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唐人七律第一”却也因“作诗而瘦”崔颢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诗人,他的名作《黄鹤楼》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相传连诗人李白也为这首诗而倾倒。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1)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特点,结构工整,注重格律。成诗之后读起来朗朗上口,看上去也是四平八稳,但是这无疑给创作者增添了不少的烦恼,在追求澎湃情感完美流露的同时又要注意平仄韵律,更有“四声八病”的声律限制。

古代诗人们一个个都像是脚上戴着沉重的镣铐在跳舞,还好华夏民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无数惊世奇才前赴后继,在四言八韵的狭窄空间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可是天才又不是开了天眼的神仙,在艺术创作中可以为所欲为。古代诗歌创作规矩着实有点多,也常常让古代这些大诗人头疼不已。既符合心中情感流露,又能够满足平仄要求的诗句,就连一线大诗人们也并不能随意脱口而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2)

崔 颢

《黄鹤楼》“唐人七律第一”

却也因“作诗而瘦”

崔颢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诗人,他的名作《黄鹤楼》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相传连诗人李白也为这首诗而倾倒。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历史古迹起笔,结合神话中乘鹤而去的仙人,拉出对于时间匆匆流逝,人不复而物犹存的世间沧桑之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实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与前两句“昔人黄鹤”的虚像相交相映,以虚实对照产生的强烈反差引出了最后一句“日暮乡关”的对于时间、空间的困惑——也就是对于诗人自身人生处境的一种困惑。

虚实结合的景象描写、巧妙融入的强烈惆怅的情感,虽然诗句简明,但是仔细揣摩其中用词用语的妙处,便可一目了然:这首《黄鹤楼》绝非兴到笔随之作。

《唐才子传》中有记载关于崔颢诗歌创作的轶事,从中可以窥见其创作的艰辛:“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尔。”

可见对于能写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来说,诗歌的创作也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一件伟大的工程或者是一件接触的艺术品的诞生,都需要注入难以计算的时间、心血还有精力。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3)

杜 甫

强如杜甫却也要精雕细琢

燃烧生命创写不朽诗作

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婴儿,大概中华大地上没有人会对“杜甫”这一名字所指之人感到陌生。杜甫的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杜诗语言的诸种格调中,对于中唐、晚唐甚至是宋诗的发展是具有开启意义的。杜甫的诗一改盛唐诗歌意象自然疏淡的语言特征,使其变得极为深厚浓密。

杜甫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也被后人称为其七律之“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杜诗详注》)试看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从《秋兴八首》中最能看出杜诗语言的精心锤炼,意象之精致,构思只缜密乃是其最好的证明。第二句更是杜甫诗语序倒置的名句,如此倒置具有增强语意密度的惊人效果,从创作者的角度,我们也能从这个细节看到他对于诗句的锤炼。

此外,杜甫也在诗歌中表露过自己的创作态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前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表明出自己的创作性格和极高的创作追求,后一句则写出了自己为追求名句不惜耗费大量精力的诚恳而执拗的创作态度。

果然是千锤百炼出精品,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他如此执着的创作态度也密不可分。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4)

贾 岛

二流诗人的真实现状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

这个世界上,天才和巨星毕竟还是少数,可写诗“大牛”尚且如此,那些一流以下的诗人们又会是怎么样来写诗的呢?

如果说崔颢杜甫这样的人是为了经典诗句奉献自己的生命,那么中晚唐以贾岛为代表的诗人们则属于“作诗就是他们的生命”。

由于才华有限而学识尚浅,他们难以兴至笔随、出口成章,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诗歌的创作,这样的过程无疑是痛苦而枯燥的,但对于大多数仕途坎坷而别无他能的中晚唐文人来说,作诗成了他们唯一的生命寄托和价值体现,这样的诗人被称为“苦吟诗人”。

“苦吟”正式在这一个时期成为了一种风格、一种流派,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苦吟”一派的创始人——贾岛——因为困守于对于诗中字句的雕琢,像是被五言律诗戴上镣铐的囚徒,故而被称为“诗奴”。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出这两个字的内涵。在此试举几例:

其一为著名的“推敲诗案”。贾岛仅一人之力,就将“推”“敲”二字融为一个词语,从此进入了汉语大字典。其典故见于何光远《鉴戒录》卷八《贾忤旨》条: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吏部韩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一介草民冲撞大官乃是重罪,可见当时骑在驴上的贾岛一定好在韩愈赏识人才,贾岛这种专心的作诗态度让韩愈颇为欣赏,不仅不治罪,反而还与贾岛共同“推敲”起来。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5)

其二,我们可以从贾岛的作品中看出他的“苦吟”,最著名的便是《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诗是在贾岛写成《送无可上人》中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后注。可以说字字都透露着作为苦吟诗人的贾岛身上接近病态的执着和自尊。

为了两句诗耗尽了三年光阴,难以想象这三年是怎样一个煎熬的滋味,如若还是无人赏识,那么对诗人自己必然是毁灭性的打击。贾岛这样的行为也着实让人唏嘘,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受到了创作古代诗词的难度。

贾岛极端苦吟的创作态度,奇涩精辟的五律特质,清寒幽僻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在每个时代中都能看到贾岛的影子:五代时期所谓“贾岛时代”(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宋初的晚唐体、宋末的永嘉四灵、明末的锺谭,以至清末的同光派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贾岛的影响。他们都好为五言律诗,在四言八韵中惨淡经营;在创作态度上,这些诗人一样用生命践行着“苦吟”;在创作风格上也与贾岛有着共通之处,喜好写出山林事物苦涩幽僻的一面。

可以说,晚唐五代以后的时期内,追慕贾岛的诗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在作诗风格上模仿贾岛,更是对贾岛的生活、创作态度亦步亦趋。“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和贾岛一样的“苦吟诗人。”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6)

诗人们对于苦吟态度的追随在他们各自的诗作中随处可见:

十夜郡斋宿,苦吟身未闲。

——朱庆馀《酬李侍郎》

昏昏过朝夕,应念苦吟人。

——喻凫《献知己》

招我郊居宿,开门但苦吟。

——无可《暮秋宿友人居》

到晓改诗句,四邻嫌苦吟。

——刘得仁《夏日即事》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

更有一人名作杜荀鹤,将辛苦作诗的整个状态都在诗中表现出来。首先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淞中秋日呈所知》

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

——《秋日闲居寄先达》

生应无暇日,死是不吟时。

——《苦吟》

熬夜苦吟的诗人像不像熬夜加班的我们:

一更更尽到三更,吟破离心句不成。

——《宿亲城骚却寄常山张书记》

山馆坐待晓,夜长吟役神。

——《秋宿山馆》

古人怎么写诗的(都是信手拈来吗)(7)

生于一个王朝的他们不自觉的浸染上王朝没落所带来的“末世之悲”,自己出生的贫寒又让他们不能享受到前辈诗豪们完备的教育,而又以文人身份自居,渴望前人的旷世杰作也能出现在自己的手中,仕途多半不顺的年轻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寄托在了吟诗作对上,毕竟对于那个时代的贫寒诗人们来说,苦吟写诗或许是他们惟一“诗人身份”的体现了。

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在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后,我们很难再去相信如此这般的执着。可是这就是当时诗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诗歌的创作不可能信手拈来,兴至笔随的理想状态不可能在每一次诗兴大发的时候到来,特别对于才华一般的二三流诗人来说,钻进四言八句的镣铐中简直是再寻常不过了。

作诗难,做好诗更难,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深谙作诗不易,在此引荆公一句诗作结: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

猜您喜欢: