一口刀法精妙的羊杂,再咬上一小半多汁解腻的糖蒜,熟悉的鲜美和滑嫩,柔软的唤醒了早已被快餐麻木的味蕾。这种久违的感觉,随着食材在口腔中散发出的温度,一瞬间便驱走了雨后清晨的寒意,给了我一个只属于大西北才有的热烈拥抱,这个拥抱像极了奶奶疼爱我时,把我搂在怀里的感觉。

吃完这碗热气腾腾的羊杂,内心无限满足。从胃里升腾起的暖意让整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只可惜这是一个只有慵懒才可以代言的周末,即便选择慵懒,这份份无法抑制的温暖已让满足。

一首歌、一碗面

浓郁的臊子里都是漂泊的故事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4)

从银川走出去的布衣乐队,一首《羊肉面》唱火了这碗银川人的本土美食,也唱哭了无数漂泊在外,努力打拼的银川人。因为当兵的缘故,我也有很多年远离了家乡,告别了这碗熟悉的臊子面。每次休假回到银川的第一顿饭,我一定会选择吃一碗地道的臊子面来接风洗尘。而吃这碗面的地方,我也一定会选择已到不惑之年的玉莲面馆。

这次寻觅美味,我一路单曲循环着布衣的这首歌, 一路欣赏已经变了样的街景,心里发出了似游子归乡的感慨。来到玉莲面馆和城市现代化格格不入的牌匾下,我不自觉的掏出手机和它留下了一张合影,才感觉自己沾了些家乡市井的气息。

正值饭点,店里未曾改变的除了门头的牌匾,还有排队等座的闲散食客们。老板开了几十年的店,到市场多元化的今天依然倔强的只买臊子面这一种面,在店里唯一发现的变化只限于品种略显丰富的凉拌菜。

面对这份小改变,和老板一样固执的我,只点了一小碟儿时吃面必点的大头菜和一碟糖蒜。在等面的间隙,我无意听到了隔壁一位老伯说自己几十年来,最好的也是这口羊肉臊子面,无论走了多远,吃了多少种臊子面,就只认这里的味道。是啊,我估计等我到了他那个年龄,我对这碗羊肉臊子面的痴迷会更加的根深蒂固。

面一上桌,臊子里羊肉和配菜还是被切成熟悉的小块,不大也不小,密密的盖在面上。盯着面的我,脑子里回想起了母亲“吃面不吃蒜滋味减一半”的铁律,于是,我习惯性的先喝口汤打开了被快餐浸染过的味蕾,再捞一嘴劲道的手工面,就着一口糖蒜,然后全然不顾形象,端起大老碗扒拉起了臊子。这略显粗狂的吃法竟然一气呵成,和小时候时常被妈妈批评的动作一模一样。

享受这碗记忆中不膻不腻的羊肉臊子面,一不小心居然连汤都喝的不剩一滴。在饱嗝的回味中,尽让我这个久未深入市井的本地人成了众食客眼中的外地人。

市井街头,不起眼儿的旮旯

怀远的小吃才是这座城的灵魂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5)

离乡的游子要想找回对城市的记忆,那必须到人丁兴旺的地方,沾沾市井气,我这久未“深入民间”的社畜自然将怀远市场定成了首选。趁着夜色的掩护,我卸下了办公场所的伪装,在怀远的袅袅烟火和人潮的喧闹中开始了回炉之旅。

伴随着“吊带、丝袜、打底裤……”的叫卖声,照应在夜色和路灯的庇护下,银川里的饮食男女们也和我一样,丢掉了白天的面具,成群结队,穿着随便,浩浩荡荡地一起奔向怀远,这个不需要伪装,可以尽情释放内在情绪的地方。每当这种时刻,我都会随着人们丰富的情绪,将自己的真性情展露无疑。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6)

面对琳琅满目,烟火气十足的街边小吃,谁还会故作斯文,优雅的品尝不做过多掩饰的平民化小吃呢?

反正我不会,我只会先来10串阿里木特色烤羊肉串开胃,2串光滑Q弹丁的铁民烤蛋做引,一份需要排队好久的怀远一品辣条当零食,一边走一边和曾经在这上学的舍友回忆青春时光。等到消灭完手中的第一份美食,聊了半天的嘴也滋滋冒烟,一份甜度适中,温润解渴的牛奶醪糟便成了首选。手中捧着飘香四溢的牛奶醪糟,我和舍友相视一笑,才发现我俩所站立位置,正出于大学时自己和另一半互动甜蜜的角度,此时的画面已经基情满满。

在这不足一百米的小街道里,我们足足晃荡了4个小时,花了不到一百元,却几乎吃遍了各类小吃,当折回怀远市场的一个旮旯时,上过央视的宫廷牛肉饼映入眼帘,只可惜我的眼睛大肚子小,再没有空地容纳这份美味。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7)

想家的时候就一道家乡菜抚慰自己(深藏在街巷里的老味道)(8)

怀远的地理位置不算市中心,这里的街道凌乱不堪,喝酒聊天,享受美食的人们在烟火气中还略显嘈杂,但来这里的人却不需要光鲜亮丽的身份标榜自己,不需要人前显贵的气势去填充自己。这里的小吃琳琅满目,大多很难拿得上大台面,但它丰富的程度完全可以填满我对真实市井生活的所有向往,更能让我用味觉发现城市灵魂的精髓。只需要融入其中,体会怀远市场的亲民,在唇齿饕餮间,在和曾经的舍友插科打诨间,在喧嚣吵闹和热气腾腾中,我终于可放下浮躁,用美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用真心和人交流。

吃够了记忆中的美食,游够了熟悉的大街小巷,银川这座城市的灵魂又开始在我麻木的内心扎下了根。因为久居写字楼而缺失的热情开始慢慢回归,属于银川人的那份淳朴又随着被撩拨心弦开始慢慢升腾,看来融入到血脉中的乡情,是记忆中永远无法被磨灭的顽固印记。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